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街小雨依旧润 草色近看远亦佳

2008-01-16张志平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8年12期
关键词:断句实词虚词

张志平

对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作一番深入的分析,可以有效地指导2009年的高考语文复习备考工作。对文言文部分的考查,2008年高考全国各省市的14份试卷加上新课标实验区的4份试卷,共18份试卷。命题人严格遵循考试大纲,在要求考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上,设题考查了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翻译和断句等,分别测试了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多种能力。

一、选材与设题特点:桃花依旧笑春风

18份试卷涉及的文言文材料来源丰富,内容多样。命题者不约而同地远离了人们最为熟悉的《资治通鉴》《史记》(只有浙江卷的3分断句题来自《史记·刺客列传》),10个史传材料的其他9个分别来自《汉书》《后汉书》《晋书》《宋书》《隋书》《新唐书》《宋史》《明史》等。其余的13个材料有的来自诸子散文,如天津卷来自《墨子》,北京卷断句材料来自《韩非子》,福建卷断句材料来自《论语》《孟子》;有的来自其他散文,如福建卷、重庆卷来自《晏子春秋》,湖北卷来自明代宋濂《文宪集》,湖南卷来自《欧阳修全集》,上海卷来自明代谭元春《<秋寻草>自序》等;有的甚至来自古典文言小说,如山东卷来自《聊斋志异》。

在题目的设置上,各省试题和2007年试题基本一致,数量大多为4-6题,分值在17-22分之间,测试内容基本稳定。上海卷文言文阅读和前两年一样,还是采取独特的命题方式,选用两个语段,10小题赋分29分,其中主观题达24分;考查各有侧重,第一个语段主要是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以知识立意为主;第二个语段侧重能力立意,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江苏卷语文附加题选自沈括《梦溪笔谈》的60余字的一段材料,考查文科学生的断句能力与文学知识储备(共10分)。

二、试题透析:问渠那得清如许

1.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8份高考卷都对文言实词进行了考查(全国卷Ⅱ实词与虚词合题考查),其中17份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一般都是要求选出“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只有广东卷要求选出"iE确的一项”;上海卷以主观题形式出现,要求对四个实词解释。考查的实词主要有“喻、稽、就、诣、擢、愿、贼、持、累、克、鄙、壁、次、夺、度、许、说、济”等单音节词语,双音节词语有“相与、欺负、过法、受业、艰难”。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以考试大纲所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和初高中课本和读本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为主,注重考查考生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常用实词的能力。例如,如果知道《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的“鄙”,则不难确定江西卷第9题D项“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的正确。从解题方法上考虑,最直接的莫过于将词语的各个义项放入具体语境中,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湖北卷的“受业”明显不同于《师说》“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中的“受业”,是“接受学业”的意思,因为其主语是“陈氏族子之幼者”。

2.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8份试卷中有10份对虚词进行了考查(与去年的14份相比,有弱化的趋势),其中8份试卷要求考生选出“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不相同)的一组”,上海卷依旧只考了一个虚词,要求考生选出“下列句中‘为t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广东卷还专门考查了虚词“之”,要求选出“属于代词作宾语前置的一项”。在形式上,命题往往采用给出四组8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来考查异同的方式,检测考生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辨析能力;命题中用来比较的8个例句,4句来自所选材料,4句选自中学课本(山东卷8个例句全都出自所选材料),考查考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2008年考试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在今年的文言虚词考题中涉及了13个,覆盖面广,其中还是“以”出现的频率最高,为6次;其次是“之”4次,“而”“因”“与”都是3次,只有北京卷的“微”“相”、天津卷的“所以”不在规定的范围内,但也是常见该掌握的。

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不仅要对这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梳理,做到烂熟于心,更要对在阅读材料中出现的文言虚词能根据上下文语境准确把握其意义和用法,并能加以解释。在解题的方法上。可以借助词性界定法、词语替代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

3.一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纲指的主要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句和词类活用。今年的高考试卷中,对文言句式和用法的考查单独设题的有广东、浙江、江西3份试卷。

其实,“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作为考点在今年的多套试卷中都有体现,只不过更多的是在文言翻译题中作为“采分点”进行考查,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考生不仅要知道判断句、被动句、各类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介词结构后置等)、成分省略旬、文言固定结构的各种形式和标志,熟知各种词类活用方式(使动、意动、为动等),更需要有结合上下文准确判断和准确翻译的本领。

4.理解、翻译与断句

今年只有北京卷没有考主观翻译,而是以选择题形式要求考生选择“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本考点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主要考点。从2002年起,高考文言文翻译的考查采用了主观题的形式,分值从5分逐步增至8-10分,这说明该考点的难度相对提高,对考生提出的要求也更高了,它往往涉及文言词语和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就是说,一个文言语句,可能既有实词和虚词的特殊运用,又有句式、活用等方面的特殊用法。

理解文中的句子,有时又以断句作为考查的形式。2008年考查文言断句的有北京卷、浙江卷、广东卷、重庆卷。

断句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从能力考查的角度看,它的难度高于阅读有标点的文言文。考查古文的断句与标点,可以达到检测学生是否能够真正读懂的目的。正确的断句是建立在正确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的,还要有词汇、语法、文化背景三方面的知识。

5.筛选文中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主要包括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判断信息所属的性质、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该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词句、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把握文中相关的人物形象及事情发生发展信息,根据测试要求对文本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对接整合加以正确的判断。

该考点最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命题人挑选若干文句(往往是六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排除干扰因素,选出全部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2008年海南宁夏卷、北京卷、辽宁卷等7份试卷都采取了这种命题方式。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命题形式也可出现变化。有的采用选

择分别说明某两个方面的项,如全国卷Ⅰ着重表现了廖刚直言不阿、爱抚百姓,要求考生选出分别表明廖刚“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江西卷对《左传》的阅读,要求从八句中筛选出“分别表现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一组”。

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应当是:将六个句子或八个句子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运用排除法来判断选择。如辽宁卷要求筛选出“全都表明韩擒战功显赫的一组”,所提供的几个句子表达的是:①说他文武全才,一直有好名声;②说他使敌人惧怕;③说他具体的战绩夺取采石;④说他深为江南父老景仰;⑤说敌人见他望风而逃;⑥说他平定金陵。对照题干,答案自然而出了。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该考点是考查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的综合能力。要求他们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与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主旨。它要求考生能就文本判断出某个观点的成立有哪些根据,某个事件的发生有哪些原因.某种趋势的发展会导致哪些结果等。考查时或提取原文信息分为四个小部分,往往表述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或指定的局部内容),分别列出四种不同的概括,从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设计此类试题中的干扰项,常常是在大体准确的文意概括与分析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识别。解答这类试题要特别关注人物错位、时序错位、品行错位等常见陷阱,借助文本分析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理清孰主孰次,谁善谁恶,分析事情的原因结局,分析人物的命运归宿,从而理解文段的中心思想。如广东卷选自《晋书·周访传》的一段材料主要写了周访平定江州、讨伐杜田、生性谦虚、让王敦不敢有不轨行为等,对照文本可知,A项表述错位(“厉武将军”是丁乾的官名而非元帝封给周访的官名),B项因果关系错误(“深受皇帝赏识”的原因不是“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而是请罪态度与战功卓著),D项词语理解错误(误将“采纳”理解为“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

7.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和评价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作者在叙述某一件事,说明某一个道理时的看法。考生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言行描写、对人物的主次安排、对详略的布局等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还是憎,写作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对议论性文本除选文内容外还要联系作者的时代和身世,弄清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含蓄、分散、多样,这就要求考生能从阅读材料中认真筛选,准确地分析和概括,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相应的大一些,直接考查也较少。

天津卷要求考生选出“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墨子采用事例进行论证,夹叙夹议,深入浅出地说理,考生要能读懂文本的主旨在于阐述“兼爱”的益处和施行“兼爱”的可行性。福建卷以主观题的形式,要求考生就出自《论语》《孟子》的两个小语段,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上海卷要求考生就第2段的画线语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分析其好处,不仅考查了作者的态度(对秋的喜爱),还涉及了对语言的赏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等也是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内容,由于题量的限制和文本材料的体裁特点等原因,命题时往往不单独设题,只是以一两个选择肢出现,偶尔露峥嵘。今年天津卷涉及文本的表达方式,重庆卷、浙江卷涉及写作技法,上海卷以主观题的形式涉及文章结构、修辞效果的理解,用考查现代文的方式来考查文言文。

三、并非闲话:学诗功夫在诗外

高考中无论是对词句的理解还是对文意的理解、分析、综合、赏析,都不能没有扎实的文言文基础知识,考生自然要重点掌握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辨别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能够针对题干要求准确筛选信息,重视文言文翻译,讲究解题技巧,但是,整天沉浸于书山题海,除了做题还是做题,即使有分数的暂时诱惑,也会味同嚼蜡,兴趣索然。跳出来,方知别有洞天。

1.于生活现象中掌握文言知识。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同样适用于文言知识的把握。看到“狐假虎威”,就会想到“君子生(通“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的主要实词“假”;看到“非常周末”,就会想到“非常”的古今异义;看到“万家乐,乐万家”“生命一号,聪明你孩子的大脑”,就会想到“乐”“聪明”的使动用法;看到“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游戏人生”,就会想到“急”“游戏”的意动用法;看到“服务百姓,服务社会”,就会想到“服务”的为动用法;看到“欢呼雀跃”“机械收割”,就想到名词作状语;看到“优秀教师任教薄弱学校”,就想到省略介词“于”和介词结构后置……陕西王婕老师巧妙地利用汉中方言口语进行文言文实词的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5)也不失为聪明之举。文言知识无处不在。

2.于质疑求解时获得文言学问。言简意赅、优美别致的语句,往往离不开文言现象,很多时候,语言的理解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品味的关键。妇孺皆知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古诗名句,“相”是不是“互相”的意思,“坐”作何解释,“渠”指的是沟渠吗,确切知晓的人并不很多。难怪有相当部分学生在鉴赏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时以为“抒写了一种凄凉伤感的愁绪”,因为他们不仅看到“残阳”而想当然,更不知道诗中“可怜”的意思是“可爱”,自然与“陶醉于美丽自然的欣喜之情”相去甚远;《木兰诗》中有“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几句,“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怎么可能“无所思”“无所忆”呢?北京大学吴小如教授在《古典诗词札丛·序》中告诉我们,这里的“思”“忆”指的是狭义的男女或夫妇的互相思忆,既解决了疑窦,又从一问一答中看出少女木兰的形象高尚,不同于一般只想着找婆家生孩子的女性。释疑解惑,处处皆学问。

3.于课文变通中体味人物性格。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语言本身时焦虑程度偏高,而把注意力聚焦在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时,学起来就比较轻松。有一位老师在指导《鸿门宴》阅读时,出示了他自己用毛笔抄录的去掉标点的文字“日吾人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臣之不敢背德也”,师生共同完成:(1)句读、诵读、翻译;(2)这段话是谁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3)这句话是真话还是假话?要求引用课文原句加以阐释;(4)对方有何反应?(5)可见对立双方各自怎样的个性?(6)体会司马迁写人物的高超技巧。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注入时代的活水,既使之具有了现代教育品格,又使其效果远高于枯燥的“全都表现人物某种性格的一项”的信息筛选。

4.于写作练习中提升文言功底。尽管《赤兔之死》的个案不值得提倡,但2006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语文试题中有一道让学生写一篇50字以内的文言文,要求用到“之”的三种用法的题目也从某种角度说明用浅近文言写作并非一无是处。用浅近文言写作确实是一种在当今中学生中实践着的言语形式,如果能够设置好让学生用浅近文言写作的情境,把握好用浅近文言写作的度,就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和借鉴《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的借事明理的结构方式,《伶官传序》的议论技巧,而且可以增强学生作文内容的文化味、语言的书卷气,使得文言语段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的赏析成为易事,文言文阅读岂不是一举多得?

如此,抗拒心理顿消,疲劳综合症去矣,事半而功倍,盍试之?

猜你喜欢

断句实词虚词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断句” “密码”费人解(二则)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妙用标点巧断句
例说文言实词解题误区及对策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