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梦两载忆仲夷

2008-03-06王纪元

党史纵横 2008年1期
关键词:辽宁省委农贸市场沈阳

王纪元

1976年12月,我调到辽宁省从事财贸工作。“文革”期间,“四人帮”一伙以“打农业翻身仗”为名,把农村副业一律当作资本主义尾巴进行批判,把农贸市场、正当贩运一律封闭,辽宁地区被“四人帮”搞成“重灾区”,财贸工作面临严重的困难。由于辽宁重工业比重大,农业相对薄弱,长期以来一直靠吃国家的返销粮。尤其是国民经济在“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下,辽宁地区城乡人民生活变得更加困难,粮食、猪肉、豆油都严重短缺。城市每人每月只供应三两豆油、半斤猪肉和八斤豆饼;蔬菜和副食供应也很紧张,而且都要凭票供应。在这样的情况下,从事财贸工作的我们,首先从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入手,逐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还是走一步看一步,思想还不够解放,胆子也不够大。1977年,任仲夷同志到辽宁省任第一书记。他鼓励我们,财贸工作也要开创新纪元。在任书记的领导下,遵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把财贸工作的思想解放、政策调整大大推进了一步,市场供应也有了很大的好转。

“文革”前,辽宁的农民要在完成定购任务后,执行余粮“国家购七农民留三”的政策,国家征购一般占农民产量的25%左右,可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征购“过头粮”。1975年,“四人帮”谎报粮食自给,征购比例高达32.9%。由于估产过高征购过头,农民口粮平均只有300到400斤。城市每人每月供应28斤,还“节约”1斤上交国家,大米、白面只有5到6斤。城市也有近20%的缺粮户。基层干部的购粮队经常被农民“打扁担”,国家和农民关系相当紧张。1978年,在国务院召开的粮食工作会议上,我详细汇报了辽宁的粮食困难情况,时任副总理的姚依林同志认真听取了汇报后,同意调减辽宁的征购任务,解决高指标,根据不同地区,减少征购任务,使农民在完成征购任务后能够吃饱,缓解与农民的紧张关系,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经过调整,辽宁地区的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从过去年产200亿斤,到1985年增加到300亿斤。

在征购粮问题上我们受到了启发,决定进一步解放农民的自主权。于是向辽宁省委建议:以县为单位,在完成征购粮任务后,允许余粮到农贸市场自由出售,改变过去抓、堵、撵的做法。这是一个思想方面的大解放和政策上的大调整。在当时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意见报道省委后,第一次常委会上没有对这个问题作出答复。第二次会议在任仲夷同志主持下召开了,在会上,任仲夷说:“在不影响国家任务的前提下,试办余粮自由流通不会出漏子。”虽然在今天看来,对这个问题的决策并不难,但在当时确实是个了不起的突破,这需要很大的胆略和胆识。

过去辽宁人出差到北京,总是逐个肉店买肉,把旅行袋装得满满的背回家来。这一做法常被北京人讥笑说是“东北虎”下山了。为了解决居民吃肉问题,辽宁的农业和财贸部门两家领导一起下去调查,并提出了农民养一头猪给二分饲料地的政策。即“凡是有养猪能力的农户每养头猪,由生产队给二分左右的饲料地,向国家交售一头派购猪,另外给奖售粮”。然而对这件事,当时也有不同意见,有人提出粮食人吃都不够,哪还有给猪的饲料地?面对众多的争论,还是任仲夷同志在关键时刻出来为这件事提出解决办法。为此他专门主持召开了辽宁省委常委会,在会上最终将这个政策确定下来。由于政策对头,农业生产在当年就有明显增加。1978年,收购生猪312万头,1982年收购460万头,而且每头猪平均毛重每年递增20到30斤。生猪收购多了以后,居民供应标准从每人每月半斤逐步放宽到二斤,后来有些市场敞开了供应,甚至都不用排队了,城市人的思想也不紧张了,“东北虎”的称号自然也就没有了。

辽宁不仅粮肉紧张,食用油也紧张,当时城市居民每人每月供应三两油,这种状况持续了七、八年之久,被称为“老三两”。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经过多次研究,省委决定采取两条办法:一是农民卖给国家100斤大豆,返还20斤豆饼,豆饼还可以用来做豆腐;还有一条就是发展小油料,动员辽西、辽北多种向日葵。在1980年辽宁省委扩大会议上,当胡亦民同志讲到市民食用油由三两提高到半斤时,参加大会的同志热烈鼓掌长达几分钟之久。

在辽宁省委领导下,我们在狠抓粮、油、肉的产销同时,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清除“左”倾影响,建立多成分、多品种、多渠道、少环节的社会主义市场。在这方面,任仲夷同志功不可没。他始终亲自指导我们,在市场问题上一定要抓住一个“活”字。1951年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小商贩”变成了国营或者集体经营者,商品品种减少了,连理发店、浴池都变成了国营的,给人民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为此,省委决定:凡是过去的小商贩,一律退回去,退休职工要求单干的应该应允,并明确小商小贩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政策明确后,80年代初期,陆续出现了一些个体饭店、理发店等小商小贩,对发展个体经营起到了推动作用。后来,社会上陆续出现了一些合伙经营的店铺,个体商业逐渐多了起来。

在农贸市场能不能进城的问题上再次碰到了不同意见。为了总结经验,省委决定先在沈阳城乡接合部的三台子搞试点,结果试点大受欢迎,随后被逐步推广。1979年,经辽宁省财办、工商局和商业厅联合调查,提出允许在沈阳、辽阳等10个大中城市开放农副产品市场。在省委常委会讨论这个问题时,有些同志担心这样会把国营企业挤垮,影响粮食购销。任仲夷同志则明确表示支持在城市试办农贸市场的做法,并以省政府名义下发文件,允许在大中城市开放农贸市场。这一举措繁荣了城乡商业,受到了百姓的欢迎。不久,沈阳在北行建起了农贸市场大厅。沈阳的五爱市场,全年交易额达60亿元,在全国名列前茅,连许多国营商店也从这里进货。全国工商总局还在沈阳召开了现场会,推广了沈阳经验。后来,辽宁省又出台了改变工商业品统购包销的措施,工业部门可以自销,商业部门可以自选,形成了多成分、多渠道、多层次、少环节的商品流通形式,为辽宁今天的市场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号角吹响的今天,在辽宁迎来经济建设新发展的时下,我们不能忘记曾经在辽宁地区早期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老一辈,特别是任仲夷同志,他在辽宁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虽然他已经离开我们,但他的创新精神和为辽宁经济建设所做出的贡献,永远留在辽宁人民心中。

猜你喜欢

辽宁省委农贸市场沈阳
对农贸市场建设管理的思考
最小和最大
古荡农贸市场七成商户 享受摊位费减免政策
Women in Dilemma—Analysis of Janie’s frustrations in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花乱开》
买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