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初中物理“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2007-12-28黄奇德
黄奇德
一、引言
当今基础教育的主旋律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促进每个受教育者全面主动发展,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和人格的形成。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就是要打破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以讲授灌输为主线的教学套路,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发展。“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正是基于这一需要而进行的一项立足课堂教学改革.面向未来人才培养的实践和探索。
二、“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校里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积极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学习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是双向建构,即内部图式与外部图式相互转化的过程。转化的方式有两种:同化和顺化。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在课堂上教师的言行是为了激发学习动机、唤起注意、促进内部图式外化和外部图式内化。2、主体性教育理论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归宿和出发点,从根本上说,人的发展是主体性的发展。教育的核心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构成了“教学相长”的本质关系。
主体参与是主体性教育的一条重要教学策略。其目标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学的整体效益。而要提高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必须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深层、实质性的参与,在参与中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发展。
主体的发展是在认识和实践中完成的,主体性教育将重点放在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
三、“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主要是:(1)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讨论交流、实验、质疑、练习、应用提高等学习环节,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掌握一般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在游泳中学会游泳”。(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对疑难问题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归纳、汇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通过学生观察,探索实验,发展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讨论交流,互相倾听和沟通,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产生情感的共鸣,使认知能力、情感特征以及主体性得到进一步发展。(4)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分层推进,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发展.实现教学的整体效益。(5)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以此为基础会迁移、运用创新思维举一反三、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
四、“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程序图为:
下面阐述“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
1、课前教师准备好导读提纲并在课前分发导读提纲。
2、学生按导读提纲的要求预习课本,完成预习作业。这个环节突出的是学,学生根据导读提纲中的学习目标通过看书,查阅资料了解和初步掌握一节课的基本内容并做“自学检测”或“思考题”,对课本内容进行较深入的理解和挖掘,有的还需要初拟实验方案。
3、学生就近分小组(宜4人一组)相互交流预习的感受,讨论相关的问题或自拟的实验方案,并根据需要试做实验。在课前预习中学习者或者有所领悟。形成了正确思路;或者不得要领,还有障碍:或者发生疑点,产生偏见,因而迫切希望与同伴合作、探讨,这时议即顺应而至。通过讨论交流,令学习者思路从混沌变得清晰,问题解决从紊乱走向有序,而且逐渐趋向明朗成熟。
4、各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精讲,必要时由学生进行实验得出规律。教师在课堂上的精讲应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或疑点,做到分析难点,突破疑点。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的精讲还应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认识或方法,创设悖论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调,激发学习动机,惟有如此,学生才能发现错误、认识错误和矫正错误。
5、学生质疑,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平等交流,共同进步。让学生质疑是“自主学习”模式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质疑是学生感知的深刻表现,也是课堂民主气氛的重要体现,教师在教学中要热情欢迎学生质疑。因为只有生疑,敢于质疑,才有可能创新。
6、学生完成课堂练习。练习题可分A、B、C三个层次,A层次发展目标:具有较强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B层次发展目标:掌握双基,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c层次发展目标:识记理解基础知识。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选择相应的层次进行练习,鼓励学生向高层次的练习题挑战。
7、教师根据学生练习的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补缺补漏。反馈是手段,矫正是目的,通过反馈,教师准确地回收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从而不断地逼近并达到教学目标。
8、归纳总结。总结旨在把该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外延整理清楚,理出该节的细目,并突出教学重点,必要时把新旧知识进行比较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有一个有机完整的认识。总结的方式可以是师生共同完成或在老师引导下学生独立完成。这可锻炼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提高思维的整体性,又可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自主学习”模式立足于课堂,却不局限于课堂,当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到独立和小组学习的好处并获得学习的经验和能力时,便有自然伸延到课外自学、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作业的倾向,逐步在课外学习中选择应用有效的学习方式和认识手段,需要时自动地寻求同伴的帮助或有计划地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这种精神和做法还可以迁移到其它许多领域。
五、“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特点
1、超前性。即超前于教师授课.区别于传统学习的跟随性。自主学习的超前性,使教与学的关系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变“学跟着走”为“教为学服务”,从而真正树立起“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教学思想。
2、针对性。即必须根据学生自主学习中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否则教师依然故我,面面俱到,那就失去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意义。
3、互补性。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平衡。即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恰恰是课堂急待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为此该模式引进小组学习的教学形式。就学生而言,课前预习的成果和遗留问题能够得到伙伴的充分关注和帮助,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互补不仅有助于促进学习,而且有助于培养合作的能力,这一过程不仅是自主的学习.也是情感的共鸣,水平低的学生也不再被冷落。学习主体也因此携手走向成功。
4、独立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互补性的讨论交流、教师针对性的讲解都不能代替学生独立地解题。假如一堂课缺少了让每个学生进行独立作业的环节,那么我们有理由对这堂课的实际效果感到不安,因此课堂学生独立作业的环节是“自主学习”模式的又—个特征。
5、重实验。该模式突出实验在自主学习中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用实验展示物理现象;用实验揭示物理规律;用实验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实验的多功能作用,这符合初中物理教材的实际和物理教学规律,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的协调发展。
六、“自主学习”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原则
1、主动性原则。主动性原则是指教学中必须有效地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学习。自主建构知识结构。为此,必须注意二点:一是创设成功的机会激励学生参与:二是提供参与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活动性原则。活动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处于最大限度的主动激活状态。使学习成为其自主活动。
3、建构性原则。建构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发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具体地讲。就是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发生过程与认识的内在联系过程。以促使学生建构良好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七、结束语
“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必须以预习为前提,以实现学生各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目标,以讨论交流质疑为主。以精讲、析疑为辅,以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活动、自主建构知识为原则,其关键是抓预习、抓参与、抓反馈。它改变了传统的物理教法和学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学物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良好习惯,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该模式尚处于初期研究阶段,需要不断调整思路、纠正、完善和补充此模式的不足,以期取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