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谈生态教育观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2008-02-09张方健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3期
关键词:生态教育语文教学阅读教学

张方健

【摘要】生态的教育是一种尊重孩子内心发展需要的教育,是一种真正着眼于孩子心灵与人格健康的教育。生态的课堂是民主、平等、和谐的,生态的课堂充满了关怀、期待、信赖和激励。语文阅读教学应当追求“天然去雕饰”的自然境界,改变乏味烦琐的状况,让真实的问题显现出来,让语文的魅力凸显出来,让师生的交流真诚起来。

【关键词】生态教育;语文教学;阅读教学;课堂

生态的教育应该是自然的教育,是一种尊重孩子内心发展需要的教育,是一种真正着眼于孩子的发展,着眼于孩子心灵与人格健康的教育。生态的课堂是民主、平等、和谐的,生态的课堂充满了关怀、期待、信赖和激励。

在生态教育观和新课标的指引下,语文阅读教学应当追求“天然去雕饰”的自然境界,改变乏味烦琐的状况。

一、让真实的问题显现出来

传统的阅读教学把学生看作被动阅读者,常常在教学中根本没有时间让学生去自主阅读文本,即便是让学生阅读了文本,教师也还是按既定的“教学设计”来讲解课文,课堂教学常常是“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提问与回答看似体现教与学的互动,其实只是学生不断猛烈猜测教师答案的追逐游戏而已,其最终结果还是“引导”出教师既定的“标准答案”。这样缺少阅读主体的真正参与的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作为读者具有的自由联想、进行创造的力量,剥夺了学生作为被教育者的质疑权,从而也使他们失去了阅读的乐趣。

让学生对文本进行独立、自主的阅读才是显现真实问题的前提。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意义,与文本进行生动的热烈的对话,或者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具体的做法是:l.通读文章。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自己利用工具书去解决。2.自主感悟。让学生再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文章的大体结构。3.尝试自己在文章旁边做一点简单的点评,并记下自己发现的一些问题,准备下节课交流讨论。三个基本要求,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完全让学生自己不受预设问题的影响直接面对课文。学生有时在默读,有时在轻声朗读,有时与同伴轻声交流讨论,有时也会拿着问题来向老师询问。虽然有些问题比较简单,但对于一些语文基础较差的同学,能提出问题至少说明他们在主动地进入课文了。

二、让语文的魅力凸显出来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应该着力于养成和强化学生的语言文字意识。语文意识是语文教育的阶梯。对提高语文教育的效果而言,语文意识一日不可或缺,它就是语文的缰绳。缺少这个意识,语文课就难以上成语文课,就变成了“在自己的田里种别人的庄稼”,就变成了花里胡哨、矫揉造作的“作秀”。这种“作秀”,在新课标语文课中依然存在。正确的做法是返本归元,用语文来凸显语文的魅力。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诵读。入选教材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语言优美流畅,读着朗朗上口,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的程度,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体会作品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效果。熟读成诵,自然就记住了这些句段,丰富了自身积累,同时也培养了语感。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意会中言传,在言传中意会。叶圣陶先生在谈到美读时说:“所谓美读,就是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就如戏剧演员读台词的那个样子。所读的是文言,就用各地读文言的传统读法,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2.引导学生对艺术形象进行多元思考。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把艺术形象比喻成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形诸文字的东西是看得见的“八分之一”,而作品隐藏的内容则如同冰山下的“八分之七”。这就是所谓的思想大于形象,换句话说,文字总是能提供比其形象更多的意蕴,因此在进行艺术形象分析时,教师应尽量撤去定格好了的框框,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再想象的机会。

3.引导学生对文章亮点进行咀嚼品味。文章亮点就是文章中耐读的地方。不少亮点是显而易见的。如《最后的常春藤叶》对贝乐曼“迎风流泪的眼睛”的描写。《今生今世的证据》中对离开故乡时应该对故乡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深情告别的描写等等。这些精彩之处,我们应该重锤敲打,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而有些亮点,粗看平淡无奇,细读则如饮甘醇。如《江南的冬景》里“微雨寒村”一幅画面的描写,教师若启发学生,此处显出一种什么的人生风度,表现一种什么情感,学生定能体会郁达夫那种说不出的闲适和对江南的深爱。

4.引导学生对文章空白进行大胆想象。“空白”指的是作品已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如学习《最后的常春藤叶》最后一小节,我们要求学生根据文中有关描写,发挥想象,描述贝乐曼是如何在风雨交加的冬夜画常春藤叶的。学生饶有兴趣,想象力超出了我们的预料,考虑的也很周到。

三、让师生的交流真诚起来

在自主阅读活动中,学生对文章有了自己的理解和体验,也有所感悟和思考,但是有些理解体验、感悟思考并不深入,有些还不一定正确,所以老师一定得给他们一个交流的机会,在交流中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全面、更深入。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发言有这样一些表现:一是“听而不闻”,对学生的发言漠然处之,生怕学生的发言影响教学进度,于是继续按教案预设的内容一讲到底;二是“求索谜底”问题一提出,学生匆匆发言,教师一听与标准答案不同,“不对,下一个……”,有时连问几个没有结果,教师只好把谜底和盘托出;三是“表面应对”,只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是的……对对对……”,“你简直是异想天开”。在新课改的课堂上我们有时未置可否,又转入下一个环节,对于学生发言的得失无从评价,美其名曰“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我们觉得,这个环节教师要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对话,要热情地参与交流,要客观评价学生的发言,要鲜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1.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对话。在对话情境中,师生之间是一种“我—你”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课堂教学的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师生之间人格的相遇、精神的交往、心灵的理解,便创造了也分享了真正的教育。这种教育,同时也是师生双方的生活,是他们成长的历程乃至生命的流程。倾听是一种民主的氛围,课堂是学生放飞心灵的天堂,时时使课堂成为精神愉悦的、畅快的交流场所;倾听是一种真诚的谦虚,甚至像一个小学生一样的谦虚,教师要蹲下身子,眼睛平视,敞开心扉,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故作姿态;倾听是一种热情的期待,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个性差异,主动地去指导他们,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在情感上走进学生,达成心灵的共鸣;倾听是一种欣赏和尊重。

2.客观评价学生的发言。老师善于为学生搭建积极讨论和发言的平台,鼓励并尊重学生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但是面对学生深浅不一的感受、鱼龙混珠的见解,教师真不能听之任之,放弃引导的职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是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如果放弃必要的引导,让阅读教学变成学生的自由交谈,容忍对话活动在肤浅的水平上滑行,听任学生对文本的任意解读,那么这种倾向发展到极端,就是一切由学生说了算,这就完全放弃了教师的职责。“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并不是无原则的认同,而是意味着要把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产生的困惑和收获作为起点和重点,一方面允许学生出错,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发表见解,另一方面重视和严肃对待来自学生的或深或浅或对或错的感受和看法。

3.鲜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特别是涉及价值导向的时候,教师尤应旗帜鲜明地加以引导。因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在教授《我与地坛》后,为了对学生进行“苦难”教育,安排学生观看影片《活着》。当看到被游街的王医生饥饿之后吃多了馒头而昏死的镜头时,许多学生肆无忌惮地哈哈大笑。老师严肃地对他们说:“如果不懂得爱与同情,你们就没有资格做一名高中生。”学生顿时静了下来,许多人羞愧地低下了头。

猜你喜欢

生态教育语文教学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生态教育理念的家具设计课程改革与研究
试论科技价值观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