语文课堂的田野性格
2008-04-24周一贯
周一贯
劉发建教学《将相和》一课,引领着孩子“悄悄地,走进了故事的深处”。读罢,在感动的同时又有许多启发。据我所知,他已经有几个课例发表在《人民教育》教学栏目里,并作为“话题提出,赢得了热烈的反响”。这是一位名不见经传,也未在大型观摩课堂上露脸的农村青年教师,只是常年默默耕耘在小学语文的日常课堂上。有人会觉得这是一个奇迹,但在我看来却很正常。青年教师用心于日常的课堂教学,正是他们专业成长的康庄大道。我无意贬低公开课的教学研究价值,但它毕竟是在非常时间、非常空间、由非常老师和非常学生组合而成的“非常课堂”。而日常课堂却是教学原生态的自然存在,它具有许多天然合理的健康基因———它没有公开课那样非常的境况和太多的负担,师生真实地投身于教学活动之中,不会受太多功利干扰,因而这样的课堂往往是真诚、自然、朴实、简约的。应当说,日常的课堂正是青年教师赖以扎根的肥沃田野。刘发建语文课堂的动人之处,也正是这种基于日常课堂优秀品质的田野性格。
从《将相和》一课的教学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这种“田野性格”的特征:
一、从儿童出发,为童心寻找居所。
小学语文课堂是属于儿童的,每一篇课文都应当是儿童的温馨居所。然而教师比较容易从成人的眼光和情感去解读课文,形成了固定的认识,而后千方百计地让儿童去钻“求证”的圈套。在公开教学的特殊境况下,教师更会揣摩听课教师和评课专家的感受,误入所谓风雅、高妙的境界而远离了儿童。刘发建老师源于日常课堂的质朴,却总是能从如何“让儿童喜欢”的角度去钻研教材、把握教材。
《将相和》是一篇为多种教材所选用的经典课文,刘发建老师的教法却不同一般。他始终把课文当作故事来让儿童读、讲,摆脱了宏大主题的话语构架,使教学过程隐身于“读故事”的活动之中,从而悄悄地让学生走进了故事的深处。显然,这样的教学思路,完全是在为童心寻找居所。当一位学生认为“既然是故事,就要读出讲的味道时”,刘老师不失时机地说:“对!你说得太妙了,故事是用来讲的,讲故事就是要娓娓道来,让听故事的人能够入情入境。”并就此提出了三条小建议:一是叙述的语言适当慢一点,二是要注意故事里的人物语言,三是心里要装着听众。就这样,教师把点拨与化解无痕地融入学生读故事的过程之中。并让学生从读懂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到读懂其他人物,从读懂故事末尾之“和”到明白隐含于故事整体之“和”,于是在盎然的读书情趣中,让孩子悄悄地进入了故事的深处。
从儿童出发,为童心寻找栖息的居所,刘发建老师也因此被誉为“儿童生态的自觉守护者”。
二、从本真出发,为生成寻找洒脱。
要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生命活动的开放性和生成性。只有当教师的“导”与学生“学”的需求相一致时,才能使教学内容现实化。没有太多功利压力的日常课堂,可以使教师更容易走出预期目标、规定流程的限制,去真正关注学生学习的本体价值和审美意义,从而洒脱地面向生成。在刘发建的语文课堂中,较多地体现着这种状态,而这正是他课堂田野性格的另一种表征。
《将相和》一课的教学,他把解读课文寓于学生讲(谈)故事的过程之中,就有着很强的生成性,显得洒脱自然,如“停,我看你们已经很服气了,再来一次。”在谈到蔺相如为什么避着廉将军时,又提醒孩子们“蔺相如在说这段话的时候,他的心情应该怎么样呢?如果我们要在‘说前面加个成语,应该加什么词好呢?”再到“我也觉得最恰当的是加一个‘语重心长……此刻最符合蔺相如的心情,你们就要读出这种心情。”———这既是对如何读的指导,又是理解课文的促进,更是一种巧妙的“讲析课文”的隐身术,于是,全都化解在现场的自然生成之中,没有什么拘谨和刻意。
刘发建老师就像农夫,在田间行走,聆听着每一棵庄稼的拔节,洒脱地在幸福的课堂里穿行。
三、从心灵出发,为对话寻找空间。
课文的意义只有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过程中才能产生。然而对话的空间却不是必然存在的,需要老师的创生。教师过度地张扬自我,会忽视了学生的存在;过分地关注听课老师的感受会遮蔽现场的学情;过多地考虑如何走完预设的所有过程,会无暇解决面临的矛盾———所有这些都会导致对话空间的被挤压,从而真正由学生自身经验和体验出发的鲜活学习情景便不复存在。在刘发建的课堂里不是这样,他放得下也拿得起,常和学生有聊天般的对话。《将相和》中关于秦王是否贪生怕死的教学片段就是一段十分生动的现场对话,既有对参与热情的激发,也有向纵深讨论的推进;既有对错误的适时纠正,也有对正面的积极鼓励;既有促进互动的启发,也有平添情趣的幽默。这种对话的空间能多次出现在日常的课堂之中,是因为在这个课堂里没有紧针密线的过度预设,少有处心积虑的环环相扣和四平八稳的谋篇布局,更少有延伸拓展的资料堆砌。课堂自然而宽松地因势发展,客观上为面向学情的现场对话赢得了空间。有了广阔的田野,儿童的生命才能自由驰骋,这也正是刘发建语文课堂教学田野性格值得称道的一面。
刘发建是农民的儿子,他的身上有一股天然的田野之气,他的课堂形成了天然的田野之风。他的网名叫“落地麦”,网友们都叫他为“麦子”,麦子落地生根的田野品性,自然体现在刘发建的专业成长道路上。他热爱课堂,那是真的;他热爱语文,那是不变的;他热爱学生,那是赤诚的。这粒麦子,他扎根的土地是那貌似普通、不修边幅,却涌动着儿童精神生命的日常课堂。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我们可以听到的是精神相通的心灵呼唤,我们可以看到的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智慧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