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躬行正道:学华夏艺 铸民族魂

2021-02-21陈伟平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民族魂传统艺术

陈伟平

摘 要:民族艺术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特殊符号。但是,随着教育全球化、国际化的进程越来越高,中国民族艺术发展却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因此,学校开展民族艺术的学习与普及,对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凝聚力及爱国心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艺术 华夏艺 民族魂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重视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特色艺术的学习,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我们应当把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和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结合起来,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增强民族自信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为党和国家培育综合素质强、理想信念坚定、有爱国主义情怀的时代新人。

一、传统艺术浸润民族魂

大力发展民族艺术,是提升个人文化内涵与修养,了解本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而民族艺术教育的过程以及学生对某种艺术形式的喜好,都必须从了解、欣赏和感受开始,这是实施艺术教育的第一个层面。

1.听民乐之美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核心,受教育者所处环境中的一切如感受和学习艺术的方式,都作为文化要素在时刻影响着学生,并内化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为了让学生接触民族音乐,感受民族乐器之美,学校通过民乐音乐会(大师表演)、民乐汇演(学生展演)、越剧进校园、民族舞蹈展演、“周周演”小舞台、“我是明星”、“我是传奇”等一系列才艺表演平台,为学生搭建艺术特长展示平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学校把二胡、扬琴、埙、马头琴、琵琶、古筝、葫芦丝等乐器的名段设置为上下课的铃声,让学生利用课间对《十面埋伏》《百鸟朝凤》《二泉映月》等民乐名曲进行初步的接触和鉴赏,在感受不同乐器音色差异和特点的同时,了解这些乐曲的创作背景、家国情怀和表现形式。

2.赏书画之绝

学校艺术氛围的营造,是提升学生艺术素养、打造学校特色不可或缺的土壤和条件。书画进校园活动,学校邀请市内知名书画家来校现场展示,书法家们挥毫泼墨,或疾风狂草,或飘逸灵动,或古朴大篆,作品典雅大气,充满神韵。画家妙笔生花,或形神兼备、或气韵生动,或精细入微,画作意境优美。精妙的笔墨,散发着艺术的芳香,浸润着师生的心田,播撒下美好高雅的艺术种子。每学年组织的“全山石杯”绘画大赛、“沙孟海杯”书法大赛、书画等级考核等各类书画展演、参赛和过关,则为孩子提供了一个个自我表现、提升艺术修养的机会,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艺术盛会中,体会民族艺术的神韵,感受名家的风范,在学生成长的轨迹上打下不可磨灭的华夏民族的文化烙印。

二、躬行正道理念传承民族魂

传承民族魂的第一步,就是要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根据学校的地域特点、办学特色和办学方向,构建凸显学校思路的教育哲学、设置清晰鲜明的课程理念,以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1.用民族文化构建教育哲学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都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而学校也必须有自己的教育哲学和理念体系,才能完成全面育人之重任。学校校训“躬行正道”,引领孩子亲身实践,做善良的人、做正确的事。学习民族艺术,弘扬中华文化,显然是正确的事情之一;办学理念“为启动梦想凝聚力量”,希望我们的孩子在胸怀梦想的同时,还要拥有追求梦想的愿望和启动梦想的力量;育人目标“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培养具有民族灵魂和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学生气质“知书达理、博学多艺”,培养德才兼备、个性独特、全面发展的华夏子孙。

我们以传承民族魂为总目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容,构建了包括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育人目标、三风一训等文化理念体系,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致力于民族魂的孕育。

2.借地域名人挖掘学校特色

每个地域都有有一些历史名人和成功人士的存在,通过走近名人、认识名人、争做名人活动,学习名人高尚的道德情操、顽强的奋斗意志、勇敢的探索精神和锐意进取的崇高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和民族自信。在寻访名人的过程中,我们挖掘了很多本地的名人资源,如清代史学家、文学家,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全祖望;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医学科学家、病毒学专家,“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被稱为“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的顾方舟;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荣誉教授全山石等等。在全山石老先生的牵线搭桥下,“全山石书画院”落户洞桥,大批的青年书画家成为了我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志愿者,中国画、书法、油画等一系列艺术项目得以开设,学生有了近在咫尺的艺术殿堂,学校也获得了创建“书画特色”最强有力的支持。

三、华夏之根课程构建民族魂

培养民族魂,就必须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精细化并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类课程当中去。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做好课程教材的顶层设计,重视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通过华夏之根课程体系的构建,把民族魂的核心要素体现出来,通过课程落到实处。

1.课程目标具化民族形

我们以一流好品行、一生好体魄、一生好习惯、一个好兴趣、一种好思维、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一项好才艺、一份民族魂作为学校的课程目标。要求中国人说好中国话、写好中国字、读好中国书、学好中国艺、守好中国德,把民族魂的要求和能力具体化,做到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样,华夏民族有华夏民族的形。

2.课程内容指向民族心

拓展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落实学校的育人目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选择学习能力、形成学生的自我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以 “炎黄子孙的德”和“华夏民族的才”为核心内容来构建课程内容。我们开设了篆刻、刺绣、书法、中国象棋、围棋、汉子棋、中国画、古筝、武术、笛子、二胡、越剧、剪纸、砖雕、腰鼓、十字绣等40多项民族课程内容,以必修和选修的方式让学生参与系统的学习。通过课程学习基本技巧和技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了解中国艺术发展史、中华民族有特色的艺术技能,认识像王羲之、徐悲鸿、张仃、齐白石等众多的杰出艺术家,培养民族文化自信心和爱国心。

3.综合素养核心民族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因此,我们在落实国家基础性课程、丰富拓展性课程的同时,构建了知行课程。知行课程通过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的融合,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能力、爱国主义情怀、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课程分两条主线进行,一是家国情怀,通过课本剧展演、传统节日、名人文化、音乐剧、书法研习、经典阅读、责任意识、感恩等人文素养活动类课程的开设,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乡土观念和爱国主义情怀,以实现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公民意识及继承民族精神;二是国际视野,华夏儿女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在积极弘扬和学习民族乐器的同时,我们也开设小提琴、萨克斯、钢琴、吉它等西洋乐器的鉴赏和体验,尝试中西乐器的结合演奏。在“正道视界”课程中,乐器名家和孩子一起讨论“古筝艺术的现状与未来”、“书法是否能成为国际项目”,厘清民族艺术所面临的现状和压力,明白弘扬民族艺术、树立民族自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心怀天下的担当意识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四、艺术评价系统铸就民族魂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要求:改进美育评价,把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学习情况要纳入到学业要求中去。因此,我们以“争章夺星项目式激励性评价”为途径,为每位学生建立成长册,采取争卡、争章、争星、争做大明星,借助小明星印章、课堂之星卡、评价手册等学生喜欢的评价及表彰形式,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自信乐学、健康陽光的品质。我们设置的美术章、音乐章、鉴赏章、书法章、阅读章、展演章、器乐章、爱家乡章、民族精神章都是必修内容,也是申报“美术之星”“器乐之星”“声乐之星”“舞蹈之星”以及“华夏少年”“彩虹少年”“正道少年”等荣誉称号的必备要求。通过“争章夺星”达标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民族精神。

传承民族技艺,孕育民族魂是一个“走心”的过程。学习中国传统艺术,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我们期待并努力让学生拥有强大的民族精神动力,带着Made in China的烙印走向全世界,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和智慧。(宁波市社科规划课题成果)

(宁波市海曙区洞桥镇中心小学 浙江宁波)

猜你喜欢

民族魂传统艺术
海归李钢:“红杉人”民族魂“侨联”中国心
怀揣一颗虔诚的心,守护我们的民族魂
成都第八届《民族魂杯》全国诗词大赛征稿启事
怀揣一颗虔诚的心,守护我们的民族魂
民间舞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方式研究
浅谈赣南采茶戏传统艺术的传承
拼搏人生路 交响民族魂——缅怀著名蒙古族作家、指挥家永儒布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近十年古筝创作特征
论平面设计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