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虞氏的龙兴之地

2008-02-05张华松

走向世界 2008年28期
关键词:流域

张华松

三代是中国古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概念,按照约定俗成的说法,它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朝代。然而只需稍加考察,就不难发现所谓的“三代”,原来并不包括周朝在内,因为“三代”的概念产生于西周,那个时候的“三代”是指虞、夏、商三个朝代。到了春秋战国,周朝名存实亡,人们就把周朝放在三代的后面,所以那时的典籍往往有“虞夏商周三代”的说法。明明是四代,却说成是三代,显然是不合适的,为此人们便把虞字去掉,就只剩下夏商周了。夏商周为三代的观念既已形成,时间长了,在人们心目中仿佛夏朝以前根本不曾有个虞朝。

可是,虞朝是中国第一个真实存在的王朝,却是不争的事实。《尚书》是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孔子也将虞视为夏商周之前的一个朝代,认为虞代的《韶舞》是音乐艺术的巅峰之作;阴阳五行学派大师邹衍不仅认为虞是中华第一王朝,而且还认为虞在五德中占有土德。

《韩非子》说,“殷周七百余岁,虞夏两千余岁”。可见虞朝存在的时间可能很长。当然,所谓虞朝并非秦、汉、唐、宋那样的王朝。事实上,在绝大部分历史时间里,有虞氏只是东夷的一个部落或邦国,只是到了虞舜的时候才得以取代唐尧而成为整个黄河流域的共主;夏禹受禅为帝以后,乃至到了春秋时代,有虞氏作为一个地方政权,依然存在。

上一讲,我重点阐述舜耕历山在济南,并证明舜崛起于民间的传统观点是不可靠的。现在来谈论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济南所在的济水中下游流域是有虞氏王朝的“龙兴”之地。

上古时代,济水同河水(黄河)、淮水(淮河)、江水(长江)齐名,并称为“四渎”,可是追本溯源,济水不过是黄河的一条支津,它在河南荥阳一带从黄河分流出来之后,向东经今河南原武、封丘、兰考、定陶而进入山东境内,然后东北穿过巨野泽,至东平,接纳东来的汶水,继续向东北流去,过东阿以及济南市属的平阴、长清、槐荫、天桥、历城、章丘,经邹平、高青、博兴诸县市注入渤海。今天山东境内的济水大致可以历城为界,历城以西的黄河、以东的小清河就是济水原有的故道。

山东境内的济水流域是有虞氏王朝的“龙兴”之地,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理由:

第一,古史传说有关大舜的行迹大多集中在济水中下游流域。

《孟子》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大舜是东夷人,生于诸冯。诸冯就是王莽时期的诸并(“冯”、“并”二字上古音同可以通假),也就是如今山东的诸城。大舜由诸冯最终迁到负夏。“负夏”之负,一如“负海”之负,有近临的意思。夏指雷夏泽,故址在今鄄城与郓城交界一带。负夏作为雷夏泽的近邻,应该就在今天的梁山、阳谷一带。大舜的卒地在鸣条,鸣条也是后来商汤伐灭夏桀的地方,在今河南登封东边。

大舜由负海之地的诸冯,西迁至雷夏泽东北的负夏,其间及以后的时间里,有关大舜的行迹,还有:舜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滨,作什器于寿丘,贩于常阳。

其中,耕稼的历山在济南是不需要多说的了,至于其他地名,烧陶的河滨大致在今冀鲁豫交界的古黄河沿岸;捕鱼的雷泽是雷夏泽的省称,在今天的鲁西鄄城与郓城之间;制作“什器”(家什)的寿丘,旧说在曲阜,其实古代“寿”字读音同“桃”,寿丘即桃丘。《春秋·桓公十年》:“公会卫侯于桃丘。”杜预注释说:“桃丘,卫地。济北东阿县东南有桃城。”可见“寿丘”不必远求,就在今天东阿县的桃城铺;贩于常阳,做生意于常阳,“常阳”即成阳(成常双声),故址在今山东鄄城境内。

以上地名的具体地望,学术界可能还存在异议,然而不出济水中下游流域还是可以肯定的。

第二,古史记载有虞氏一系的古国大多集中在济水中下游流域。

虞朝姓妫,也姓姚,以虞为氏。上古时代,济水中下游流域分布着众多的有虞氏一系的邦国。比如:邹国在邹平,《水经注》云:“漯水又东,迳邹平县故城北,古邹侯国,舜后,姚姓也。”辕国也是妫姓,故址在禹城以南百里,今齐河境内。遂国在肥城南,妫姓国,大舜之后。《左传》云:“舜重之以明德。至于遂,世世守之。”

有虞氏立国于济水中下游流域是有深厚历史背景的。换句话说,这些邦国在当地的历史大概能上溯到虞舜时代,它们原本应该都是有虞氏集团的重要成员。

第三,济水中下游城子崖类型龙山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可能就是有虞氏。

中国东部早期文化的中心有一个从东向西逐渐转移的过程,大汶口文化如此,龙山文化也是如此。山东龙山文化中心的西移开始于龙山文化晚期(约公元前2200年),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当时山东先民有过一次由东南向西北的大规模迁徙,大舜西迁的古史传说与此正相吻合。大舜的生地诸冯在今山东诸城,那里的早中期龙山文化异常发达,可能就是有虞氏的故国所在。西迁以后,耕稼、渔、陶、作什器、贸易以及最后的定居地,都集中在济水中下游流域,而济水中下游流域又恰恰是城子崖类型龙山文化遗址的主要分布区,因此,有理由推测城子崖类型龙山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应该就是有虞氏。

迄今为止,龙山文化古城大多发现在古济水中下游流域,也就是城子崖类型龙山文化分布区之内,这些古城自东向西主要有寿光边线王、临淄田旺、邹平丁公、章丘城子崖、茌平教场铺、阳谷景阳冈。这些古城,论其规模,皆有作为邦国都城的资格,其中是否有有虞氏国家的都城呢?如果有,哪座古城最可能是大舜受禅为王之前的都城呢?按照古史传说,大舜曾迁居负夏,这个负夏很可能就是阳谷的景阳冈龙山文化城。负夏是大舜入主中原之前的都城,入主中原以后的都城究竟在哪里?很可能在虞城。虞城位于豫东,毗邻鲁西南,也属于济水中下游流域。

总之,将大舜早期的行迹、有虞氏一系古国分布区、城子崖类型龙山文化圈三者结合起来考察,就会发现济南所在的济水中下游流域是有虞氏族团的中心活动区,是有虞氏政权的“龙兴”之地。明了这一点,那么济水作为黄河的一条支津之能跻身“四渎”之列,成为历史文化名川,也就不难理解了。

The Cradle of the Yu Dynasty

“Three Dynasties” is a very important time concept in Chinas history.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custom, it refers to the earliest three dynasties of China—Xia,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However, by doing some research,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out that “Three Dynasties” dont include the Zhou Dynasty. The concept of “Three Dynasties” originated during the West Zhou Dynasty. At that time, “Three Dynasties” was used to refer to the Yu, Xia, and Shang Dynasties.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 BC-476 BC)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6 BC-221 BC), the Zhou Dynasty existed in name only. So people put the Zhou along with the “Three Dynasties”. Subsequently, the Yu Dynasty was removed and the “Three Dynasties” became Xia, Shang, and Zhou.

However, the Yu Dynasty was indeed the first dynasty of China. The Jishui Basin in Shandong Province is the cradle of the Yu Dynasty. The reasons are:

First, the ancient history recorded that the tracks of Da Shun mostly concentrat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Jishui.

Second, the ancient history recorded that the ancient territories of the Yu Dynasty were mostly concentrat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Jishui.

Third, the creator of the Chengziya-type Longshan Culture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Jishui may be the Yu Clan.

In conclusio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Jishui is the central active area of Yu Clan and the cradle of Yu Dynasty. Therefore, it is not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why the Jishui, one of the bran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became a famous river in Chinas history.

猜你喜欢

流域
区域联动护流域
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内蒙古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编制思路及定位分析
建构流域跨界水环境污染协作治理机制
建构流域跨界水环境污染协作治理机制
称“子流域”,还是称“亚流域”?
浅议流域水环境非点源污染负荷模型
气候变暖背景下丰满流域汛期降雨天数的变化特征分析
流域保护的制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