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校本研修,努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2008-03-12寸待刚杨恩秋
寸待刚 杨恩秋
教师是教学的实践者和开拓者。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步伐中,教师如何把握自己,如何在教育改革中乘风破浪,又如何为教育教学的发展铺垫基石,其关键在于教师综合素质水平的高低。而教师综合素质水平的高低,往往又与教师个人的学习有关。因此,教师学习就成了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重要话题,并且终身学习的思潮已经越来越清晰的灌入我们的头脑。
一、从学习中获取新的课程观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这是广大教师都在迫切要求了解的事情。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改变教师的课堂专业生活方式,通过教师参与课程建设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使之掌握课程开发的技巧。
——树立新课程观
对于课程改革,我们更多的是从理念上加以认识。具体的操作是一个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创造空间的广阔,潜在的因素往往难以预料。因此,在现有的课程框架体系内,要把任何可能的元素都融入到新课程的反思与重建中去,把个人的综合素质充分柔和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之中,让各种积极的力量都参与到课程构建与反思当中,从而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达到最佳效值。
¬——努力开发本地课程资源
校本研修从很多便于操作的层面,为广大教师构建了可以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从中打磨出教师创新的火花。对于贫困民族地区,很多事情只能从零开始,模仿他人往往使工作偏离方向,要想使自己的路更平坦一些,就要有勇于尝试的精神。从现有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开展一系列教研活动,尽最大可能把本地课程资源开发出来,不断促进资源整合,搭建和谐的工作平台。其实,教师本身就是一种课程资源,应多从教师身上寻找或开发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课程构建体系。
二、从学习中树立新的教学观
通过校本研修,进一步扩大教师学习的层面。处理好教师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尽量使教师在轻松环境下接受培训,避免校本培训中的一些脱离教学实际,帮助不大的内容对教师学习情绪的干扰,而是使教师通过新课程师资培训以及新课程实验的实施,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手段,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要引导教师从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提高专业水平。
有什么样的教学观,会实施与之相吻合的教学行为。应该指出的是,教学观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中间如果不加强学习,没有在学习中摒弃一些旧的、不合理的东西,会造成教学理念的陈旧,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的更多是主导作用,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应在学生身上寻找闪光点,多给学生关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从学习中领会评价改革
课程评价既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环节,也是保证教育活动沿着正确方向向前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从“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中慢慢走出来,以新的评价观来看待问题。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下,应让学生在“合作、体验、探究”的学习环境中快乐学习,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活动的主角、成长的主人”。从而使教育教学达到“培养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教育效果。
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最主要是从以下几点多做努力和学习。
1、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评价与考试改革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可能性,激发自身积极评价改革的愿望和决心。
2、为理解和认同新课程背景下评价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发展方向,在思想上做好开展评价改革的观念准备。
3、广泛了解国内外可供借鉴的评价改革探索和尝试,初步掌握一些体现新课程背景下评价改革基本理念的方法,如“学生成长记录袋”、“表现性评价”、“反思性教学”等,为进一步探讨更多的,更富有创意的评价改革思路和方法奠定基础。
当然,评价的目的不只在于检测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小培养客观地、公正的评价自己和别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工学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通过校本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似乎顺理成章的成了当前比较和谐的做法。校本培训以自修、反思、实践、合作、互助、互动、集体分享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无疑给了教师更多的更新自我、开放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校本研修以人为本、以校为主,真正解决了学校中存在的一些困难,以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使学校、教师所容易操作、理解和接受。
(作者单位:678712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清平乡中心学校杨恩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