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引入激活

2007-12-27蔡彩虹

中学理科园地 2007年2期
关键词:数学生活教学

蔡彩虹

我在翻阅《泉州晚报》(2006年11月12日)时,一个醒目的题目映入我眼帘:《14岁小女孩“玩”进大学》,故事报道的是一个小姑娘没去学校上过一天学,只是一个人自由自在地在家玩。由父母客串一下老师,在这种完全与脱离学校的非正规的教学方法下,学完了小学、初中、高中全部的课程,并在今年高考中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这则新闻并非是反对学校教育。但薄弱的家庭教育取得如此成功,“玩中学”的教学方法起了很大的作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有感悟:新课程教学,给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教学仅依赖教材是不够的。数学源于生活,教学中充分挖掘生活与实践资源,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何乐而不为?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体会,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挖掘数学学习素材。

一、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课堂

曾一度的“应试教育”造就了一批花拳绣腿、纸上谈兵的“高分低能儿”,由于教育的畸形发展,使他们极少或不可能经常用数学的思想去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其实初中生已积累了相当的生活经验。如果教师注意收集这方面的素材,将其恰当地引进课堂,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告别“书呆子”形象。

1用生活常识解释数学知识。“生活常识”是具体的,“数学知识”是抽象的,用具体的事物去“解释”抽象的规律,能给生硬死板的规律注入新鲜活力的“血液”,增加它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如在讲解《整式乘法》时。我把多项式与单项式或多项式相乘法则比作主客人握手,握手相当于乘法。例如:(2a+b)×(a-2b),主人有2a、+b两位。客人为a、-2b两位,见面时主客人之间两两握手,即有2a×a、2a×(-2b)、+b×a、+b×(-2b)。与法则相比,这个形象的比喻更有“亲和力”和“说服力”。上《有理数加减》时,我把有理数加减运算比作赚钱和花钱,这样一举例,学生便兴致勃勃地做起有理数加减运算,而且毫不费力就做对了。后来练习多了,只稍作引导,学生就自己归纳出有理数加法法则了,真是水到渠自成。“合并同类项”教学中,我简简单单一句话:“‘2斤+3米=5斤米吗?”逗得学生哈哈大笑。笑声中。学生轻轻松松认识到了类似“2a+3b=5ab”的错误。用“冷冰冰”、“硬邦邦”的字眼来形容这些定律法则,是某些学生对数学形象的表达,他们不敢去触摸这类东西,这就需要老师帮忙把这些东西用生活常识去“暖化”、“软化”。

2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在墙壁上钉一根木条至少要几个钉子?人们为什么不惜踏坏花草而不愿从花坛的边沿走路?一些物品包装上标有类似“800±5g”的字样什么意思?体育或竞技比赛中计算成绩时为何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就连足球上那黑白相间的皮块都有几何学问……只要教师留意收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比比皆是。

3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现代社会中的保险、利息、分期付款、优化、决策等应用问题。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际问题都离不开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以致用。例如,怎样打包最省纸?搬家时大衣柜能否通过楼道?阳台怎么封能省材料?一笔款子怎样存利息最多?买房还是租房合算?让学生课外开展市场调查,评价一些商店的促销策略是否合理?让学生参与某些小土建工程的测量。如讲解“垂径定理”的应用时,可组织学生测量当地的石拱桥的跨度及高度。计算出半径。只要教师根据教材合理挖掘生活素材。学生定会在其中受益匪浅。或许学生还能真正为社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

二、将游戏、竞赛、实验引入课堂

游戏、竞赛等活动是初中生都爱参加的。教学中适当穿插游戏、竞赛、实验。学生不仅会从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而且还会收到预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如“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课,可利用扑克牌玩一种叫“24”点的游戏:从扑克牌中随意抽取4张牌,利用加、减、乘、除、添括号的方法将牌上的数字凑成24。在教“同类项”时,我创设了“找朋友”游戏。学习《平面图形》时则开展“用所学的平面图形为班级设计一个班徽”的竞赛。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玩”中学,不但大增兴致。激发思维,增强情感交流,提高合作互助能力,而且在参与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和方法,利用非“知识”作为知识的生长点。使新知识找到牢固的附着点。也使认知结构在探究中得到优化。

三、将学生已知的学科知识引入课堂

据消息报道由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共建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在河海大学举行了揭牌仪式。这次共建,旨在实现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促进大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融合。任何社会在文明化的发展进程中都面临着许多问题的挑战,但这些问题单纯依靠某一学科是无法解决的。要发挥多学科的横向联系的合力作用。数学教学中应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创设情境,利用数学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

1挖掘文学艺术资源,创设意境。例如,“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在优美的旋律中,引入“字母能够表示什么?”的教学;唐朝诗人王之涣有一句寓意深刻、脍炙人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请问诗人欲穷千里目,须登多高之楼(地球半径约为6400公里),这种诗教,富有美感和动感,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听起来也很舒服,教学效果也更理想。

2引入各学科知识,丰富教学素材。例如,可以利用学生已掌握的速度公式s=vt,密度公式p=m/V,欧姆定律U=IR等物理知识,作为学生学习正比例函数的素材;可以展现生物学中细胞分裂的过程(1个分裂成2个,再逐步分裂成4,8,16,…),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平方的概念:可以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研究环保问题等等,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广泛适用性。

3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国务委员陈至立提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在教学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如讲解“平移与旋转”时,设计出精彩的教学运用课件来辅助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四、将热点时事政治事件引入课堂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中学生已步入少年时期,他们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程度不亚于成人,收集一些时事事件,用数学的眼光加以整理。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素材,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

1给数学问题赋予现实意义。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平移”一课时。一教师作了如下的设计:同学们,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创造了32枚金牌,我们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当你目睹国旗冉冉升起时。是否用数学的眼光思考过一个问题:亚军、季军的国旗与冠军的中国国旗上升的高度是否一样呢?中国国旗上的每一颗五角星、每一个点是否上升了相同的高度呢?此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了国旗升起那一激动人心的瞬间,运用数学的方法对国旗的升起过程进行再分析,从而得出了图形平移的一般规律。

2从时事中挖掘整理出数学问题。例如。我们很好地抓住一则时事新闻:“今年年初央行上调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挖掘整理出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一节的学习素材。我们事先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到银行去收集了原来和现在央行的存款和贷款的利率表,然后分别计算出存10万元应得的税后利息和贷10万元应付的贷款利息之间的差额等问题。还让学生自己设置情景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3利用时事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例如。我们家乡永春县是个远近闻名的“芦柑之乡”。农村学生对每年柑桔产量、收入情况很关心。于是,我校在进行“统计初步”的教学时就让学生利用双休日,收集“户主姓名、家庭人口、柑桔面积、株数、产量、总收入”资料,回校后,让学生分组按统计方法进行处理分析,最后还写出分析报告。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兴趣高、学得牢,而且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增强。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的教材和新的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数学老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素质,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只要我们教师开动脑筋去挖掘,大胆创新慎引人,课堂一定会充满活力。

猜你喜欢

数学生活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生活感悟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无厘头生活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教育教学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