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语文新课程的几点思考
2008-03-14闫自成
闫自成
【摘要】语文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使全体学生获得应有的语文素养。要实现新课标“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指导思想,必须淡化语文知识的讲授,重视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注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功能;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的意识;面向全体学生,由统一的教学模式转向注重个性差异。
【关键词】综合应用能力;探究意识;个性差异;审美教育
一、淡化语文知识的讲授,重视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学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过去,语文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搞题海战术,死记硬背。今后要淡化语文知识的传授,反对机械训练,重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现代教学论认为,某一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是学生发展的根本后劲。仅有知识技能单一的传授而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是枯燥乏味的,并且对人的发展是无益的,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成长中的整个生命。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习惯。要树立大语文观,把语文教学放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把大自然和社会中的直接经验看成重要的语文资源。
二、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注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功能
新课程标准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高中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新课程中文学作品占60%,可借此进行文学教育和审美教育,让学生在阅读鉴赏中体验大自然和人生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文学作品强烈的抒情性,可陶冶人的情操,在潜移默化中让人受到感染。语文课具有文学品格是必然的,审美应成为语文课的灵魂。同时文学作品丰富的想象性也可以促进科学品质的发展,因为科学和艺术在最高境界上是相通的。同时在审美鉴赏中,让学生体会中华语言和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道德修养,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的意识
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尤其是要培养创造性。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不同形式的语文活动,诸如课外阅读、课外练笔、文学社、朗诵会、演讲比赛、兴趣小组、研究性学习小组等活动。在活动中教师不要过多干预,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开展讨论,在质疑、释疑、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主要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权威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从而使学生形成独特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面向全体学生,由统一的教学模式转向注重个性差异
教育学认为,学生的发展存在个别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不同的遗传、环境和教育方法等因素造成的。一般学生的发展需经历共同的发展阶段,但个别学生发展的速度、水平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则千差万别。例如同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有的学生语言能力强,有的学生数学能力突出,有的学生才华早露,有的学生大器晚成。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差异,总是难以取得成功的,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始终是教学活动中两个不可偏废的主题,只有把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打基础”与“发展特长育人才”结合起来,把对优异生的培养与对后进生的帮助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扬起个性的旗帜,才能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