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教学必须立足素质教育

2008-04-09吴华月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2期
关键词:应试写作能力作文

吴华月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中学作文教学主要承担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任务。对中学生来说,提高他们写作能力是提高全民族基本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类交流思想、沟通信息、表达情感、传授知识、阐述观点无不仰仗语言文字,所以写好作文,是为了适应生活,终身受益。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写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学作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信息化、高社交化、高效率化的现代社会和文明与进步,正日益要求人们更加精确地有条理地快速地运用语言文字去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以促进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的组织管理的每一方面,也都不可能完全不借助书面表达这根纽带来沟通联系,这就意味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们的写作能力、写作水平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

写作还是发展智能、培养开拓型人才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思维也在向更高阶段发展,反映这种发展着的思维的语言也必须相应发展。作文教学即是以思维训练作为基础的,通过作文教学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造力。作为现代人才的最鲜明特点之一就是创造性,而写作的过程就是以思维为核心的综合能力体现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性的劳动的过程,所以写作是培养创造意识、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写作还是提高思想、陶冶情操、积累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工具。决不能把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从思想修养、经验学识之中孤立出来,那么,这也就意味着决不能把作文教学从各个方面的教育之中孤立出来,作文教学必须置身在与各方面教育密切结合的前提之下。就写作训练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来看,写作对一个人的思想、学问和能力的发展,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学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语文学得好,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也是十分必要的。”事实上,写作早已成为中学生学习各科的工具,如各科的笔记、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学习计划与总结,各科作业等等,这些都表明中学生们已经在不断地运用这个工具,去探索人生与自然的奥秘,去积累文化科学知识了。

作为21世纪的新人,所面临的将是一个飞速发展而又充满竞争的时代,知识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变化更新。作为一代新人,在学校必须是聪明伶俐的孩子,走上社会则应该是讲究效率而又敢于探索的勇士,这一切都离不开作文功底。为了熟练地运用写作这个工具去探索新知,积学长才,我们必须更进一步去确立作文教学的重要地位,必须更加努力地去提高作文教学的水平。

纵观中学语文教学发展的轨迹,事实上人们对作文教学始终还是重视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应十分重视。”这就从语文教育的总体结构和学生语文程度评价标准两个方面,肯定了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作文教学从来就是实现语文教学最终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作用是别的任何教学所无法取代的。

然而,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却并不尽如人意,认识与实际常常有不相一致的地方。时至今日,作文教学依然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仍然面临着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早就疾呼过:“十年时间,两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这“不过关”的,我想主要指的是作为“重要尺度”的作文。对此,张志公先生就这么论断过:“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换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为什么会这么难呢?张志公先生有这么一段精辟的论述:“我想,这也许跟对待作文这件事有不大对头的看法有关系。不大对头的看法必然会导致教学中不大合适的作法。看法不大对头,教学的作法不大合适,训练的效果自然就不会很好,久而久之,成了“老大难”。可见作文教学低效率的状况绝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和整个教育思想、内容、方法的陈腐落后密切相关。所以要解决作文教学的“老大难”的问题,第一位的工作就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牢固树立“应需”而不是“单一应试”的作文教学目的观。只有这样,“看法”才能“对头”,“作法”才可能达到“合适”。

强调以“应需”为首要的作文教学目的观,是基于对语文学科性质观的深刻认识,并由此生发出的对作文教学方向大彻大悟的坚定信念与深切的体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用语言形成的文章或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及其人文内涵。这就决定,作文教学为社会、为人生实用的本质特点。其应用的范围是最大的——与社会人生的活动区等同;介入的程度是最深的——与思维同体同步。所以作文教学的“应需”是固有的,而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新近才发现的。

叶圣陶先生反对作文教学以“应试”为首务,力主以“应需”为目的,这一见解渗透在他的多篇作文教学论稿之中。他一再强调写作和阅读一样,都应当成为“生活中的一个项目,好比谈话和吃饭是生活中的一个项目”一样,他认为写作是人的一种生活能力,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需求,“把语文习惯锻炼得良好,至少就有了一种重要的生活技能”,他还说,“尽量运用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需具有的一种生活能力”。基于这种极具现代的写作教育观念,他极力反对以“应试”为目的的作文教学,多次撰文阐明以“必需”为练习作文目的的重要性。他说:“学生为什么要练习作文,对这个问题,老师必须有正确的认识。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如果说考试,人在一生中不知道要遇到多少次的作文考试,写信,写通知,写计划,写总结,写报告等等,全是作文考试。如果升学考试通过了,写封信却词不达意,按实说,这个人的作文考试还没有及格。从广义的考试看,升学,升学考试的次数极其少,一生中不过几回,而别种考试却天天碰到,并且成绩的好坏,不但关系自己,还跟别人有关,甚至关系到整个社会。”这些真知灼见可谓切中肯綮,可惜不为众多教师所接受,作文教学始终牢牢地被捆绑在“应试”的战车上,虽左冲右突,疲于奔命,但终究低效少功。

纵观作文教学的现状,低效少功的症结主要有二个:一个是命题不当;二是训练量严重不足。命题不当造成三个弊端:其一是让学生视作文为畏途;其二是滋生了形式主义为作文而作文的倾向;其三是偏离了作文教学的重点。训练量严重不足的原因是毕其功于课内,课外训练是少之又少。命题不当的根源在于以“应试”为目的。所以只有变“应试”为“应需”,让课程教育素质化,素质教育课程化,才可能打开封闭型的课堂教学的大门,使课外无限的时空,均成为学生“应需”的战场。

现在有一种流行说法,认为中学生作文首先是“无话说”、“没的写”。所以中学作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指导学生“写什么”的问题,这反映了中学生作文的某些现象,但本质上应该说这是应试性作文训练所带来的误区。因为就实际而言,将来学生离开学校步入社会需要提笔写东西的时候,困扰他们的经常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的问题。没东西可写,他可以扩大阅读范围,不断丰富知识储备;他可以深入观察生活,从生活源泉中摄取写作素材,做到厚积薄发。而眼下要急于解决的倒是有东西想写,要写却苦于不知道该怎么写。即使是升入高校的学生大多也是这种情况。他们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毕业论文,经常遇到的也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的问题。中学作文教学花大气力教学生“写什么”,教审题本领,而对终生受用的“怎么写”的知识和技巧却掉以轻心,轻描淡写,不花大力气指导、批改,这实际上是一种偏离、一种倒置。“为什么不用这份精力教给他们终身受用的‘怎么写的本领?”张志公先生的质问是令人深思的。

关于中学作文教学素质教育,本文所以提出变“应试”为“应需”的思路,完全是出于社会需求的考虑,尤其是飞速发展的社会对现代人才素质需求的考虑。现代教学论证明,教学过程应该把“社会需要”作为原动力,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最终归宿。从某种意义来说,凡是适应或满足一定社会需要的教学,就获得社会的认同而成功,反之,就会受到社会的舍弃而失败。社会需要对教学的这种决定性作用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这就是应试作文教学必定会沦为形式主义的“纯作文”教学的原因。由于脱离社会需要,应试性作文训练终究会因为自己失去基本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而难以为继。

总之,专门性的作文训练是需要的,但指导思想必须变“应试”为“应需”,应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命题作文,弊不在“命”,并在于“题”,应力避出一些脱离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的题目叫学生犯难生畏。作文命题必须符合青少年的写作心理,注意触发动机,唤起情感,活跃思维,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要根据需要确定作文教学的重点,精心设计科学化的教学过程。这样,这种传统的作文训练项目亦能枯木逢春,因其注入时代“需要”的活水,定能桃红柳绿,充满勃勃的生机。

在作文教学重点上,“为什么写”、“写什么”和“怎么写”是不可分割的,都得重视。但根据社会需要和作文教学的现状,有必要强调“怎么写”的重要,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掌握写作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对学习写作的中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可以促使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勤于观察、精于思考的习惯,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其次,则可促使他们系统地学习一些写作知识和技能。

对于写作基础理论和技巧,应持两个基本观点:第一是必须学好,因为学好了对写作文章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第二是学好的目的在于指导写作实践,提高写作能力。轻视写作知识和技巧的指导作用是片面的,这是因为:

第一,写作知识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人们认识世界,对世界的某种客观规律的反映或是前人的科学总结,规律性的东西,总有普遍意义。对于别人的成功经验,只要心领神会,自己动手的时候,自然就会少走弯路,事半功倍。

第三,理论修养的加强,可以提高自己分析评论的能力,必然导致善于借鉴和吸收,长于修改和评议,又为表达能力的提高提供有益的营养。

第三,现代化新人的写作应该逐渐趋向清醒、理智、自觉,对“必然”必须具有明晰的认识,对事物必须达到“规律性”的理解。要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否则,就可能不“入门”,走“弯路”,难提高。

鲁迅说过,他在学生时代学习作文时,一任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那简直是一条死胡同。朱自清在买了两本写作指导书后,高兴地说,就像夜行有了电棒。实践证明,引导中学生系统地学习写作知识和技巧,并用以指导写作实践,就如同在“暗胡同”里点上电灯一样,可以大大缩短摸索的过程,尽快取得提高。

应需性的作文训练,要注意训练的内容、序列,要改变随意盲目性和读写脱离的状况,必须精心设计训练的科学化过程,注意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对立关系,要尽可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文训练的过程,是作文教学的基本点。在我国,传统的以应试为目的的作文教学的过程,大体包括命题、指导、批改、讲评四个阶段,其核心是每一个阶段都立足于教师的教,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这与现代教育思想是不相符合的,同时,它也不能反映作文训练的过程。作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理解写作知识,形成写作能力,提高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过程,既须有序亦要可控。所以,以应需为目的作文教学过程的设计,第一,应尽可能与文章产生的过程相一致。因为只有经过这样的实际训练,学生才会形成真正的作文能力;第二,应切实顾及“教”与“学”两个方面,既要考虑教师的“导”,更要考虑学生的“写”。从上述认识出发,一次应需性作文训练的过程,一般应包括命题、准备、写作、评改四个阶段。

其命题原则主要有三:一是依据教学大纲对写作能力的要求;二是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三是依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具体来说就是,命题应来源于生活,要符合年龄特征,要结合阅读教学,要有利于开发智力,要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特别要注意三点:一是一定要为学生着想,命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有充分考虑到学生胸中已有的积蓄,钻到学生心里出题目,使学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容易撰写。这样才可能发挥命题的积极作用,既可以按计划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培养,又可以触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培养,又可以触发学生产生作文的动机,激发写作的热情。二是紧密结合讲读教学,尽可能讲什么,写什么,这样做,学生能把从范文中学到的写作知识和技巧自觉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三是可采用教师命题、师生共同命题、学生自由命题等多种形式。每学期,要放手让学生写几次无限制的“自由文”,写他们可叙之事,可抒之情,可议之理,可发之感。这既符合先放后收的原则,又可以为课内外结合铺路搭桥。

准备阶段包括教师的指导和学生作文的构思。作文指导无须面面俱到,要有针对性。可重点指导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问题,已经出现的带有共同性的问题,可能产生的具有倾向性的问题。指导方式应注意内容与形式相结合,普遍与个别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做到适度、适时、得当。

学生写作的构思活动,则是把教师的指导逐步变成自己实践的独立活动,其内容涉及审题、立意、选材、布局、选择方法等,它是根据题目的要求,把自己已有的一些材料和认识,经过一番仔细的思考,编制成一篇文章雏形的思维过程。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编写作文提纲的习惯。编写提纲的过程,就是组织材料、安排层次、调整思路、深化主题的过程。

写作阶段,教师应密切注意学生写作过程中所反馈的信息,要加强个别指导,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自行修改,引导学生认识修改的重要意义,明确修改的内容、重点,教给修改的方法,或提供范例。

评改阶段,通常包括批改、评讲两个部分。其具体内容一是指学生的修改和评议;二是指教师的批改和评议。自古以来,教师命题,学生写作,学生作文,教师批改,老师讲学生听,被视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叶圣陶先生重视作文批改,强调“批改实为作文教学之要著”。但他更是反复强调培养学生自能评改的重要。他指出,“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

作文批改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多年来,我一直坚持采用“多写、广阅、少改、重点面改、注意讲评”的方法,以及鼓励“大家评”、“大家议”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自能评改的能力,从而达到“面的铺开,点的深入,因势利导,自我提高”。实践证明,引导学生自能修改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作文教学本身。修改是思维的结果,而思维所激发的兴趣是最长久的兴趣。让学生在修改评议中觉得自己有所得,发现自己能力上有所提高,感到精神上的巨大满足,不但会激发起“有的写”的浓烈兴趣,养成“乐于改”并使之日臻完善的良好习惯,而且培养了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人格。

写作是一种实践活动,它需要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固然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作指导,但主要的还是靠自己的多写多练。叶圣陶先生一向重视知识获得的方式。他说:“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写,才能养成好习惯。”他认为,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历练,历练到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显然,要达到现代人够用的写作能力,仅靠课内有限的几次练习是断然不行的,这就要要求有意识地扩大“练”的领域,拓宽“练”的渠道,拓展“练”的形式,增强“练”的效率。

解决的办法就是拓宽作文训练的渠道,搞大语文,让课内课外相结合,让整个社会都成为练的战场。叶圣陶先生说:“在生活上真有受用的写作训练”,“不宜专以课内作文为练,课外应需而作文,固用也,亦练也”。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既有明确的针对性、实用性,又有时空的无限性,应需性作文可谓海阔天空,变盲目为自觉,就可以收到好的效果。

由此,我们就得从一个新的、更高的角度来审视第二课堂对于作文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的意义。作文教学变“应试”为“应需”,还要拓宽训练的渠道,并纳入作文教学计划,成为作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使素质教育课程化。课内课外应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如果仅注意课内变专门性作文训练为应需性作文训练,即功夫才只做了一半,要形成某种能力,养成良好习惯,一定要开拓课外作文训练的渠道。课外才真是应需性作文大显身手的广阔天地。这是“毕其功于课内”所断然办不到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作文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决胜的主战场在课外,只有突破长期封闭、单一的局限,只要敢于开拓视野,拓宽训练渠道,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作文教学就定能得法于课内,增效于课外。作文教学尤其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诱导学生感受。众所周知,材料是文章的质地,胸中有积蓄,仓廪充实,才能文思泉涌,娓娓道来。因此,作文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能力和发现能力。学生没有感受,就不可能写出作文来;感受不独特,就会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如何诱导学生去感受呢?笔者认为,一要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之情,教会他们“挖掘”、“发现”、“感悟”的本领;二是鼓励学生去体验。学生被圈定在校园内,封闭于课堂中,不了解社会,没能与之沟通,致使视野狭窄,思路单一。因此,只有鼓励他们去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感受时代的脉搏,才会触发灵感,勃然心动,一吐为快。

第二,强化学生摄取。语文教学以阅读为中心,还是以写作为中心,到目前尚无定论。但从作文教学的角度出发,无论以二者中的哪一种为中心,都离不开“写”。阅读是一种内化的吸收,作文是一种外化的表达。阅读教学就是要本着“学以致用”的目的,让学生从摄取具体可感的内容中掌握切实可行的写法,为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实现高效摄取呢?首先要调动学生的感官,与作者感同身受;其次,进行综合比较,在比较中提高;再次,要求学生在广采博览的同时,要注意各学科知识的联系,使政治的、历史的、经济的、哲学的,甚至自然科学的内容“语文化”,才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最后,要鼓励学生从模仿走向创造,因为仿写是知识向能力迁移最直接的途径。

第三,重视训练的科学化。盲目地多练并不能保证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地向高一级领域发展,机械地周而复始,总是在同一平面习惯地循环运动,这正是落后的作文教学的致命弱点。所以,要注意练的内容,练的序列,练的指导等。

综上所述,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我们立足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作文教学目的观,就一定能够解决作文教学中老大难的问题。

[作者通联:湖北来凤一中]

猜你喜欢

应试写作能力作文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挖掘创造潜能,提高写作能力
加强互动交流,提升写作能力
体育课“大翻身”须警惕陷入“应试”误区
如何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理论思考
应试写作的文化视角探讨
外语不再统一高考是打破应试体制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