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创意呼唤“灵魂在场”

2008-04-09郑可菜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2期
关键词:贾府林黛玉晚餐

郑可菜

“语言教材无非是例子”、“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即教材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我们绝不能只是小心翼翼地匍匐、蜷缩在教材的话语光环里,教学需要质疑和否定、创意和创造。然而,这绝不表明“例子”可以任意选用、编排和使用,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处理这些例子,都应该有一定科学依据。眼下许多教学设计、案例、“镜头”、片断,为了标新立异,为了追求创意与花哨,为了对教学进行“包装”想方设法地“做”课……殊不知,一切教学创意根基必须是教材本身,是对课文内涵及知识结构的准确而不偏颇的把握。周国平《灵魂的在场》有语:“人皆有灵魂,但灵魂未必总是在场的。”这也是对当前教学创意的最好概括——教学创意本该皆有灵魂,但灵魂未必总是在场的。

一、灵魂的缺席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在按常规分析完人物形象、肖像描写等内容后,我专门留一些时间,请同学们讨论这一部分(即指贾府的晚餐)”。照《不可忽视的晚餐》一文看来,这“一些时间”不可小觑,仅是课内一“生”又一“生”按回目举例和师生讨论贾府晚餐已是一节课,加上李老师提前布置学生查看《红楼梦》全书“都吃了些什么”,大有“把晚餐进行到底”之势。①然而,这么耗时费力只为解决“这自然让想到平时尚且如此,那么招待远道而来的至亲林黛玉的高规格宴会又是什么样子的!”见多了对“步步小心、时时在意”林黛玉性格解读,乍一看这样的教学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真够有创意的!而掩卷细思,却发现是与教学本意大相径庭,是丢弃文本精髓、误入歧途的“无效”做法。在课时相对紧张的条件下,我们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哪里?如何构建“有效语文课堂”?

再如,《我与地坛》教学,着重让学生体会生命价值在于生命过程的美好,于是举了园子里卑微的生命例子给作者的启迪:“‘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生命总是处于一种奋斗的过程。即使忙碌的间隙也没有丝毫留恋花枝、驻足香巢的余暇;‘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生命过程就是行动和思考交替的过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平凡的生命过程也能孕育出辉煌……”②无可否认,小生灵生命的顽强,地坛时时处处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使史铁生看到了地坛的生机——“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唤起了生活的信心,给“我”生的启迪。然而,对“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挖掘出“生命过程就是行动和思考交替的过程”的意义,把“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理解成“平凡的生命过程也能孕育出辉煌”……未免叫人惊诧、纳闷,这不是在搞“索隐”吗?!语文教学的确要引导学生筛选重点、关键、精彩的语句,揣摩其特定含义和表达效果,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但,绝不能以割裂、肢解为美!对此,刘小枫曾指出:“由于科学思维的出现,由于逻辑和推论的发展,语言丧失了自己的感情内容。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剥夺的过程,语言沦为一副骨架了。”

这些教学创意本意是要“剑走偏锋”出奇招制胜,不料却是“顾左右而言他”的斜逸旁枝。为了出奇出新,错将手段当目的,从根本上违背语文教学的本意。《杂文选刊》曾登载一篇名叫《博士论文》的百字杂文:“在某次‘博士论文竞赛中,获奖的论文题目如下:《吃饭有益论》、《论“回”字的第四十四种写法》、《秦始皇焚书坑儒所用引火材料新考》、《武大郎卖烧饼的吆喝技巧与WTO背景下的营销策略》、《左手还是右手——关于曹雪芹用哪只手举杯喝酒的伦理学考察》。”③真是对学问做深做细的莫大讽刺,以“文”害“质”的教学创意不也是这样的吗?

怎样让学生触摸文章的内在生命的脉动,感知文本?这令人尴尬汗颜的怪状,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些什么。

二、灵魂的在场

1.教学重点的“在场”。

教材不是一成不变的圭臬,它需要教师的二度开发,需要教师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加以改造、取舍、增删,以服务于特定的教学目的。然而它绝不是撇开教材随意发挥,也不是搞华而不实的“花架子”, 而应当是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标,为品析鉴赏教材重点、难点服务,自始至终不偏离教材的“主干道”。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教学重点无疑是落在对典型环境(贾府)、典型人物(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的性格以及宝黛初会的解读、品味、鉴赏上。若是读《红楼梦》全书,“晚餐”是一个不错的鉴赏点,可以窥见贾府的奢侈豪华和衰败的必然,但对作为“课文”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要体现其“课文价值”,何以紧抓“贾府的晚餐的高规格”?何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着实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教师所应该遵循的法则,就是要立足于文本,立足于学情,做“适度而有效的解读”。 如要从《林黛玉进贾府》的晚餐上读出点“东西”来,那也该是礼节的繁缛、礼制森严以及林黛玉的细心、自尊。

《学记》有语曰:教无定法,教亦多术。在多姿多彩的形式之下,教学创意要克服支离破碎、不得要领的弊端,呼唤本真,呼唤形式和效果的统一,呼唤“文质兼具”。因为,教学创意必须紧抓“语文”的缰绳!

2.文本语言的“在场”。

教学创意需要教师另辟蹊径从文本的一个“点”切入引导学生鉴赏文本的要义从而把握全文,但把“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理解成“平凡的生命过程也能孕育出辉煌”的教学,充其量只是对文中的只言片语进行肢解、逻辑推理的“解剖式”教学。

由浙江特级教师童志斌执教的获全国优质课一等奖的《雷雨》一课给我们如何紧抓文本语言提供了一个范例。其教学设计紧紧抓住关键词“洋火”、“你们”、“汗涔涔”,品味几个语言片段来体会周朴园的愧疚与忏悔,体会有温情的、有良知的周朴园;又通过“半晌”“支票”的品味来解读周朴园自私、冷酷的一面。由此水到渠成地让学生进入人物复杂的、多层次的内心世界,体察多情与绝情、温情与冷酷、人情味与铜臭味并存的复杂人性。④这个教学创意主要是选取文中几个具体的语言片段加以琢磨品味,从文学剧本中抓住语言,从语言中抓住片断,从片断中抓住关键词,这是教师的好眼力、真功夫,从关键词延展开去,深入进去,阅读、回味、参与、品鉴。确实做到了“由语言走进文本,由语言深入内心”。

文本为教学之本。不认真研读文本,不仔细品味语言,不深入感悟,教学只会虚浮、肤浅化;随意联想、一味延伸,教学只会成为杂乱无章的材料的堆积。

3.学生体验的“在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优秀教学创意的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是从学生的体验出发,我们总能看到教师不落窠臼的教学意识和别出心裁的教学智慧。那些富有启发性的切入点,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个细节,自始至终立足学生体验进行教学,并以“点”辐射到相关的“面”,牵一发而动全身,提挈式地把学生引入阅读的主阵地,让学生水到渠成地控制学习的制高点。学生体验若“不在场”, 学习的过程缺少了学生心灵的参与,学习便成了一种技术性的操作,成了完全外在于自我的沉重任务,学生无法从中体验到美好和愉悦,更无从品味语文。

江苏陈蒙老师《阿房宫赋》⑤的教学敏锐地抓住了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纲多本”特点,从“人教版‘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中四分句间没有像苏教版文本那样用句号,而是连用三个逗号,请比较哪一种写法更好”切入,之后,分别借助人教版与苏教版教材处理上的细微差异,再通过韵脚、段落的归属和合分等切入了对文本的探究思考,进而将赋体文本的铺叙与议论、渲染铺陈与简笔勾勒等一一进行了比较,教学从一点突破,纵深开掘,使整堂课成为环环相扣的系统。⑤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紧扣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感受和认识,从学生体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不由地要为这样的教学设计喝彩,教材的处理显示出教学高手的素养根基:敏锐的头脑和准确的判断力,甚至有敢于离“经”叛“道”的胆魄……无论进行怎样的教学创意,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怎样引领学生更快捷更深入地进入文本,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还是套用周国平的话,“人的高贵在于他有灵魂生活”,教学设计的高妙在于它有灵魂。

————————

注释:

①李永:《不可忽视的晚餐》,《语文学习》2007年第4期。

②马玉平:《立足阅读主体,构建学生的生命意识——〈我与地坛〉教学手记》,《中学语文》2006年第2期。

③《博士论文》,《杂文选刊》2006年第3期,上半月版。

④童志斌:《由语言走进文本,由语言深入内心——〈雷雨〉教学实录》,《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3期。

⑤陈蒙:《〈阿房宫赋〉双教双评》,《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第5期。

[作者通联:浙江温州中学]

猜你喜欢

贾府林黛玉晚餐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我做晚餐
晚餐怎么吃?
健康晚餐“四不过”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谈小说教学方法
最后一次晚餐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进贾府》建筑居室的探究
从林黛玉之死看刘心武的荒谬语言
王夫人“点头不语”有深意——品读《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