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2008-03-14马兴梅
马兴梅
【摘要】语文学科以其特殊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人格教育应成为其一项重要任务,因此,语文老师须挖掘教材中有关内容,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情感,注重交流,注意自身形象,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格教育;教材
一、挖掘教材中人格教育的内容。在语文教育中实施人格教育最关键的是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人格教育的内容。毕竟,语文教学不同于专门的人格教育,人格教育的有关内容是零星地潜隐在一篇篇具体课文中的。作为语文工作者,我们就必须先把这些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并融会于心。例如,在讲授屈原的《离骚》时,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感受到的是他刚直不阿、忠贞执著的伟大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我们可以屈原的形象教育学生要志存高远。同样,教读杜甫的诗时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关爱人民的伟大情怀;教读辛弃疾的作品时,感受他强烈的爱国热忱;教读鲁迅的作品时,感受他鲜明的爱憎情感;教读史铁生的作品时,感受他身残志坚、对生活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充满高尚情感的人格素材,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学生在学习中才会找到人格修养的方向,并在这种感情氛围中受到人格陶冶。
二、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情感。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有让学生真实展示自我的机会。不管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表达真实感情。不要一味教育学生都说“崇高的话”,都做“崇高的事”,这样做,结果只能培养出人格不健康的学生。许多专家说:“只有真实的表达才有健全的人格。”特级教师于漪近日也呼吁:“作文教学中要摈弃单纯讲求技术、急功近利等做法,要鼓励学生抒发真情实感,让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可见让学生在接受教育中表达真情实感是人格教育的根本保证。如果教师只是为了提高应试作文水平,任凭学生说空话、大话、套话,那么必将使学生出现“两面人格”,或者使学生脱离现实,美化、诗化现实,长大后,面对现实,感到迷茫。这与我们的培养目标——有健全的人格的人,背道而驰!
三、注重交流,展开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我们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大胆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见解、个性。平时的语文课堂,应是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商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譬如以学生阅读课内外读物为主,并进行摘抄和讨论;依据教材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组织学生编写课本剧本,实地采访和调查,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等。语文教学应突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通过不同渠道,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处在无忧无虑的氛围中,使每个学生都在有心理上的安全感而又没有精神压力的情境下开展认知活动,这样,健全的人格才会在润物细无声中形成。
四、塑造语文教师的形象。我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潘菽曾说:“再好的机器或程序课本都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只有从教师那里才能学到神采、才气、风度,才能学到‘人的品德。”因此教师的人格教育价值是极其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所以,语文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才能对学生施以情感熏陶和人格滋养。而要实现这一点,首先要求我们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汲取时代的“活水”,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并在与学生互相交流中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人格素养。其次,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创新,把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课堂上,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