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德育提出的背景分析

2007-12-13刘尚明李广东

关键词:网络社会德育

刘尚明 李广东

摘要:高校网络德育的提出在于,网络的社会本质是网络德育的社会基础,它决定了网络需要道德和网民需要德育,网络社会中德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要求革新传统德育而实施网络德育,网络社会中各种道德问题的出现需要网络道德来规范和矫正。网络德育的关键是人的问题。

关键词:德育;网络德育;网络社会;道德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07)05-0075-04

客观现实要求大学德育工作者应该注意网络发展的趋势和由此产生的社会道德问题,高度重视和实施网络德育。网络德育可以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开发、研究、利用网络,教育他们自觉履行网络规范;网络德育可以提高大学生对网络陷阱的识别能力,增强对网络毒素的抵抗能力,提高网络自律意识。可以说,只有实施网络德育,才能构建和谐网络,促进社会和谐。那么,高校为什么要提出网络德育?为什么实施网络德育如此迫切呢?本文试图对网络德育提出的背景进行分析。

一、网络德育的社会基础:网络的社会本质

网络的社会本质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网络不仅是人们互动交往、信息交流的工具,而且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指网络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现代社会可称为网络社会。

网络的社会本质是网络德育的社会基础,它决定了网络需要道德和网民需要德育。

网络作为人们互动交往的高科技工具,不仅需要高情感和高思维,更需要高道德。网络社会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显然是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密不可分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高科技的产生不是人们凭空想像的一种结果,而是人们“穷经皓首”、孜孜不倦、潜心钻研的结果。换言之,离开人的高情感和高思维,高科技的产生是难以想像的。但是,科技发展的无数事实说明,因高情感和高思维而产生的高科技并不必然会给人类带来欢乐和幸福。恰恰相反,一个缺乏高道德的人,利用威力强大的高科技手段来作恶,比如传播病毒等,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后果往往是严重的,有时甚至是灾难性的。

网络已经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成为人们的一种新生活。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生活的同时,也受到了各种网络不良因素的侵蚀——从聊天室里低级趣味的言语,到黑客的恶作剧甚至犯罪,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网络在信息社会里扮演核心的角色,现代社会可称为网络社会,如同现实社会需要道德一样,虚拟社会也离不开网络道德,网民需要德育。在这个价值多元、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时代,难免有人这样问:“道德有什么用?”“网络社会存在道德吗?”这样的问题乍看起来很难回答,其实,网络社会没有道德,行吗?人类社会没有道德,行吗?要想使互联网不至于变成“互骂网”、“互乱网”,要使网民成为高道德的网络人,显然是网络社会对全体网民的一个基本要求。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网络社会生活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马克·斯劳卡说得好,“赛博空间的创建者的初衷是建立一个精神理想国,或者说建立一个人们以诚相待的试验性的世界。可是他们发现,自己眼前呈现的反而是一个无法无天的抽象空间。因为人们可以自由地侮辱他人,而不用承担任何后果,不用感到任何羞耻,所以,游荡在赛博空间里的人们几乎带着某种激情为所欲为。‘怒火之战(flamewar)——污言秽语大杂烩——充斥着各个讨论区,‘网络礼仪(netiquette)被束之高阁。”所有这些都说明,如同现实社会需要道德一样,网络社会显然也离不开网络道德,网民离不开德育。

网络的产生,网络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给德育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网络及网络社会对德育的影响。

二、网络社会中德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主要是一种信息交流与交往的关系,从而构筑一个全球性、开放性、全方位性的相互关系群体。通过网络平台,个体与整个世界相连接的信息通道被打开,大学生通过网络踏上了世界之路。这场跨越时空的信息网络革命,引发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革。就德育而言,网络社会为德育创造一个全新的环境,开辟一条新的德育途径,并对传统德育提出挑战。

(一)德育面临的机遇

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个性化以及沟通的便捷性等对德育活动和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德育观念、德育手段和德育资源三方面带来了难得的契机。

第一,网络使德育观念发生了变革。首先,德育传授观念变革,由单向灌输式向对话交流互动式转变。传统德育工作一般是采用一种单向灌输方式,很少进行对话交流,而网络主体的平等性和交往的互动性,使德育工作者与德育主体进行双向对话交流,即时互动,有利于双向了解。其次,德育学习观念变革,由“学会”转为“会学”,由抽象的概念化学习转为具体的情境性学习。大学生在网络中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学会选择。情境学习利用网络虚拟性来创设各种道德情境,再现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人际或社会难题,在这种情境中获得深刻的体会和认知。再次,传播德育的观念发生变革。德育是一种系统工程,是德育文化与环境的融合,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网络使德育变一次性学校教育观为社会化的终身教育观。网络可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真正意义上形成合力,真正使德育社会化。最后,网络有利于德育对象的观念变革,形成多元化观念、全球观念、效率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民主观念及权利意识和道德自主意识等等。

第二,网络使德育手段发生了变革。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德育内容之一,网络使德育手段现代化表现在:首先,多媒体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动听的声音、活泼的立体动画及仿真画面,可使大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其德育知识的感知、德育情感的体验等都是传统的德育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它使大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德育主体。其次,网络传输的快捷性和交往的隐匿性,有助于德育双方的沟通,有助于迅速、准确地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情绪及其关心的热点问题,从而加强了德育的针对性,在这里网络成了一种德育媒介,成了沟通大学生、教师和社会的桥梁。最后,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手段,向大学生提供信息,并引导大学生正确选择信息,还可以使德育方法现代化,如网上宣传、网上讲座、网上论坛等等。

第三,网络提供了丰富的共享德育资源。首先,互联网信息资源日益丰富,人们只须轻按鼠标,就可“周游世界”、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阅读报刊、相互间“实话实说”。这些教育资源运用得

当,可大大提高德育工作的时效及影响力。其次,与传统德育资源相比,网络德育资源具有新的特点:(1)因多媒体技术的存载,教育资源的形态从平面走向立体化,从静态变为动态,从现时空趋向超时空;(2)因网络的超信息量,教育资源变得丰富而全面,并且具有可观性和可选择性;(3)具有极高的文化和科技含量,教育资源和政治性本质隐含在历史文化知识和现代科技信息之中。

(二)德育面临的挑战

网络给德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德育主体提出了挑战。网上海量的信息给大学生思想观念带来冲击,网络的技术特征对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这种更少人干预、过问、管理和控制的网络环境必将对人们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等进行一次或许是有趣的意味深长的新考验。”这种新考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观念冲击。主要体现在:(1)价值观念冲突。网络消除了自然屏障,突破了不同国家、民族和信仰的人们进行交流的限制。网络多元文化的传播、碰撞、交融,无法用一种价值观去评判是非,因而,网络文化价值观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特别是东西方价值观念反映在德育主体的头脑中更加直接、更加激烈。这种多元文化价值观的碰撞必然要求教育者树立一种“教会选择”的理念,提高德育主体的分辨力,把握正确方向,树立良好价值观。(2)意识形态渗透。网络文化对网民思想的影响潜移默化,在网络文化中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是不知不觉的。由于目前互联网上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信息,加之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网点多、信息量大,成为上网者首到之处,西方文化正是借助这种语言优势,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3)信息垃圾污染。信息垃圾指的是未经过滤的、不正确、不恰当的信息。由于网络的独特性,这种信息有其存在的空间和场所。大学生一旦进入网络,就如同进入了信息的海洋。网络上不仅有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还有各种各样的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伴随着各国报刊的纷纷上网,各种社会思潮,不同国家、民族、政党的意见往往在网上激烈交锋,甚至一些低级下流庸俗的信息也在网上畅通无阻,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错误、庸俗、虚假的信息对于那些辨别力、判断力不强,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学生,其影响是巨大的,有时甚至产生误导作用。因而,我们需要纯净网络环境,过滤信息,如在电脑上安装防色情和防暴力软件,可以阻止对色情暴力网站的访问等等。

第二,心理受害。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产生影响,具有导致行为主体冷漠的倾向,由此产生很多心理问题,如:(1)不良情绪。网络中的主体行为是在“虚拟”情形下进行的,即人与人之间不是面对面的、实实在在的交往,而是“人机交往”,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中成为“隐形人”。这种情况长期下去,必然会使行为主体冷漠,人际关系淡漠,人际距离疏远,使人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甚至情绪低落、消沉、精神不振等。(2)心理疾病。网络上时常出现的发布虚假信息、篡改数据文字、网上偷窃、传播病毒、侵犯知识产权等不道德甚至违法行为,也会使人的交往安全感下降,导致对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抱着怀疑态度,从而形成多疑、恐惧、过度防范等心理,最终加剧个体行为麻木、冷漠及引发更多的心理疾病。而长时间的“上网”,也容易诱发大学生沉迷网络、上网成瘾等心理疾病,严重的会导致情绪低落,生物钟紊乱,思维迟缓,甚至会出现自残意念和行为。

第三,行为不正。据有关部门调查,在某省高校退学、试读的学生中,有近80%的学生是因为过度沉迷电脑娱乐、网上聊天所致。在江苏省重点高校中,经常上网的人数高达80%,在上网的大学生中,约有15%的人是上网学习,而60%是上网聊天,25%的人是上网玩游戏等。值得注意的是,85%的人上网与专业学习毫无关系。网络给大学生的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值得高度关注。首先,网络的虚拟性容易导致人际交往的障碍。据一些教师和家长反映,孩子上网以后,除了学习与工作外,闲暇时间全部在网上,与家人、同学的思想交流、人际接触越来越少,有的孩子甚至患上孤独症。不少大学生网民表示,迷恋上网使得自己与家人沟通、与朋友聚会的次数减少了。事实上,许多内向的“网虫”下网后变得更加失落,更不愿意与人交往。其次,互联网的隐蔽性容易导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增多。

三、网络社会中的道德问题

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一方面为人类展现了美好的“数字化生存”前景;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大量社会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已受到了社会多方的关注,成为理论研究的前沿。国外把与网络建设有关的社会问题概括为“7P”问题,即pri-vacy(隐私)、piracy(盗版)、pornography(色情)、pricing(价格)、policing(政策制定)、psychology(心理学)和protection of network(网络保护)。国内有学者提出网络社会道德问题存在八对矛盾:电子空间与物理空间、网络道德与既有道德、信息内容的地域性与信息传播方式的超地域性、通信自由与社会责任、个人隐私与社会监督、信息共享与信息独有、网络开放性与网络安全、网络资源的正当使用和不正当使用。应该说这些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络社会客观存在的道德问题,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可以把网络社会中的道德问题概括为观念、规范和行为三方面。

其一,在观念层面上,道德相对主义、个人主义盛行,无政府主义泛滥。因为网络无中心与非中心之分,它多元化、表面化,无终极目标,小小的个体一旦进入这个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构成的世界,就变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存在。这种状态,除了使大学生忘记对终极目标的追求外,也会让大学生在无边无际的网络中无法感知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就为道德相对主义找到了适宜生长繁衍的领域。在今天的因特网上,道德虚无主义的呼声此起彼伏,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者在网络上推波助澜,“黑客”成为“电脑英雄”、“计算机能手”的代名词,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把自我作为网络的中心,反对任何制约。他们不是为网络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是为获得个人欲望的满足而不择手段,其实质都是个人主义。在网络中,还没有政府机构诞生,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领导和管理者。因为所有的人都是网络的一部分。没有谁独自拥有网络,因此网络就没有一个最终的管理者,是一个真正“自由”、彻底“民主”的地方,一个无法无天的地方,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和逻辑说任何话、做任何事。无政府主义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场所。

其二,在规范层面上,道德规范的运行机制受阻。在虚拟社会中,道德规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虚拟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表现为身体的缺失,只有精神的交流,没有身体的精神是很难用道

德来规范的。一方面,道德规范的主体在虚拟社会中表现不完整、不充分。人人戴着面具,人的一切特性都被剥离了,剩下的只是代表交往对象的一个个符号,甚至连这个“符号”也是不确定、不统一的。另一方面,道德规范的实施力量出现分化甚至灭失。在虚拟社会中,由于活生生的人在交往中退到终端的背后,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凸现出间接的性质。在这种情形下,社会舆论的承受对象极为模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的说法极为形象地刻画了这一点,因此直面的道德舆论抨击难以进行,从而使社会舆论作用下降。也有人利用这一点大力实施“网络暴力”,恶语伤人。

其三,在行为层面上,网络不道德行为蔓延。网络不道德行为,是指网络主体出自非善或邪恶动机,不利或危害他人和社会的网络行为。近年来,利用计算机窃取机密情报或进行金融诈骗、制黄贩黄、侵犯知识产权、传播计算机病毒或进行煽动性政治宣传等犯罪行为呈直线上升趋势,网络犯罪活动空前地活跃与猖獗,给人类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对现实社会人们的利益构成极大的威胁。目前,一些网民在某网站投票,“推选”出了网络上的八种不道德行为:(1)随便下载他人文件或软件;(2)利用网络侵犯他人隐私权、著作权;(3)散播网络谣言;(4)起恶俗网名;(5)使用粗俗用语,随意宣泄情绪;(6)散布垃圾信息,群发垃圾邮件;(7)利用邮件或网页散播病毒;(8)利用黑客软件攻击网站。对于这些不道德的行为,绝大多数网民都会严于自律,但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隐蔽性,对于一些缺乏自控能力或干脆以恶作剧为乐趣的人来说,网络成了孳生恶习的温床。

上述三个层面的问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方面,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网络道德观念成为网络不道德行为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网络不道德行为的蔓延和网络道德规范作用的减弱又使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的道德观得到加强,从而使得网络社会伦理问题变得空前的复杂和严峻。

美国著名的思想家史提夫·可兹曾经说过: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革命本质上不是单纯的“科技”进步事件,而是一种社会政治文明现象,是“人”本身的问题。的确,我们可以看到,网络的操纵者和使用者始终是人,因此,网络上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其实最终还是人类自己的问题。但我们还应该清楚地指出,正如不能因为有飞机失事就不再乘坐飞机一样,我们也不能因为网络的负面影响而禁止大学生上网,而是应该正确引导,实施网络德育。

猜你喜欢

网络社会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个人对知识深度的自我评价程度与个人网络社会价值认同的关系研究
论网络社会舆论场的属性与特征
社区盛开德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