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轻轻唤醒学生的生命
2008-01-16李颖
李 颖
写作是生命之旅,是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书写自己的人生史记。从这个意义上讲,作文教学就不仅仅是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人性教育、生命教育。张丽钧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善于在写作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和美好心灵的教育者。
张丽钧老师把写作教学视为一种内心世界的唤醒和建构过程。她认为作文要以感动和唤醒心灵的最高追求是要最高追求。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实现学生能力和精神的“双更新”,即把学生沉睡的自我意识从生命最底处唤醒,使其成为真正的写作主体;把创造力从文体写作的僵化教条中唤醒,使其具有创新意识;把“真、善、美”的人格从“假、大、空”的编造中唤醒,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从而真正达到“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在语文课堂上,张丽钧老师也时时践行着她“关注内心世界,实现人生价值”的人本教育观念。她的作文课处处跳跃着生命与生命相逢的惊喜,思维与思维碰撞的灵感,心灵与心灵对话的升华,真正达到了人文融合的理想教学境界。
一、人性化引导:挖掘写作潜能
教师最可贵的品质是人性。只有充满人性人情、充满爱心的教师才会培养出拥有健全人格的学生。对一个教师来说,人性应放在首位,以心灵和心灵对话,以人性来塑造人性。多年来张丽钧老师正是以一颗人性之心关爱学生、教育学生,以人性化的引导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勇于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写作平台,创造了一个令学生心态宽松的写作环境,从而真正使学生摆脱压力和束缚,放胆作文,尽情释放他们的创作激情,充分展现写作的天赋与潜能。
(一)广义发表:呼唤主体价值回归
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表达与交流源于人的内在需求,每个人都有一种付出劳动后希望获得成功感和成就感的欲望,这就是“情感期待”。实际上,每个学生在作文课上都会形成这样一种情感期待:希望自己所写的文章能够获得老师的欣赏、同学的好评、大家的承认。一些著名作家在谈到他们的创作经历时也常常会提到,正是由于小时候上作文课时他们的作品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宣读,或者发表在校报或班报上被全校同学传阅,才进一步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后成为了作家。这种对学生的作品在全班宣读或是结集成册在一定范围内传播的作文教学方法可以称之为“广义发表”,这种教学法可以唤醒学生的自我成就感、成功感,强烈地激发作文兴趣,真正实现写作主体价值的回归。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 张丽钧老师就特别注重对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的培养,树立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关注内心世界,实现人生价值”的教育观念。尤其是在写作中特别善于激发学生勇于表现自我、成就自我的主体意识。为此她曾专门为开滦一中的同学们编纂了一本名为《爱的盛宴》的“枕边书”,在序言中,她写道:
一直想为开滦一中的同学们编纂一本对大家作文、做事、做人有帮助的枕边书……我希望同学们能在这些文章中读出如下信息:我是为了成就一件大事来到这个尘世的,我不能浪费成功;爱我的人给了我那么多无私的爱,我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纳悦他人,尊重他人,玉成他人,是我美丽心灵的最好明证;我在世间行走,要努力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我拥有与自我心灵对话的能力,听得见自己内心细微的声音……我衷心地希望——
你的名字是“纤尘不染的字”;
你每一天都过得“美丽踏实”;
你心里总能装着“暖心的故事”;
你的课桌能成为“放得下一个国家的课桌”!
作文教学中,在唤醒写作主体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方面,她运用“广义发表”的教学方法,在优秀个体上做足了文章,有效地带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张丽钧老师说:“我希望老师们都树立起‘有写作天分的学生就在我的班级内的信心。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相信,每个班级内都能找到大约10%~20%的有写作天分的学生。我们要充分挖掘资源,让这些学生真正尝到心灵受宠的滋味,进而促发群体的写作欲望。”张丽钧老师班上曾经有一个叫张俊雅的学生,痴迷文学,有着良好的写作天赋。张丽钧老师特地为她在学校申请了一块橱窗,办起了文学角,让张俊雅当起了“版主”。在这个优秀个体的带动下,“文学角”越搞越火,吸引了全校文学爱好者积极踊跃地投稿。 学生的作文水平在短时期内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人文写作环境,带动广大同学的写作热情,张丽钧老师在开滦一中学生中间组织成立了“蓝雪文学社”,这个文学社的名字是由文学社中两个写作优秀的女学生的名字(一个叫蓝青、一个叫鲁雪)组合起来命定的。这个名字对同学们产生了强大的感召力,有效地唤醒了学生们潜在的写作兴趣和写作天分,多年来这个文学社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作品100余篇,成绩斐然。
心理学家盖兹认为,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探求成功的能力。以上成功案例表明,这种以人性化引导挖掘学生写作潜能,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口”的教学方法,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在写作心理上自觉地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从而充分实现了写作主体的自我价值,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花样儿”作文:激发主体创新意识
写作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是自我心灵的展现和个性的表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写作基本理念作了如下概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进行自由表达,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激发创作灵感,这是语文写作教学的重中之重。
1.自由练笔:摆脱束缚。
长期以来,在“恶的应试教育”的束缚下,作文教学被文本化、成品化的以“语言为中心”的文体训练所取代,教师不善于引导,学生“奉命作文”,“带着镣铐写作”,致使学生害怕作文,思维僵化,个体价值感缺失,生命热情匮乏,从而形成了可怕的双重人格。张丽钧老师认为,学生写不好作文,主要原因可概括为两个方面:无米而为炊(内储不够,没的写);有米而不会为炊(无力外化,不会写)。这就要求老师帮学生解决“储米”和“为炊”的问题。
“储米”。法国作家布鲁斯说过:“生活先于文学,就像干活得先有材料一样。山里没有丰富的大理石,世界上千姿百态的雕像也就无从谈起。”在生活的舞台上,每天都有全新的剧目上演,一个“明眼”的人是可以看到那剧目的精彩之处的。有的同学以为生活乏味,不值得去留意,其实,乏味的不是生活,而是那颗不懂得停驻的人心。最有效的“储”就是做读书笔记。对于学生而言,再动人的文字,如果不落在纸上,就几乎不可能落在心里。摘录的过程付出了艰辛,这使日后的反复浏览成为可能,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强化记忆的过程,美文就是过眼烟云。
“为炊”。这是一个思想外化的过程,怎样才能做到“放言高论,笔端不窘”呢?用什么样的方式将自己所占有的材料很好地呈现出来呢?和“奉命作文”相比,日常练笔对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更有帮助。日常练笔有这样三个特点:第一是自主性,有感即发,我手写我心;第二是随意性,题材、体裁、字数均不受限,可以信马由缰地写;第三是跳跃性,对生活片断或人物片断的描写,偶发的联想,生活中非连贯性或非目标性的思考等,都可以诉诸笔端,往往更可闪现智慧的灵光。学生爱上了自己那个与自我心灵对话的也许是杂乱无章的小本子,才是值得语文老师欣慰的事。
2.另类写作:放飞个性
写作本身是一个创造过程,是自我第二次生命的成长和建构。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学生的主体创作,允许学生以自由的思维方式、开放的表达方式完成自己的生命之旅,让一颗生动鲜活的心灵拥有自由飞翔的权利。张丽钧老师说,真正好的文章应是“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她经常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在作文中把自己所擅长的文体和个性表现出来。她的作文教学呈现出“三开放”的特点:
(1)开放的作文时空:强调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需要。通过写随笔、写观察日记等日常自由练笔的方式,让学生感觉到作文就在身边,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写作。
(2)开放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思维方式表述见解,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笔表我心”。
(3)开放的表达方式:提倡写放胆文,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表达出来,随感而发,随情而抒,不限章法,不论首尾,把作文的自由真正归还到学生的手中。
正因如此,她的学生也经常敢在她的作文课上写一些“花样儿作文”——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诗歌、散文、戏剧、小说,文言、白话、文白夹杂……有的同学甚至在作文中配了插图,看得人赏心悦目,齿颊留香。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学生的写作潜能充分地展现了出来,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张丽钧老师曾为学生专门举办过一个“杨蒙诗歌鉴赏专题讲座”。在海报上她是这样写的:“在离你很近的地方 / 那个叫杨蒙的男生 / 摆出一场语言的盛宴。”杨蒙是值得老师为他举办这样一个讲座的,因为他有着良好的文学修养和过人的创新思维,以下是杨蒙同学的小诗:
不应该的宴席
我要了一盅叫做泪水的酒
我点了一碗叫做哀愁的饭
我信手拈来了相思的餐纸
却忘记了那盘叫做爱情的菜
我感染了叫做痛心的醉
我舔净了叫做后悔的碗
我将相思的餐纸擦向背叛的双唇
却迟迟不肯退掉这叫做不应该的宴席
这首锦心绣口的小诗写尽了一个少年的心曲,是难得一见的文字。1999 年高考,杨蒙同学同样以诗歌的形式完成了关乎他命运转折的高考作文。河北省历年高考作文分数线 48 分以上的大概在百分之十左右,杨蒙当年这篇诗歌形式的高考作文获得了 52 分的高分,学生的创新智慧之花终于实现了在属于自己的春天里的绚丽夺目的绽放!
二、情感教育:实现人、文融合
情感体验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认识。古人常说“情者文之经”、“为情而作文”,可见情感是作文的出发点,感动是作文的催化剂,大凡优秀的文章都离不开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离不开作者真实的情感流露。《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特别强调了在写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情感的培养对写作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情感所包含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都是健全人格精神必不可少的。然而现在的青少年似乎患上了“情感缺失症”,在作文中少有真实情感的表达与流露,有的只是一些矫情和蓄意的编造。张丽钧老师把这种少有真实情感的作文称为“圣诞树作文”,这样的作文像圣诞树一样徒有装饰,但上面的每一样东西都是假的,结满了畸形的果实,“零生命力”是它最大的特点。时代不需要写作与做人相分离的“双面人”。为了彻底铲除这种虚假作文,作为开滦一中校长,张丽钧老师带领全校师生开展了很多特色校园活动,着力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为学生营造一个个美好的“情感场”,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体验和鲜活的生命意识。这种将校园活动与学生的写作学习相结合的“大作文教学法”,特别凸现了“我”是写作的灵魂,“做人”与“作文”合一的写作规律。
(一)“蓝天下的学校”:让作文拥抱生活
目前世界各国作文教学有一个共同的趋向,就是向生活靠拢。所谓“生活作文”,就是通过以生活为对象的写作,让学生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以生活内容为中心的写作活动,深化对生活的认识,形成健全的主体人格。作文的生命力来自生活,来自对生活情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
俗话说得好:“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写作主体的情感是在生活体验中生成的,生活体验是作文的源头活水。语文教育家于漪说:“生命之树长绿,生活之树常青,生活的河流流淌不息,写作的源泉汩汩喷涌。文章不应该是作出来的,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心坎里的清泉来自何方,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来自从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可见理想的写作是以尊重生活为中心的。汲取生活精华,撰写人生华章是我们所切盼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蓝天下的学校”这一理念,教育如果走出课堂拥抱生活,可为学生的认知、语言、思维各方面提供无比新鲜生动的资源,可以唤醒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社会、热爱他人的美好情感。在这种“大语文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张丽钧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作过许多尝试,意在唤醒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生命体验和生活热情,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度统一。如:把语文课堂搬到桃花盛开的公园,让同学们寻觅“春天的芳踪”,回到学校后打印出《阅读春天》的习作集,在校园广为传阅。引导学生观察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描写校园里的五棵山楂树、白玉兰花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将写作教学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观察感悟,享受大自然带给学生的乐趣,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因此,学生的真情实感得到外露,写出来的文章也就血肉丰满,充满了灵性和生气。
(二)流泪教育:让作文涌动真情
理想的写作过程是灵魂纯化的过程,是境界提升的过程,而灵魂的纯化、境界的提升,无不是以“感动和唤醒心灵”为前提的。如果学生写作的时候情感都未曾被触动,灵魂都“不在场”,又怎能期待其“共鸣”功能的发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名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作为校长,张丽钧老师深感到了自己学生情感的缺失。怎样唤醒他们沉睡的情感?怎样让可贵的泪水滋润他们干涸的心田?怎样让他们懂得垂泪是别样的美丽?怎样让一个个泪光闪闪的神圣时刻永远相伴他们的人生苦旅?带着这些凝重的思考,在她的倡导下,开滦一中有意识地将三个特殊的日子设定成了“集体流泪日”:
1.母亲节,让孩子流下感恩的泪。
五月的第二个周日是母亲节。在这一天里,妈妈们拿着孩子的班主任发的邀请函,到学校来参加“献给母亲的歌”纪念母亲节的主题班会。教室里回响着《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每张课桌上都摆放着一枝美丽的康乃馨。妈妈们的怀里都揣了一封孩子写给自己的信,孩子也已把母亲写的信悄悄地珍藏起来。班会的内容是有趣的,孩子讲关于妈妈的“最难忘的一件事”,妈妈讲关于孩子的“最难忘的一件事”;母子(女)同时笔答“妈妈的生日”、“孩子的生日”,“妈妈最爱吃的一道菜”、“孩子最爱吃的一道菜”,“妈妈最近的烦心事”、“孩子最近的烦心事”,“妈妈穿的衣服的尺码”、“孩子穿的衣服的尺码”……在孩子们的笑闹声中,主持人开始宣读答案了。读着读着,孩子们就不说话了。接着,妈妈们哭了;接着,孩子们哭了;接着,主持人哭了。关于妈妈的事,孩子答对的那么少,妈妈却感动得哭了;关于孩子的事,妈妈答对的那么多,孩子也感动得哭了……
母亲节的泪,是感恩的泪,是愧疚的泪,是顿悟的泪。流过这样的泪之后,孩子的心就容易变软,孩子的骨头就容易变硬。
2.毕业典礼,让孩子流下惜别的泪。
每年高考来临之际,开滦一中的老师们都要为学生举办高中毕业典礼。在典礼上,首先校领导宣读“毕业寄语”,学生代表发言,教师代表发言;然后,学生向母校赠送礼物,老师向学生赠送礼物……这些程序,说起来是枯燥无味的,但是,因为在其中注入了深深的情浓浓的意,所以,与会的每一个人都无不动容动心……
毕业典礼的泪,是伤感的泪,是惜别的泪,是誓师的泪。相逢是缘,师生之缘深似海,同窗之缘高于天。流过了这样的泪,孩子就成了大人。当他只身远行,我们就可以朝他挥挥手,放心地看他走远。
3.教师节,让孩子流下理解的泪。
在教师节这一天里,老师都收到了学生的由衷祝福和深深敬意——贺卡、信笺、鲜花以及各式各样的小纪念品。这一天,是老师最快乐的日子,而老师的快乐是与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学校没有让学生登台赞美教师,而是让老师登台,开展“我和我的学生”的专题演讲。面对现场和电视机前的学生(活动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老师们打开了自己心灵中最柔美、最温馨的部分,把满心的忧喜苦乐一并对着自己亲爱的学生倾诉……
流泪教育有三贴近的特点,它贴近青少年的实际,贴近他们的情感,贴近他们的身心发展。“流泪教育”的开展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个美好的“情感场”,在培养学生懂得铭记、感恩的同时,又于潜移默化中唤醒了学生麻木的情感、沉睡的记忆,从而为学生的写作开启了一扇性情之门,储备了丰厚而真挚的情感素材。“流泪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的是自我内心世界和情感价值,让学生的心灵在血浓于水的家庭亲情、患难与共的真挚友情、感天动地的师生挚情中受到洗礼和升华,使学生明白作文要以抒写挚情感动心灵为最高境界、最高追求。这种把校园生活和学生的写作生活相结合的“大作文”教学方式,成功唤醒了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焕发出了“人本”、“人性”的耀眼光芒!
[作者通联: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