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奋进中享受人生
2008-04-24张桂蕊
在35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始终没有停止奋进。尽管在奋进中夹杂着不少的辛酸和苦涩,但我仍能深深感受到一次次辛酸过后的甘甜。正是这种甘甜,使我无怨无悔地在教育战线上奋斗,在奋斗中收获希望,在奋斗中享受人生。
2004年秋,作家王宏甲新作《中国新教育风暴》问世。该书真实地记叙了当今中国基础教育正在发生的重大转型,在转型中国家级实验区课程改革的先行者们艰难而卓有成效的伟大实践。书中第十章以大篇幅写了我们山西省曲沃县的课改实况。《中国教育报》头版以“评价改革:不仅是‘分数说了算”为题,报道了曲沃勇于攻坚,以考试改革为突破口,以考改促课改的具体做法。一时间,从全国各地到曲沃考察者络绎不绝。在每次结束考察前的座谈会上,大家总会向我提出些类似的问题:“你是怎样走上教师岗位的?”“现在回忆你的工作经历,哪些人对你的影响最大?”“在你专业成长的历程中,什么因素起着主导作用?”
从教的引路人
1953年,我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当地的教育名家。4岁的我就拿着粉笔把墙、地、门做黑板,学着父亲的样子教那些比自己大的小伙伴们识字。
上完小时,我幸运地遇到了两位让我一生仰慕和铭记的恩师。一位是我的班主任、语文老师周振民,另一位是数学老师卫岗。这两位老师渊博的学识、深邃的见解、生动的讲课,像磁石一样强烈地吸引着我,尤其是那不凡的风度和气质、抑扬顿挫、精确凝练的语言表达深深地感染着我。他们使我对语文、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我从小在心中对教师这个职业就敬仰和钦佩。他们是我从教的引路人。
至今,我仍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位教师身上如何才能流露出让学生钦佩的人格魅力。听周老师和卫老师的课,真是一种享受,尤其是周老师的作文课,听完后心里总会有一种想写的欲望。那时我总是有意地去模仿老师教学时的神情、讲课时的语调,甚至是老师走路的样子。到现在熟悉的人还会告诉我,我讲课的神态和走路姿势和他们是如何的像。
我常想,一位老师如果能做到让学生去享受课堂,在陶醉中学习知识,那是一种多么伟大的事情!
正当我沉浸在快乐的学习中时,母亲患了肺结核。当时父亲调到市委工作,我是家里6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照顾患病的母亲和幼小弟弟的任务自然落在我的肩上。我前后10多次退学回家。而每次退学,老师都会不辞辛劳地到家里进行家访,做母亲的工作,将我一次又一次地带回学校。还记得当时老师的眼神,那是一种真切地希望自己的学生不要失去学习机会的眼神,那是一种真心关怀自己的学生而充满责任感的眼神。恩师完美的形象,在那时我的心中是很伟大的,以至后来在我的教学生涯中,也总是认真地去理解、关心学生,用心地去做家访,成为学生家人的朋友。
发放初中录取通知书那天,母亲病危,吐血不止,等同学们把我的通知书送到家里时,父亲扫了一眼含泪对我说:“为了你母亲,停学吧!”我趴在炕上哭了好一会儿,而后毅然撕碎了通知书,从此挑起了照料母親和操持家务的重担,那年我12岁。
17岁的时候,母亲的健康状况奇迹般地好转了,我这才得以走出家门,和同龄人一起到农田参加生产劳动。那个年代,家庭成分不好不能被推荐上学,但我渴望知识,对中途辍学怀有深深的遗憾,这使我自觉地走上了自学的道路。
久旱逢甘霖,我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县办师范招生,已是21岁的我在离开校园9年后再次踏进了校门。我恨不能将这9年中落下的知识全都补上。我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地从书本中汲取营养。每天全校第一个起床的是我,最晚入睡的也是我。一年多的时间,我不仅较好地修完了师范课程,还把初中所有科目系统地自学了一遍。
毕业时才得知,我们这批学生省里没备案,不予分配,只能当民办教师。民办也罢,1974年1月,我兴高采烈、迫不及待地踏上了任教的征程。
教育教学中永恒的尊重
也许是从小耳濡目染的缘故吧,任教第一天起,我就深深地爱上了教师的工作,爱上了我的学生。
初上课堂,我没有丝毫畏惧。我年轻,和学生好沟通;我有精力,用心备课、教学;我爱学生,把他们看作是我的弟弟、妹妹,总想着法子让他们在快乐中学到知识。
我把课堂搬到校外,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我带他们考察当地名胜古塔,讲解塔的构造,设想塔的建筑方法,猜测塔的高度,讨论测量塔高的方法,并让学生自己动手立标杆、看影长、定比例、求答案。我把课堂搬进田野,带学生一同欣赏春天里小草偷偷钻出泥土时的嫩绿,土块下、石头旁小草伸长脖子使劲生长的样子,杏花、桃花、梨花竞相开放的景色,寻找花丛中的蜜蜂和蝴蝶。等到我们都累了,就一起坐下来,打开语文课本开始学习《春》这一课。学生们清脆的朗读声回荡在田野,无比美妙。我把课堂搬进老红军的家,让红军老爷爷给学生讲战争故事,让学生抚摸他在战争中留下的伤疤和残缺的肢体,体会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为了巩固知识,我让学生们计算周围树木、麦垛的高度,看到他们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后的喜悦,我也觉得十分幸福。
秋天来了,我带着学生们捡落叶做标本。冬天里,站在漫天飞雪的旷野上,我给他们朗读《沁园春·雪》,讲雨、雪的形成过程,让同学们用小手接住飘落的雪花,观察雪花各式各样的形状,欣赏雪花装点的壮美景色,感悟诗人的博大情怀,写下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中,我平等地对待和尊重每个学生,出现问题就耐心地说服教育,让学生心服口服。我注意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引领他走向自信。我相信我能教好每一个学生,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我和学生们“打”成一片,他们亲切地称呼我“姐姐”。
有一次,两个学生向我报告,放在教室的书包不见了。我仔细观察了现场,而后把全班分成6个组,给他们讲了一些侦探故事和侦破要领,让他们人人参与侦破。每个小组都争相比赛看谁先找到蛛丝马迹。正在大家认真分析“线索”时,两位学生走到我面前,低声对我说:“老师,我们错了,是我们做的。”我立刻告诉大家,书包一会儿就会回到原来的地方。同学们诧异地问;“那谁是小偷呢?”我笑着说,没有小偷,是老师和大家做了一个学做警察侦破案件的游戏。此后,我耐心细致地引导这两位学生,让他们深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几十年过去了,这两位学生即使再贫穷,也一直是堂堂正正做人。这件事告诉我,学生的潜力很大,关键是如何引导、释放他们的潜能;同时在教育学生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犯错误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人格,这样他们才能改正得更彻底。我确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教好,我努力让自己无愧于这句话。
1976年,我们这批民办教师转正了,我也因工作出色被调到初中部任语文教师,继续任班主任。
专业成长的座右铭
我没读过初中,要教初中课程谈何容易。每天晚上,我都要在办公室学习到深夜。细钻初中所有的课本,把知识点总结分类,然后按顺序自学。遇到涉及多个知识点时,我先攻读一点,然后交叉领会。自己实在弄不懂的,就用笔圈注上,第二天仔细请教其他老师,直到自己完全理解掌握。
那时,教师手中只有教材,没有参考书,更没有大纲,对一篇课文的主题思想、写作方法、教学的重难点,甚至课文的分段都需要自己把握。我丝毫不敢含糊,经常拿出自己的意见与校内外同科教师一起研究。
为了真正提高自身语文水平,我从不人云亦云,也不惧怕权威,一定要拿出自己的意见和理由。我从不偷懒,一定要自己分析钻研、得出结论,只要我认为是对的,即使别人不认同,我也要坚持试一试。
我尝试跟其他学校同科老师组织在一起搞教研,主动上门听本校教师、外校教师的课,还请他们听我的课,帮助我在业务上成长。虽然我年纪最小,但大家一致推荐我任语文教研组长。在一次次的教研、观摩课和公开课实践中,我的教学水平渐渐提高起来。
我没上过初中这是自身的缺憾,但恰恰是这种缺憾,使我以初学者的角色与学生一起探究,一起完成学习任务,一起成长。现在想来,恰恰是这被迫无奈的方法适应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适应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978年,经过层层赛讲,我以设计新颖、教法独特、语言富有启发性和易被学生接受被评为县语文教学能手。
荣誉是前进的“鞭子”。此时,我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要讲出自己的特色,要走别人不曾走过的路,让别人从自己的探索中获得启迪。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就这样我带着年轻人永不言败的闯劲儿,又踏上了不断超越、不断创新的教学之路。
一时间,校内外、县内外来听课者络绎不绝。我几乎每周一次公开课。接受县教研室的工作也逐渐多起来,讲观摩课、作讲座,进行教改实验,指导别人讲课,命题,我忙碌并快乐着。
1979年,函授学习应时而生,我立刻报名参加考试。那阵子,学习的收获令我喜出望外,正好弥补了我知识的欠缺,我边学边教、边教边学,教学相长,就这样,我一口气念完了本科。
严格来讲,我没接受过初中教育,但凭借毅力和好学,凭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一步步地在教学中学完了我没学过的知识,在实践中扎扎实实地走过来、成长起来。于是,我对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有了更多感受,也成了我不断成长的座右铭。
知识的丰厚,教学经验的积累,自强不息的发愤,使我由教书匠向教育科研型教师迈进。我阅读了各种教育名著,学习令我如处名山大川,每向上攀登一步,就进一步领略到奇峰胜景的无限风光;每向前跨进一步,就进一步感受到高山流水的无比清澈和幽深。有了先进理论的指引,我的教育思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987年7月,我在依依不舍中离开了我从教13年零6个月的讲台,离开了我一生都爱不够的教师岗位,调任曲沃县教育局教研室做语文教研员。
教育思想更新的不竭动力
來到教研室后,看到那么多理论书籍、业务报刊,我如获至宝。理论与实践结合,使我的文思像开了闸的水涌流而出,我连续写了多篇文章,先后发表在省级有关刊物上。
这个阶段,是我专业成长的最重要阶段。局长亓宗光给了我最大的支持、指导和帮助,不断派我参加全国的学术研讨会、课改交流会、课堂观摩会,使我有幸两次近距离地观摩钱梦龙、魏书生老师的课,还观摩了山东刘翔等特级教师的课。他们的教学过程如湖水一波又一波,如海水一浪又一浪,他们独特的教学风格,新颖的教学设计,富于启发性且充满期待的教学语言,简直令人称绝,也令我倍受启发!
在我业务能力飞速提升之际,与两位专家的相识又使我的教育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时任山西省教科所所长的杨进发和副所长刘文华,将世界先进教育思想介绍给我,并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引进到我县。1993年,我被任命为山西省第一个县级教科所所长,我努力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并用于我县的教育教学实践。我除了运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教学理论,还先后引进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JIP”教改实验、情境教学法实验、自然探究研讨法实验、布鲁姆目标教学等,并以点带面,进行滚动式推进。我编写的《目标教学辅助用书》等书,通过审定后在全省发行使用。
人们常说,春华秋实。1995年教师节,我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次年被评为特级教师。1997年,个人申报的“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构建素质教育的新框架”被定为山西省“九五”规划重点课题,我也被聘为山西省教科研规划领导小组教育发展战略组成员。还作为山西省唯一代表赴京参加了苏霍姆林斯基诞辰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1年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曲沃作为首批国家级实验区率先进行实验。这场教育变革,是包含改变教育思想、教育结构、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评价的巨大工程。身为县教育局副局长兼教研室主任的我,又全力以赴投入其中。
当年全县的151所小学和初中的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并且大胆选择开设科学、艺术、历史与社会、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综合课程。新课程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开发学校课程资源提出了挑战,特别是中学科学课,习惯了分科教学的老师们突然要在一堂课同时面对多学科内容,一时不适应的问题就摆在了大家的面前,整合学科内容,补充欠缺知识迫在眉睫。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5+1”研修制度,即一星期5天上课,星期六1天研修。研修采取多种方式,有“互通有无,实施跨校联片研修”,有“取长补短,建立多校联动研修”,有“缺什么补什么,挂靠高校研修”,有“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研修”。各中学成立了集体备课组,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集中进行教学方案的编制,相互开放课程,用集体的智慧来推动科学课程的实施。
两年的努力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教师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都发生了明显改变,变“知识本位”为“人本位”,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变“居高临下”为“平等互动”,变“训导”、“管理”为“激励”、“服务”,变“孤军作战”为“团结合作”。曲沃的做法得到了教育部的认可,并在全国推广。
2003年曲沃又作为国家中考改革试点县率先在全国进行初中毕业生评价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专项实验。
伴随着新课程一路走来,我深深地感受到:走前人未走过的路,一定要以科学为依据,大胆探索,锐意改革,要有奉献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这才能使人获得教育思想不断更新的不竭动力。
参加工作至今的35年间,我一直致力于教育教学的实践探索,除了激情与欢乐,也有着困惑、苦恼、彷徨,更有着问题和挑战。我在研究探索中成长,在艰难曲折中前行,在理性思考中迈进,在辛勤耕耘中收获,并最终在奋进中享受着人生!
作者简历张桂蕊,女,1953年生,原山西曲沃县教育局副局长兼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199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山西省中学语文研究会副理事长,山西省教育发展战略组成员。多年来潜心于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发表论文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