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执拗的寻梦者

2008-02-09马建华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3期
关键词:民族魂鲁迅

马建华

【摘 要】鲁迅,执拗的寻梦者。他在琐屑中洞察人生,在细微中烛照现实,由此成就了与众不同的伟大的鲁迅。

【关键词】鲁迅;寻梦者;民族魂

鲁迅的晦涩是迫不得已,时代过于艰险,命运太过离奇,世事如此滑稽,人情太多虚伪与谲诈,鲁迅的绝望真由此而来,犀利的眼睛也因此练就。

有多少人在琐屑中舒坦地伸着懒腰,用一枝纤弱而有精致的笔谈着情爱,写着细腻的趣味,包括他的亲弟弟;又有多少人在这一地鸡毛中理想沦陷,意志消沉,如同一只曾经激情四射的苍蝇在转了一圈之后又从新回到原点,就像他笔下的魏连殳。琐屑有时是比狂风暴雨、急流险滩更能使人消沉,让人颓废的东西,可是鲁迅的伟大正在于此,他在琐屑中洞察人生,在细微中烛照现实。他写《夏三虫》,写《野草》,写《论他妈的》,写《春末闲谈》,无不是从生活的细微之处洞悉人生社会的大问题。别的作家也写琐屑,也谈细微,可是很多时候谈来谈去总不离琐屑,总是一些小情调、小趣味,那是因为他们没有鲁迅的信念、鲁迅的执著。

年轻时候有过很多梦,鲁迅这样回忆道,后来都渐渐破灭了。他毫不讳言,他说自己很寂寞、很无聊,有段时间竟然躲在寓所里抄古碑,试图躲在古代来逃避现实,但是当友人请他写文章的时候,他却答应了,而且做的很扎实,因为“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还因为“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鲁迅是绝望的,他认为现实就是“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他不愿意惊醒其中熟睡的人们,使他们直面将要毁灭的痛苦,鲁迅很决绝地说过:“希望之于虚妄正如绝望同!”这是彻底的绝望,是深刻认识到中国人的国民性之后,是在经历了种种尝试之后的断语,可是,就算是如此,他仍然认为并不能因为自己的绝望而认为别人就没有希望,尽管不相信自己,尽管在文章中总是流露出毁灭一切的冲动,但是鲁迅的可贵正在与他的理性与实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加缪在论及存在主义的要义时曾将人生比作一场苦役,如同希腊神话中受罚的西西弗斯,推着石头上山,当石头就要到山顶时却又滚落下去,周而复始,可是西西弗斯还是转身下山,继续推动石头。多么艰难的转身,多少思想斗争、多少心灵挣扎都在那看似轻易其实无比沉重的一转身,鲁迅正是中国的西西弗斯,他也在转身,而且转得那样的坚决,他用自己的如椽巨笔,树起战斗的大纛,以一人之力肩起黑暗的大闸,挥戟冲向无物之阵。鲁迅是悲剧的,“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他的一生都在与种种空虚和绝望做斗争,因而显得格外地敏感,格外地执拗。

还要谈及鲁迅的梦,尽管鲁迅说自己的梦都破灭了,其实许多许多人的梦也破灭了,因为谁都曾年轻过,谁都对未来无限憧憬,激情与热血熊熊燃烧,可是太多人在梦想破灭之后选择了悬崖撒手,一了百了,可是鲁迅的执拗却在启示着我们,我们可以坚持的,只要坚持到下一秒,谁说就没有希望了呢?1936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重病中的鲁迅闻讯激动不已,他发了一封电报给中共中央:“你们是中国的希望。”我能想象他当时的心情,就像一个久困于铁屋子中的清醒者,在历经无比漫长的等待和煎熬之后终于看到一丝光线破墙而入,尽管它是那么的微弱,可是多么珍贵,多么让人欣喜。晚年的鲁迅热情地奔走于各地,环境越是险恶,他的呐喊就越是激越而高亢,谁说鲁迅的梦完全破灭了呢?也许真的曾经完全破灭,可是坚持到下一秒,不断地坚持,终于又重新让梦如潜藏的暗河又重新跃出了地面,汪洋恣肆,滔滔汤汤,那是一个人不灭的精魂,那是一个民族不灭的精魂啊!

猜你喜欢

民族魂鲁迅
鲁迅防窃
躬行正道:学华夏艺 铸民族魂
长寿企业家铸就“民族魂”“企业魂”
怀揣一颗虔诚的心,守护我们的民族魂
全息投影在展馆陈列中的应用分析
孔乙己
工匠精神,民族魂
阿迅一族
民族魂的祭奠
从鲁迅给取名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