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地,走进故事深处
2008-04-24刘发建
刘发建
(本课例为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大家和老师一起学习了《将相和》,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呢?
生(齐):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师:刘老师喜欢听故事,尤其爱听历史故事。《将相和》是选自司马迁《史记》中的历史故事,朗读这样的历史故事该用怎样的语气呢?
生:应该读得缓慢些。
生:我认为既然是故事,就要读出讲的味道来。
师:对!讲故事要娓娓道来,让听故事的人能够入情入境。怎么样才能读出讲的味道来呢?刘老师给大家三个小建议:一是叙述的语言适当慢一点,二是要注意故事里的人物语言,三是心里要装着听众。接下来刘老师要听大家来讲故事,听谁来讲呢?
生:分组读。
师:好!就听你的,小组读,请哪个小组来读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学生纷纷举手)这一组人气指数最高,就请你们组。
(小组读,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语“理直气壮”、“大大方方”等。)
师:很好,讲故事的味道慢慢地越来越浓了。现在要考考另外两组听众: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要和那块璧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请问:蔺相如是真撞还是假撞?
生1:如果那时候秦王很和气地把蔺相如劝下来了,那么他是不会再撞上去的;如果秦王反而拿宝剑逼他,如果秦王猜测到蔺相如是假撞,那么他有可能会撞上去。因为蔺相如那时候……
生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生3:我认为蔺相如是想试探一下秦王。秦王怕撞碎了璧,连忙把他劝住,说一切都好商量,还叫人拿出地图,把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池指给他看。我觉得蔺相如是这样想的,就是想试探一下……
师:你的意思一句话:假撞。对吗?
生3:试探!
师:你很会咬文嚼字,将来如果当外交官,一定会很出色。
生4:他绝对不会撞上去的,我从第六自然段看出: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拿十五个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个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我从这个“一定”中看出蔺相如是十分有把握的,一定会把璧送回去。
师:多有心的孩子!不是说把璧送回来,而是要毫发无损地“完璧归赵”,岂能撞碎这无价之宝?那么蔺相如又凭什么敢于立下这样的誓言,如此胜券在握呢?
生:我觉得这是秦王的问题了。前面说到,赵王收到的是一块无价之宝,秦王他一定会想方设法去搞到,他一定会想:唉呀,这可是个绝世好玉啊,我不能让它浪费了,就这么让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拿着往柱子上撞,我一定要先劝住他,不能让他撞。可能蔺相如就利用了这一点。
师:这叫知己知彼。把掌声献给这两个同学。但秦王真的是喜欢这块玉吗?他的目的就仅仅是为了得到“和氏璧”吗?和氏璧真的值十五座城池吗?这些问题,需要深入地思考。课文里面找不到答案,下课的时候去阅读刘老师给你们的资料。
现在我们听下一个故事———渑池之会。现在轮到你们了吧?希望你们听得比他们更好。当然也希望你们读得比他们更好。预备齐!
生: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做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师:很好,故事讲得绘声绘色。你们先猜猜刘老师可能会提一个什么问题?
生1:我觉得老师有可能会提:蔺相如为什么会在渑池会上说,“现在您跟我只有五步距离,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生2:我的问题就是,蔺相如凭什么这么说?
生3:蔺相如为什么敢和秦王拼命?
生4:蔺相如为什么说:“您跟我……”要用“您”?
师:老师的问题是:蔺相如会不会跟秦王拼?是真拼还是假拼?
生1:我认为是假拼。因为秦王身边有很多侍卫,他不会怕……
生2:我也认为那是假拼,他是利用秦王贪生怕死的心理。
师:你怎么知道秦王是贪生怕死呢?
生2:因为我从课外了解到,秦王大修陵墓,为了长生不老还到处求灵丹妙药,所以我知道秦王贪生怕死。
师:哦,你的知识真渊博啊,可惜张冠李戴了。这个秦王不是那个秦王。你说的那个秦王是秦始皇,这个是比秦始皇早三百多年的秦昭王。秦始皇贪生怕死,这个秦王不一定,文章当中也没有依据。
生3(理直气壮地):我认为是假拼!
师:你瞧,这就是理直气壮。
生3:因为这是在秦国的地界,假如蔺相如跟秦王拼了,赵王也活不成了,身为臣子必须为君王考虑周到。
师:把掌声献给这位善于思考的同学。这才叫会思考,这才叫会倾听,这才叫会读书。上次他敢拼,他是了解了秦王的弱点,喜欢这块玉,料他不敢逼我。这回秦王是不可能像喜欢“和氏璧”一样喜欢我们赵王的。
(生大笑。)
师:现在赵王在身边,拼个鱼死网破,国王都没有了,我藺相如还算一个好臣子吗?这一次去,是谁促成的呀?大家都不让赵王去的,只有蔺相如赞成去。你能完璧归赵,你就应该“完王归赵”吧?
(生频频点头。)
师:现在王都不在了,这玉有什么用啊?所以说,他是不会撞的。但不会拼,他又凭什么敢拼呢?就不怕秦王识破这个计策吗?这个问题书上没写,需要进一步思考。我们等下再回头来解决。这个小组讲述的语气让我们感觉到了听故事非常有味道。你们虽然人少一点,但希望要像蔺相如一样,不要在强者面前示弱。预备齐———
生: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师:停,我看你们已经很服气了,再来一次。
生:蔺相如对他们说: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
师:停,蔺相如在说这段话的时候,他的心情应该怎么样呢?如果我们要在“说”前面加个成语,应该加什么词好呢?
生:诚心诚意、忧心忡忡、语重心长。
师:我也觉得最恰当的是加一个“语重心长”,语重心长一般用在两种情况下,一是忧虑,一是十分真诚,此刻最符合蔺相如的心情,你们就要读出这种心情。他们人少了一点,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
师:历史故事,就应该这样慢慢地讲述。故事讲完了,那么刘老师会提什么问题呢?你来猜一猜。
生1: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
师:有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2:因为廉将军觉得自己很惭愧,蔺相如有这样的思想,他还想得这么坏……
师:简单一点说,就是觉得自己做错了,所以要负荆请罪。
生1:他为什么要负“荆”请罪,而不是穿好衣服,拿着礼物,上门去赔礼道歉,说对不起啊?
师:哦,对呀!到上大夫家去道歉,为什么要赤裸上身背负荆条,这多不礼貌呀?为何不是拿着一坛老酒去、带上高级礼品、衣冠楚楚地去?
生3:他是非常诚心地去请罪的,而且他是负着荆条,因为荆条有很多的刺,背在背上是很痛的。意思是你哪怕打我几下都无所谓,以显示他的诚心。
生4:我觉得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话应该知道蔺相如思想很崇高,不会对老酒一类的礼物感兴趣。
师:哈哈,蔺相如是个清官,你说得对极了。他的崇高思想是什么?
生4:不顾及个人的利益,顾及大局的利益。
生5:我认为廉颇认识到自己犯的错很严重。彼此不和的话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就会趁机攻打赵国,轻的话会丢失赵国的半壁江山,重的话会全军覆没,他也认识到自己犯的错很大,所以要负荆请罪。
……
师: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一下,假如是蔺相如犯了错,他会不会像廉颇这样负荆请罪?
生:不会,廉颇是武将,他会负荆请罪。蔺相如是一个文官,他不会背着荆条,他会用其他的方法来请罪。
师:把掌声献给他。背着荆条是武将、军人的作风,体现了将军耿直的个性,对就对,错就错,这就是将军的风度。我们再看看文官蔺相如是如何表示自己的真诚的,“以国家大局利益为重”的意思他是如何让廉颇知道的?他是不是直接跟廉颇说:“廉颇呀,我们要团结呀,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呀!”
生:不是。
师:我们找找蔺相如的话。
生:(齐读)“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
师:他这话是对谁说的?
生:对手下说的。
师:手下的人再把这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这就是文人的计谋,文人的智慧。讲故事听故事都很有味道,但是如果我们走进故事当中,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大家请注意看黑板上三个故事的小标题,“完璧归赵”的是谁呢?
生:蔺相如。
师:“渑池之会”是谁会见谁?
生:秦王和赵王。
师:对,是从秦王的角度概括的。那么“负荆请罪”的又是谁呢?
生:廉颇。
师:这三个标题,分别是从三个不同的人物角度来概括这三个故事的。而且每一个故事不可能只有一个人物,那么故事中的其他人物都在干什么?想什么?我们先看“完璧归赵”,在“完璧归赵”的故事里,秦王主要想干什么?
生:换璧。
生:骗璧。
师:对,这个“骗”字很重要。换璧是假,骗璧是真,他是“拿城骗璧”。最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面对秦王“拿城骗璧”的局势,廉颇在干什么?
(生皆茫然,“完璧归赵”中没有廉颇出场的文字。)
师:在“完璧归赵”中,廉颇做了些什么?
生:我认为他是在跟赵王商议,商议如何去跟他们以璧换城。
生:蔺相如不是叫人带着和氏璧回赵国吗?我想他可能护送和氏璧。
师:你很会想象,但是没有文字依据,不可靠。
生:蔺相如是叫人送和氏璧,我认为那人把璧送给了廉颇。
师:你这还是想象的,要从文中找到依据。看课文:赵王接到信,非常着急,立刻召集大臣来商议。廉颇算不算大臣?
生:算。
师:面对换不换的难题,廉颇他有没有策略?
生:没有。
师:当大家都在为难的时候,面对秦王以城骗璧的阴谋,廉颇他是———
生:左右为难。
师:在这个时候,“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廉将军破解不了的难题,蔺相如出来化解了。我们再看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主要做了什么?
生:蔺相如以命相逼,维护了赵王。
师:这个“逼”很好,我们就用这个逼。以命相逼,逼谁啊?逼秦王,干嘛呢?
生:击缶。
师:很好。你看,每一个人物在故事当中,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现在你们就知道了,蔺相如为什么會在渑池会见当中敢于以命相逼,他的底气来自哪里?
生:廉颇坐镇国都。
师:课文中有没有这样的句子?找到读一读。
生:(齐读)大将军廉颇坐镇国都,并派将军李牧带着军队送赵王一行到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师:还有一处。
生:渑池会上,秦王没有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怎么样,只好放赵王回去。
师:没有廉颇的坐镇国都,他敢这样吗?那真是以卵击石,匹夫之勇,最后只能鱼死网破。我们再看第三个故事,廉颇来负荆请罪时,蔺相如是如何做的?
生:蔺相如热情地出来迎接。
师:很好,用了课文中的词句,蔺相如热情迎接。读书就要善于从课文中去找答案。廉颇的负荆请罪与蔺相如的热情迎接,让我们感觉到“和的真诚”。面对赵国文臣武将真诚的和,秦王怎么样?课文中没有写到,但秦王一定不会无动于衷。
生:我认为秦王肯定是在准备攻打赵国。
师:和氏璧没有到手,反受了一肚子委屈,岂能善罢甘休?很好,合理的想象。
生:我想秦王知道他们两个和好之后肯定很懊恼,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样要攻赵国更不容易了。
生:我认为秦王会再次挑拨廉颇和蔺相如的关系。
师: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生:我认为秦王也想找个像蔺相如一样机智的人,还想把璧给骗过来。
师:那么秦王面对蔺相如与廉颇真正合二为一,此时此刻,他的心里怎样想呢?
生:秦王很苦恼。
生:你们干嘛不继续吵起来。(众生笑)
生:还在犯愁。
生:大发雷霆。
生:忧心忡忡。
……
师:对,秦王肯定是坐立不安啊(板书),理清了人物的关系,我们就会发现每一个人物的一举一动,都会在其他人物的身上得到反映。看课题,《将相和》,第三个故事是写“和”,那么前面有没有写他们的“和”呢?
生:没有。
师:我说有。
生:没有,前面是写他们不和。
师:有道理,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完王归赵”立了大功,廉颇就闹不和。但是,老师觉得前面两个故事也是在写“和”。同学们看,廉颇负荆请罪的时候,他被蔺相如的哪种品格打动了?
生:以国家利益为重。
师:有一点我不明白的是,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德是怎么来的?是与生俱来?他为什么能做到以国家利益为重?
生:蔺相如知道秦王经常去进攻别的国家,如果不和的话,赵国危在旦夕,所以他能做到。
生:因为他前面两次为赵王立功,赵王开始封他做上大夫,再封他做上卿,很器重他,使他要为赵国着想。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前面的故事。在渑池会上,如果没有廉颇坐镇国都,蔺相如能够顺利地“完王归赵”吗?
生:不能。
生:很可能有去无回。
师: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一请秦王击缶,秦王拒绝;再请秦王击缶,秦王再拒绝;最后不得不以死相逼,秦王也只好击缶。你们想想,蔺相如从渑池回来后,他感受最深的应该是什么?
生:没有廉颇,就没有自己的成功。
生:他应该感受到了团结的好处。
师:对呀!蔺相如切身感受到了文臣武将“和”的力量,感受到了“和”对自己、对国家的重要。渑池之会,如果他们两人闹不和,能成功吗?
生:不能。
师:渑池会,可以说是文臣武将“和”的完美合奏。我们再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有没有讲“和”?
生:有。
师:面对秦王“拿城骗璧”的局势,大臣和武将们束手无策,面对这场国难,蔺相如勇敢地站出来,而且顺利地化解了这场危机。如果蔺相如不站出来,赵国会怎样?
生:天下大乱。
生:也许早把和氏璧乖乖地交出去了。
生:也可能秦国大举进攻赵国。
师:如今,面对秦王以城骗璧的阴谋,蔺相如站出来,让秦王吃个哑巴亏。那么,蔺相如完璧归赵,化解了赵国的危机,实际上也解了廉颇的围。经历这一事件,廉颇应该感受到什么?
生:感谢蔺相如。
生:感受到“和”的重要。
师:廉颇感受到了“和”的重要性吗?
生:有。
生:没有。
师:当然没有,如果一开始廉颇就从“完璧归赵”中感受到了“和”的重要性,他后来就不会和蔺相如“闹不和”。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其实写的就是“和”的开始,但是我们可爱的廉颇将军却没有感受到“和”的力量。在渑池之会上,廉颇依旧没有感受到“和”的力量、“和”的强大。所以才会有后来的“得给他个下不去”。
同学们,你们现在说说蔺相如为何能自觉地做到以国家利益为重呀?
生:因为蔺相如体会到了“和”对国家的好处。
生:因为他知道廉颇是爱国的,要和廉颇团结起来。
师:对,因为蔺相如切身感受到了文臣武将“和”的强大,没有对“和”的强大的理解,不可能有如此宽广的胸怀。而我们可爱的廉颇将军开始之所以“闹不和”,不是因为他不爱国,也不是因为他不以国家利益为重,而是没有认识到“和”对个人、国家的好处,没有感受到“和”的力量、“和”的强大。你看,当廉颇得知蔺相如躲避自己是为了“和”,为了国家的利益。他就负荆请罪,从此和蔺相如结下刎颈之谊。所以,我们今后评价某个人物,不要简单地说某某人好,某某人不好。品德的问题,许多其实都是认识与了解的问题。
《将相和》看似只有结尾在讲“和”,其实故事一开始就在講“和”,处处在写“和”。如果仅仅看到故事结尾的“和”,那只是表面的“和”。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很多很多,有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和”的强大力量。我们中国人自古就钟爱“和”。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今天我们也明白了“人和国———”
生:人和国家兴旺。
师:对!人民团结起来,国家才能强大,国家才能兴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孩子们,这就是历史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课后还有两个作业,一、在每个故事中,赵王也是一个重要人物,他又主要在干什么呢?想什么呢?课后自己去归纳。二、“将相和”之后,蔺相如和廉颇携手保卫赵国,可我们知道最后还是秦国灭亡了赵国,统一了中国。这其中还有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请大家课后阅读老师发给大家的资料《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汁原味的故事,比我们的课文更丰富有趣。下课。
(本课例由任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