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初探
2007-12-28陈爱生
陈爱生
新课标指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刨新意识。”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搞好实验教学,将有利于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能力。笔者就如何在新课标理念下进行物理实验教学做了一点尝试,归纳如下,与读者共同探讨。
一、增加学生实验。突出学生主体
初中物理教材中,演示实验占多数,学生分组实验仅占少部分。大部分实验是老师做演员,学生做观众,成了灌输式教学,效果不很理想。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但百见不如一做”。我就将演示实验改变成教师和学生共同演示;或教师作引导,抽查学生演示;或将部分实验改成分组实验。创造条件多让学生参与实验。如分析刻度尺及温度计的使用、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等实验,让学生独立或协作进行,避免以前“你做我看”的现象,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来,使学习活动达到“人人参与,人人有事做”的目的。
二、增加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把课本上安排的验证性实验变成探究性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形成正确的概念和规律,同时分享实验成功的乐趣。如压强概念的建立,我首先让学生亲自体验,即将削好的铅笔夹在两手中间,通过两手的不同感觉,感知压强与受力面积、与压力大小有关,此时提出问题,如何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问题,待学生明确研究方法后,利用学生自制的学具:小钉桌和沙盒进行实验探究:(1)保证压力相同,受力面积不同,观察压痕深浅。(2)保证受力面积相同,压力不同,观察压痕深浅。(3)分组讨论实验结果。(4)上报实验结果,师生共同分析。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起压强概念。还组织学生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等。通过探究式的实验教学,学生学会了科学研究物理量的方法,还感觉到自己成了实验的主人,兴趣浓厚,会进行认真观察和思考,探索精神得到较好地培养。
三、加强实验器材的制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加强实验器材的制作,主要是让学生制作实验教具和实验作品,在独立的实验操作训练中,通过亲身感受,促使其创新能力与独立实践能力得到较好地培养。
制作实验器材,就是结合教材、实验室条件、生活条件等,制作实验教学用具,如用可乐瓶制作了溢水杯和量筒。用易拉罐制作通电螺线管,制作简易天平、密度计等;制作实验作品,就是学生在课外时间里,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实验器材、实验作品,如:制作杆秤、潜望镜等:我还组织学生利用身边的简易器材完成相关实验,如用废牙膏皮研究物体浮沉条件,用铅笔研究光的折射现象等。通过实验器材制作,学生会很好地寻找实验材料,研究制作原理,提出制作方案,学会了怎样处理问题,体会到好的“土仪器”操作简便,现象明显,能揭示物理本质,且在引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有它独到之处。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有很好的引导,同时领悟到“学以致用”的乐趣,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实验教学与电教相结合,就是教师把一些可视性不理想的实验,通过投影的方式展示出来,使实验效果更明显,直观教学更具体。如电流表、温度计的认识等,都可以用投影的方式放大显示出来,使实验课堂教学效益大大提高。
2、实验教学与多媒体相结合,可以将文字、图像、声音融为一体,把许多不能或不易做的实验通过计算机模拟完成,还可以将许多演示效果差、可见度小的实验通过视频放大完成。如研究光的反射和折射、彩虹的形成、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托里拆利实验,将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它形象逼真,不仅增强交互效果和视频效果,还优化实验教学,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3、实验教学与FLASH动画相结合,可将不可动的抽象变为动态的、直观具体的。如光线、电流、电路连接、物体的浮沉条件、磁场、船闸等,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使知识变为形象生动,利于学生理解掌握。
五、开放学习时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开放学习时空主要是开放实验时间、开放实验场所,将实验室内外结合起来,课堂内外融合起来,为学生实验提供时间和活动场所的保证。开放实验场所,一是开放实验室,选出学生兼职实验员,学生在自习课时间里单独或以2人以上组成实验小组,到实验室去做自己想作的实验,它是课内实验操作训练的自我训练,有利于学生训练、巩固实验操作;二是将实验场所引伸到社会与家里。一方面让学生从大自然中搜集实验器材,弥补实验室器材的不足;另一面通过动手动眼动耳动脑进行实践学习活动。既帮助了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帮助学生增加对大自然的认识,它对基础薄弱学校的学生成长产生深刻的意义。
开放实验时间,主要是因为课堂45分钟有限,很难完成实验相关内容,就需要增加实验时间。一是上实验课时将其调整为两节连堂课;二是将部分实验在课余或周末进行,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匆匆忙忙做实验,改变为做实验而做实验,为实验提供充足的时间保证,获得较好的实验效益。
六、评价手段多样,激励学生奋进
传统的实验评价主要将实验内容渗透到平常的考试当中,来检验学生的实验水平,这样的检查手段过于单一,只重视知识的检查,而忽视了能力的检查。新课标要求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不仅要看到学生在操作实验中的熟练程度、准确程度,更应该重视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通过卷面考试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检测。检验学生在以实验为载体开放式实验技能培养中,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2、通过实验操作测试对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进行评价。教师根据教材中实验,通过分解、改进等设计实验操作项目,对学生的操作准确性、规范性、程度性等进行评价。
3、通过对学生的制作作品与小论文的评选。鼓励学生创新与发展。
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应用新课程理念进行实验教学,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索知识的机会大大增加,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高涨,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的形成。而且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