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理工科大学德育课程与人文课程体系的整合

2007-12-13莫岳云

关键词:德育课程整合

莫岳云

摘要:针对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合德育课程与人文课程体系的思路,使德育课程有人文知识的渗透,人文课程体现着德育的科学内涵,以便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素质教育课在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德育课程;人文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C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07)05-0061-04

一、问题的缘起: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巨大挑战

(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需要应对新问题和新挑战

在新的世纪和新的历史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产生冲击;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带来影响;知识经济与新技术革命,以及网络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等。如何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在社会价值观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都是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效果是不争的事实,它已成为阻挠和制约德育改革发展的一大顽症。理工科院校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应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理工农医院校学生需要加强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从学校层面来看,理工院校普遍存在文科专业偏少且力量薄弱的状况,有的甚至几乎没有开设文科专业。理工科院校专业和知识结构上存在的缺陷,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理想情操、学术视野、思维方式和能力)是不利的。

从学生层面来看,理工科专业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往往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在思维方式上偏重逻辑思维,而忽视了形象思维的培养,导致想象力的贫乏,而想象力是培养创造型思维所不可缺少的。二是学生知识面偏窄。一些理工科院校分科过细,又缺少文科专业课程,学生缺乏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造成知识面过窄,不利于培养和提高深层次研究、认知和探索的能力。三是学生审美能力不高。审美能力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一个人的气质、趣味、修养和道德素质。审美能力的缺陷容易导致精神空虚、趣味低级、气质庸俗和道德水准低下。四是学生心理承受力偏低,从而导致性情偏执、情感自闭和心理障碍,影响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形成。五是学生偏科思想严重。大多数理工科学生对文科课程尤其是对德育课程重视不够。因此,理工科院校需要加强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三)现行课程体系与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求仍有差距高校德育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着“思想品德课”的设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合称“两课”)而掀起热潮,有关论著对高校德育地位、德育目标、德育任务、德育内容、德育原则、德育途径、德育考评及德育实施作了全面的论述,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就是相关研究的集成与体现。德育课程体系伴随着德育研究的深入而建立起来。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则于90年代中期兴起,有关著述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内涵、内容体系、科学结构以及具体实施等都有较为系统的阐述。许多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开设了人文选修课。但是,总体说来,现行课程体系与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求仍有差距。目前理工科大学德育课程与人文课程存在的缺陷是:德育课程国家化(即由国家教育部定)与人文课程校本化(即各校自行设立),使某些院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代替了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文化素养偏低,学术视野狭隘;而某些院校开设的作为校本课程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杂乱无章或因人设课,又冲淡或弱化了德育教育。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影响了德育乃至整个素质教育的效果。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策,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德育为先。思想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德育课程亟待加强。

二、问题的症结:德育课程与人文课程“各自为政”

理工科大学德育教育乃至于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德育课程与人文课程“各自为政”是一个主要原因。

首先,德育课程作为国家课程自上而下推行,未留校本课程空间。在德育工作指导思想上,过多地强调各高校之间的共同性,德育目标、德育内容高度统一,忽视了各个学校所应有的德育个性特色。德育课程作为国家课程自上而下推行,未留校本课程空间,只有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没有有针对性地设置体现本校特色的德育课程或校本课程。

其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作为校本课程开设,德育的内涵未能突显。应该说,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理工科大学普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增大了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的比例。一些著名理工科大学的人文学科课程约占20%。目前各高校开设的人文类课程大致有以下几类:人文科学类: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中外文学欣赏、古典诗词鉴赏与创作、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西方哲学思想、西方文化概论等。社会科学类:经济学概论、管理学概论、法学概论、公共关系学、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政治理论、心理咨询、社会学、社会科学概论等。艺术类:音乐基础与欣赏、欧洲音乐欣赏、中国民乐、舞蹈与欣赏、戏剧与欣赏、交响乐欣赏、电影艺术、书法、素描绘画等。体育卫生类:大学生健康、健美操、棋牌类乃至高尔夫球练习等。还有一些技术技能类的课程如摄影、演讲与口才等。这些课程对于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起了较大的作用。但是,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中德育的内涵未能突显,有的还存在淡化、弱化德育,甚至与思想政治教育唱反调的现象。

再次,德育课程与人文课程“各自为政”。目前的情况是,德育课程国家化、人文课程校本化。许多理工科院校未能将德育课程与人文课程进行系统化的整合安排,造成两大课程内容体系相互脱节。德育课程的高度统一性与人文课程设置的相对随意性,使德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有的理工科院校以国家规定的德育课程代替本校应有的人文素质教育,有的院校则以本校的人文课程冲淡了德育课程的功能,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德育的效果,也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各有利弊,过分单一化容易造成素质教育

的缺失。

三、问题的出路:德育课程与人文课程体系的整合

解决上述问题的出路是进行课程整合,就是将作为国家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作为校本课程的人文选修课整合。通过课程整合,构筑一个完整的、符合理工科院校实际的德育课程体系,有力地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课程整合是指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间的隔离,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识体系统一联结起来,传授对人类和环境的连贯一致的看法。国家课程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国家课程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是决定一个国家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校本课程是由学校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具体说来,它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基本精神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为目的,由学校成员独立或与校外合作研制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是现代教育中两种不同的课程形式。国家课程具有基础性、系统性、权威性和一定的强制性,但缺乏灵活性与特色性;校本课程可体现地方特色和学校办学特点,具有灵活性、特色性和多样性,但容易带有随意性。两种课程形式各有利弊,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我国21世纪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构建适合理工科大学特点的德育课程体系和人文课程体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课程和人文课程是理工科院校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两大模块。从加强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对理工院校德育与人文课程的设置进行再审视;从创新教育的角度,整合与重构德育课程与人文课程体系,构建起科学的、整合性强的、适合理工科院校特点的德育与人文课程体系,实现德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笔者建议,作为国家课程开设的德育课程,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需要为校本课程保留一定的空间。

设置德育校本课程依据有四:

一是理论依据。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不可分割的,它们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也不能脱离矛盾的普遍性而单独存在。在国家颁布统一的德育大纲、颁发统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前提下,增设校本德育课程,把高校德育工作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有效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举措。

二是教育政策法规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这里讲的学校课程,就是校本课程。文件所讲的虽然是基础教育,对高等教育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德育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和实施运行是对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积极响应。

三是现实依据。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过多地强调了德育的共同性,忽视了各院校各专业应有的德育个性特色。实际上,不同院校的具体培养方向、目标不尽相同,各校的办学传统、教学资源、人文自然环境、师资力量、学生来源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因此,各高校的德育工作的做法也应该有所不同。二是在德育内容上,过多地依赖国家统编的德育教材,忽视了有效规范和利用德育活动课程和德育隐形课程,使各校现有德育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在目前的形势下,除了执行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05方案”之外,也可以同时组织开发具有各自院校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以构筑一个完整的符合高校实际的德育课程体系,有力促进德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进而推动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大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有关品德的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校本课程选取与学生在校生活、专业学习十分贴近的德育素材作为课程的内容,如高等医科院校结合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培养而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就会收到明显的效果。

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曾做过一次题为“德育是长在人文土壤上的庄稼”的演讲。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有利于充分利用和开发各校及当地社区的德育资源,使各校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所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良好传统、优良作风等显性与隐性的德育资源,能有效地转化为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并得到优化配置和充分使用。从而使学校的课程结构更能适合学校特色和学生的发展需要,更能促进学生品德、个性的全面发展与完善。

四是国外的借鉴。西方国家不太强调统一的国家德育课程,这并不意味着忽视德育,只是教育方式不同而已。以美国为例,美国没有一个统一表述的大学德育目标,但美国大学联合会要求每个大学或学院的教师或服务于学生的工作人员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美国公民。因此,大学德育也基本上是围绕公民教育的基本含义而展开,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健康人格教育成为德育的基本内容。笔者于2006年7~8月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参加“美国高等教育与高校管理”培训班学习时,专门就相关问题作了咨询和考察,发现美国并没有作为国家课程的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但美国大学实际上开设有德育教育的课程,如公民、美国宪法、美国历史、西方文明史、美国政府、现代社会、民主问题、时事等。但这些都不是作为国家课程而是作为校本课程的选修课开设的。美国大学一方面通过校本课程进行公民意识与道德教育,一方面将公民意识和道德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的各种学习活动之中,贯穿在各种社团活动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学生事务工作强调“要使学生发展成为能捍卫国家民主制度的公民”;新闻学院研究生教学则要求学生“永远忠于祖国”。这就是说,德育教育并非只能从国家课程的编制和实施中才能得到体现和获得成效。

四、问题的解决:德育课程的主辅制与人文课程的德育融通

当然,我们不能将德育课程校本化,因为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国情不同。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从整体上处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威胁下。需要把民族性作为抵御资本主义国家文化同化,争取民族生存发展的武器,因此特别注重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大学生的教育需要突出政治性。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

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统一部署,统一实施,而不能将其“校本化”。既不能将德育课程校本化,又不能再增加德育课程的学时,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只能是整合理工科大学德育课程与人文课程体系,促进国家德育课程和校本人文课程的结合和融通,使德育课程有人文知识的渗透,人文课程体现着德育的科学内涵。具体做法可以有以下两点。

一是德育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主辅制。按主辅制的原则在学校的人文选修课中开设一些选修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辅助课程,如,开设“中共党史人物评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作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主课的辅助课;开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西方哲学简史”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课的辅助课,开设“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课的辅助课,供学生选修。此外,在开好国家德育课程,即按照教育部“05方案”开好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还可以增开“马克思主义名著研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比较研究”、“当代海峡两岸关系研究”、“当代社会主义思潮”、“党的基本知识”等人文选修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辅助课程。同时,也可以从各校自身的特点出发,开发一些校本课程作为补充,如理工科院校可开设“科技史”和“科学家评传”,介绍科学家的思维方式、求实品质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医科院校可开设“医学伦理学”,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是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内容融入德育内容,体现“德育为先”。针对理工院校人文学科设置比较薄弱和学生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知识比较欠缺的情况,加大人文选修课开设的力度,扩大学生选课面。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哲学、历史学,培养思辨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培养社会认知能力;文学,培养形象思维能力;艺术包括摄影、美术、音乐、影视、书法等,培养审美能力;心理学、教育学,培养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等。通过人文知识课群进行人格教育,通过社会理论课群进行人情教育,通过科技文化课群进行人性教育。通过人文课程的开设,将德育教育融入其中,构建以体立德、以智启德、以美治德的大德育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猜你喜欢

德育课程整合
小学德育新课程教师的角色解读
简谈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探讨
体验式学习模式在中职学生德育课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谈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