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培育
2008-04-23周文宣武传君
周文宣 武传君
[摘 要]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精髓、灵魂和核心,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目前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人们往往从实用的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和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轻视大学精神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使得校园文化在建设上缺乏灵魂,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导致不少高校的大学精神缺失。大学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精神文化,完善制度文化,加强物质文化,巩固行为文化,铸就大学精神,而且要把大学精神的培育作为长远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8)01-0016-04
近年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因其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功能而备受关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大学精神的缺失,从而导致校园文化的品位不够高,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有待提升。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培育大学精神,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培育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主要指大学的办学理念、价值取向和全体师生员工的思维方式及精神风貌等。由大学的历史传统、地域文化、学科特色和知名学人(包括教师、学生、校友)共同孕育创造,是大学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
1.培育大学精神的重要性
大学精神并不是每所大学与生俱来的。只有那些在长期办学历史中,通过对自己办学理念的倡导、践行、提炼和升华,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的大学,才名副其实地具有自己的大学精神。
在国内外教育发展史上,不少大学形成了一些精辟的大学理念和优秀的大学精神。例如,美国哈佛大学一直倡导“崇是求真"的大学精神,主张大学就是不懈追求真理的地方,揭示了大学使命的本质内涵。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则强调大学应服务于社会,这种新型价值观念的诞生使得美国承继于欧洲大陆的大学模式彻底摆脱了象牙塔的束缚,得以直面美国现实社会生活。在现代中国,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力倡“兼容并蓄”的大学精神,主张思想自由,学术独立。梅贻琦在清华大学树立“通识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工科教育要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1]。正是这种既有共性又极富个性魅力的大学精神,才使这些百年名校经久不衰,魅力永恒。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大学的精神支柱,在高等院校整体发展中,大学精神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价值导向作用。大学精神提出崇高目标,确定共同价值观,能使全体师生员工形成共同的信念、共同的意志和强有力的团队精神力量,使高等院校明确办学宗旨和发展方向。大学精神所具有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所大学与时俱进、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崇高精神境界的大学,是不可能保持蓬勃生命力的。二是教育作用。大学的权威来自于它能以先进的文化和高尚的精神品质塑造人的心灵[2]。学生的精神、信念是自我行为的本源,学生在大学接受精神熏陶所形成的精神动力,不仅会对他的学习产生影响,而且会对他的生活和将来从事的职业产生影响。
正因为大学精神在大学发展过程中具有上述重要作用,所以任何一所大学都应该重视大学精神的凝炼。
2.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广义上的大学校园文化包括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大学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学校形象等。制度文化包括大学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及其运行规则。物质文化由学校的教学研究设施和人文景观等构成。行为文化是指学校教职员工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学校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3]。
大学精神文化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一种内在的理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髓、灵魂和核心,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校园精神文化最主要的内容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它最终体现的应是一所学校最具特色、最明显、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学校精神。学校精神一旦形成并作为其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与文化观念,便具有了相对稳定性,表现为学校风气、学校传统以及教职员工的思维方式等,可以说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4]。牛津、剑桥、哈佛、北大、清华等中外名校之所以魅力经久不衰,就在于他们能始终坚持和弘扬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形成一种更高境界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并由此透射出其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陶冶和启示着一代又一代学子。
大学精神隐含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提炼和升华,它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部内容中。没有大学精神的指导和支撑,校园文化建设是散乱和低层次的,缺乏系统性、继承性。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又是对大学精神的倡导和践行,是大学精神的重要依托。没有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精神就是一种虚幻的理想主义,在实践中缺乏生根发芽的土壤。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与大学精神的缺失改革开放以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中国社会转
型期出现的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和文化现象在大学亦有所表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无论在认识上或实践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1.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地表现在过分注重实用功利主义的目的,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发展成长的价值意义,使大学校园文化在貌似轰轰烈烈的表面下渐渐显露出偏离其价值意义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校园文化体系缺乏大学精神的统领。不少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操作时,缺乏对校园文化系统而又高位的把握,造成校园文化活动有“形"无“神";重视物质等显性文化建设,忽视精神等隐性文化作用,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对高校作为学术机构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大学管理体制的行政化倾向比较明显,没有妥善处理好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使注重学术的校园文化氛围难以形成。在行为文化建设方面,对师生的“学问家”人格及其行为方式的养成重视不够,大学生的行为没有很好地体现独立性、非功利性、超脱性和批判性等大学精神之特性。
第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肤浅。一是把校园文化建设和意义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忽视了大学校园文化内容的思想性、学术性和艺术性,削弱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二是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忽略了校园文化在养成健全人格、完善文化修养,培养学术品格、提高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功能。很多大学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操作实施。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对校园文化没有全面、正确认识的表现。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实质是超功利性的,应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局限于只是实现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娱乐目的的狭义认识。由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偏离校园文化根本作用的倾向,因而使目前大学校园文化总体处于低水平状态,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微乎其微。
2.大学精神的缺失
大学精神的缺失使校园文化在价值观上表现出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倾向。在当今大学校园里,少了些老一代学人“十年磨一剑”,甘于坐冷板凳的钻研精神,多了些喧嚣、浮躁和急功近利的色彩;官僚作风、学术腐败等不良风气在大学校园中弥漫,有违大学精神的非功利性特点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导致大学学术水平下降,学习风气不浓。实用主义的风气也侵蚀着校园文化,突出表现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急剧地变为了适应商业社会的工具,把教育的目标局限于教授或学习某种谋生的技能和手段,忽视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其结果是曾经洋溢在大学校园中的人文精神又一次渐渐地淡出校园。
因此,如果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式、方法再不调整,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将在误区中越陷越深,最终使校园文化越来越远离大学的培养目标。由此可见,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按照校园文化的本质要求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重塑大学精神,为实现大学的培养目标服务。
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大学精神的培育[HS)]高校要通过提炼大学精神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崭新的观念和良好的综合素质。
1.重视精神文化,塑造大学精神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顺应时代潮流,提炼大学精神。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统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而大学精神则是对办学理念的进一步升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时代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变化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基调。因此,在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时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时代去孤立地、静态地构建校园文化,要认真汲取代表人类优秀文化的思想和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提炼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大学精神,要确保大学的社会责任,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引领文化四大功能的有效发挥,要确保培养的人才能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5]。
其次,开展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一是要注意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将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民族感情、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二是要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角度,通过加强人文教育的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三是通过打造校园文化精品,提升校园文化内容的品位。力求推出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的校园文化项目,形成特色和创造品牌。
2.完善制度文化,凝聚大学精神
校园制度文化属于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守的文化类型,如培养目标、校规、校纪、教学及管理制度以及相应形成的严密的组织机构。这种具有强制性的制度文化一经形成高度认同,不仅能促进师生员工良好品行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更能凝结为一种无需强制就能自然传承的精神文化传统。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要体现自己的办学理念,体现具有本校特色的大学精神,应在制订规章制度时突出目标追求、价值观念、素质要求、态度作风等精神文化方面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强调师生的理想信念、奋斗方向、做人准则,把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既能起强制作用,又能发挥激励规范的作用。
3.加强物质文化,体现大学精神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显性文化,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和重要的物质基础。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的地理位置、地形风貌等自然环境和校园的各种建筑、教学科研设备、文化设施和生活设施等硬件工程的合理布局。良好的、富有个性的校园建设,一方面可起到美化环境、装饰校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熏陶,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特别强调融合大学精神,注重考虑如何发挥学校物质设施对大学精神的传播功能。学校既要加大投入,重视各种教学设施的建设和合理布局,不断充实、更新专业化教学设备,扩大校园网络,使育人环境专业化、现代化;又要精心设计校园人文景观,体现学校的人文思想,办学理念。例如,可通过摆设各种伟人、名人雕像,布置富有哲理的大师语录、设立制作校园宣传橱窗和板报等,努力营造体现浓厚的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文化,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
4.巩固行为文化,铸就大学精神
校园行为文化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载体,主要指师生的行为习惯、生活模式、各类群体(社团)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学校风气等。只有让师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行为文化的建设中去,才能极大地丰富大学精神。
行为文化建设应以树立优良校风为核心。校风是学校风气的总称,包括学风、教风以及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学术探索所形成的风气和氛围,它既是大学精神的综合反映,又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和外化。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大学精神的塑造[6]。创造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的学风和教风,是铸造大学精神的关键。优良的学风对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弘扬刻苦学习、顽强拼搏精神和求真务实、明理诚信的道德风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价值观以及学会做人、做事都有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优良的教风也是促进学风建设的前提和保证,以教风促学风,才能形成教风学风的良性互动。
总之,大学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核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旦良好的学校精神形成,它将构成一股巨大的推动力。因此,大学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大学精神的培育作为长远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杨东平.重温大学精神[A].杨东平.大学精神[C].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8.
[2]郭广银,等.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代安琼.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J].医学教育探索,2005,(4):214.
[4]宋保忠,相艳.经典大学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9.
[5]赵沁平.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创新空间[J].中国高等教育,2007,(4):5.
[6]杨克斯.建设校园文化与塑造大学精神[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5.
(责任编辑 刘 平)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pirit
ZHOU Wen-xuan,WU Chuan-jun
(Chongqing Communication College, Chongqing 400035, China)Abstract:College spirit is not only the nucleus of campus culture but also the ultimate aim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Currently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s understood and implemented in the view of pragmatism and utilitarian, but the value-oriented role of college spirit is belittled, which leads to the absence of specific purpose and direction. I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want to remain invincible, they mus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spirit culture, the systematic culture, the material culture and the behavioral culture, and in all, the college spirit.
Key words:campus culture; college spirit; culti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