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就业的软实力

2007-10-17戴国强

关键词:软实力职业指导就业

摘 要:大学生就业的软实力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创新精神等,要通过加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素质、职业规划、职业政策,以及求职择业策略与技巧、创业与职业实践的指导,提升大学生就业的软实力。

关键词:职业指导;就业;软实力;措施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07)04-0077-04

自软实力概念提出后,便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引入多领域展开研究。大学生就业,需要有一定的硬实力,即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过硬的专业技能等,也要具备相应的软实力,即良好的个人素质,包括个人品德修养、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等。本文拟从职业指导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软实力的内涵与发展

学术界较为流行的看法是,“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S.Nye,Jr)提出的。1990年,他分别在《政治学季刊》和《外国政策》杂志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注:Joseph S. Nye,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New York:Basic Books,Inc. ,Publishers,1990,PP. 32 - 33.),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在这位前任美国助理国防部长看来,硬实力是以军事和经济为内容,而软实力则是文化上的吸引力、或者说服力,比如好莱坞电影、哈佛大学、NBA等等[1]

我国不少学者对软实力进行了引介和研究,如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阎学通教授认为,软实力是国家内部和外部的政治动员能力[2]。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还有不少学者从企业软实力、大学软实力等领域进行了引介和研究。一般来说,达到一个目标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分别是强制威胁、利诱和吸引。软实力既不是胡萝卜(利诱),也不是大棒(威胁),而是一块软磁(吸引)。现代竞争最佳方式就是吸引,也就是自由选择。或者说,以磁铁为主,辅以胡萝卜和大棒。

当然,软实力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的,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软实力概念的发展路径似乎可以概括为国际政治领域-国内政治领域-经济社会领域,因而研究软实力要持动态的观点。软实力内涵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要素性的指标,包括核心价值观、形象、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等。二是社会属性的指标,包括社会责任观、伦理等。三是人文层面,也称为非正式指标,包括道德规范、社会关系等。“软实力”是指一种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大学生的就业上,主要是指除了学校、毕业证书等硬指标外的个人素质,包括个人的品德、团队协调能力、创新精神等。显然,就大学生个体而言,职业指导就是要通过教育的作用,使大学生在思想品德、个性修养、团结协作精神等方面得到提升,从而增强其就业竞争的软实力。

二、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主要内容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最欠缺什么素质?企业重视新进员工什么素质?外语流利、专业知识扎实还是计算机应用熟练?这些问题应该由人才市场上的买方——企业来回答才更具有说服力。经过我们向50多家用人单位调查,结果显示: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软实力”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反倒是计算机、外语水平、专业知识等传统指标逐渐退居二线了。此外,有73.9%的企业认为,应该加强毕业生的职业道德建设。比如诚实守信、遵守合同规定,保守商业秘密,都是大学生应有的职业道德。归纳起来,大学生就业软实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灵魂,不仅决定一个人的政治方向和行为方式,而且与科学文化、身心、创造审美等素质密切联系,对它们起着主导作用[3]。思想素质解决的是人的理想、信念、作风等问题,它所关注的是社会价值体系的总体建构。道德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和基础文明素质,在大学期间应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无论将来做什么工作,都应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爱岗敬业,勤业精业。对大学生个体而言,没有正确的思想道德的指导,就没有正确的人生方向,缺少精神力量和道德规范,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技能、拥有的能力和智慧都难以正常发挥,有时不仅不能为社会作贡献,反而危害社会。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人素质中最根本的部分,这一点是社会所广泛认同的,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和考察毕业生的首要条件。诚实为人、勤于敬业、忠于职守,是现代化企业对员工的起码要求,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必然会被要求严格、目标远大的企业所淘汰。

(二)敬业精神

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敬业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他说过“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等话。北宋程颐更进一步说:“所谓敬者,主之一谓敬;所谓一者,无适(心不外向)之谓一。”宋朝朱熹说,“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即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已的工作,认真负责,一心一意,任劳任怨,精益求精。敬业精神是个体以明确的目标选择、朴素的价值观、忘我投入的志趣、认真负责的态度,从事自己的主导活动时表现出的个人品质。简言之,所谓敬业,就是尊重所从事的职业。敬业精神,就是对所从事职业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尽职尽责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关键是要深刻理解敬业精神的本质(注:詹姆斯·H·罗宾斯认为:“敬业,就是尊敬、尊崇自己的职业。如果一个人以一种尊敬、虔诚的心灵对待职业,甚至对职业有一种敬畏的态度,他就已经具有敬业精神。但是,他的敬畏心态如果没有上升到敬畏这个冥冥之中的神圣安排,没有上升到视自己职业为天职的高度,那么他的敬业精神就还不彻底、还没有掌握精髓。天职的观念使自己的职业具有了神圣感和使命感,也使自己生命信仰与自己的工作联系在了一起。只有将自己的职业视为自己的生命信仰,那才是真正掌握了敬业的本质。”)。敬业精神有赖于认真和勤奋,认真和勤奋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品质,也是就业竞争的重要软实力。哪一个企业在选择员工的时候,都会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但唯独在一点上是一致的,那就是都希望自己的员工是一个敬业精神强的人。敬业精神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障。

(三)团队合作精神

所谓团队,是指互助互利、团结一致为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坚毅奋斗到底的一群人。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业务成果,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团队的核心是共同奉献,团队的精髓是共同承诺,共同承诺就是共同承担团队的责任。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团队精神的形成并不要求团队成员牺牲自我,相反,挥洒个性、表现特长保证了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而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团队精神是组织文化的一部分,良好的管理可以通过合适的组织形态将每个人安排至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集体的潜能。如果没有正确的管理文化,没有良好的从业心态和奉献精神,就不会有团队精神。团队精神具有目标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控制功能,是当今最值得倡导的精神之一,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员工品质,是大学生就业不可缺少的素养。

(四)人际沟通能力

沟通是合作的开始,沟通带来理解,理解带来合作,同时,沟通也是一个明确目标、相互激励、协调一致、增强凝聚力的过程。团队中需要进行充分的沟通,在沟通的基础上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职责,然后才能分工协作,才能把大家的力量形成合力。否则,团队成员只管低头拉车,各走各的路,永远也不会形成团队合力。所以,有效沟通是一切成功的源泉。对于大学生来说,要学会进行有效沟通,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必须知道说什么,就是要明确沟通的目的。如果目的不明确,就意味着自己也不知道说什么,自然也不可能让别人明白,就达不到沟通的目的。二是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就是要掌握好沟通的时间。在沟通对象正大汗淋漓地忙于工作时,你要求他与你商量下次聚会的事情,显然不合时宜。所以,要想很好地达到沟通效果,必须掌握好沟通的时间,把握好沟通的火候。三是必须知道对谁说,就是要明确沟通的对象。虽然你说得很好,但你选错了对象,也达不到沟通的目的。四是必须知道怎么说,就是要掌握沟通的方法。你知道应该向谁说、说什么,也知道该什么时候说,但不知道怎么说,仍然难以达到沟通的效果。沟通是要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包括文字、语调及体态语言,而大学生要学的就是透过对这些沟通语言的观察来有效地使用它们进行沟通。

(五)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说要从学生抓起,一个国家有没有足够的创新人才储备,有没有持久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育(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是大学生职业指导不可缺少的内容,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通过对大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成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维、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它把创新作为教育的核心,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目标。它要求把学生看作是具有创新潜能的创新个体,把学生看作是学习过程中的能动主体,把学生看作活生生的具有丰富个性的人。职业指导就是要使大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即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具有鲜明的个性、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切实抓好职业指导,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

美国职业指导协会将职业指导解释为帮助学生选择职业的过程,为就业做准备的过程,在任职中求发展的过程。在我国,职业指导还包括向劳动者阐述就业政策的导向和与之相配套的思想教育工作。而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就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专业特长和社会职业需求,选择最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全面、迅速、有效地与工作岗位结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显然,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就是要通过必要的教育指导活动有效的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软实力。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职业意识教育

职业意识是大学生在职业问题上的心理活动,是自我意识在职业选择领域的表现,是在职业定向与选择过程中对自己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职业的期待和愿望。因此,职业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择业态度和择业方式。学校应把握大学生职业意识的现状,帮助学生学习职业知识,掌握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加强对大学生职业意识引导,以达到大学教育、大学生择业与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和谐统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择业观。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意识教育重点在于强化职业无尊卑的奉献意识、独立自主的创业意识、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耳聪目明的信息意识及和谐相容的协作意识,从而有效的增强就业竞争软实力。

(二)职业道德教育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具有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是所有从业人员在履行本职工作中所要遵循的与本行业相一致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职业道德不仅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是一种更为具体化、职业化和个性化的社会道德,而且它还是一个国家、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的内容因社会制度和行业背景的不同而各不相同。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既要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安排合适的内容,又要把握职业道德的内在规律性,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职业道德的普遍原理教育,使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当前主要应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理想教育、法制教育、责任意识教育、人格健全与成人教育、择业观念与职业责任教育、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等,此外,还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进行相关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使学生走向社会之后,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三)职业知识教育

按照知识的对象与性质,可将知识划分为普通知识与职业知识。普通知识又称科学文化知识,是指关于自然、社会、人类自身的一般性知识,它往往表现为一系列事实、概念、原理、公式;职业知识是从职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操作技艺,它直接与某一专门职业相联系,主要体现为种种特殊的行动性知识。职业知识由于其明显的外在实用功能,它的价值容易为人们所肯定,恰如人们所言“薄技在身,终身受用”。但是,在大学生职业指导中所要进行的职业知识教育并非专业技能知识,而是一些职业的基本知识。众所周知,职业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生存的基本条件,使每个人拥有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而且也为每个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其自身价值的体现有了实现的途径。求职择业,这是人生必经的一个门槛。因此,站在求职门槛上的大学生,尽可能充分了解社会职业的基本知识,把握未来职业的发展趋势是十分必要的。

(四)职业素质教育

职业素质是指通过职业教育使受教育者完成学业后,能够从事所学专业的相应职业,并使受教育者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职业素质包含基本素养、职业岗位素质、应变能力等[4]。基本素养是指一个自然人在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中,使其本人获得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素养。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人文与自然科学素养、身心素质和艺术修养等。职业岗位素质是指与培养目标对应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术和专门技能。应变能力是指一个人适应时事变化、应付事态变化的能力。大学毕业生的应变能力应该包括获取知识能力、创业能力、与人共处和合作能力。通过职业指导,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从而达到提升其就业竞争软实力的目标。

(五)职业规划教育

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是指大学生对一生职业生涯及其发展道路的设想、规划与准备。职业发展规划是学生职业意识发展趋于成熟的结果。人们往往从小就有当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企业家、教师或工程师等理想,这便是职业发展规划的开端,不过这还是懵懂职业意识的体现。高中毕业填报大学志愿,就可以看作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发展规划了。因为填报升学志愿,实际上就是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或工作的设想。不过由于这时所学的专业还未最终确定,以及由于父母、老师意志的影响,这种规划还是比较片面的。升入大学后,专业方向已经确定,个人的生理、心理基本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就为作为独立主体的大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发展规划提供了可行性和现实性。因此,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规划职业发展方向,对于大学毕业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六)职业政策教育

职业政策教育主要是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谋职择业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一方面,要了解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演变(注:建国后,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统包统分阶段(大致从建国初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特征是以政府编制计划与高校实施计划相结合)、由供需见面逐步向双向选择的过渡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开始由供需见面逐渐步入双向选择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是以通过“供需见面”落实“切块计划”,逐步向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过渡为主要特征的)和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是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阶段,其总体特点是大学生就业政策与市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性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大学毕业生择业的政策导向。另一方面,要明确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具体类型。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主要有市场规制政策、就业准入政策、招考录用政策、权利维护政策、宏观调控政策、创业扶持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和指导服务政策等类型。此外,还有人事代理制度,特殊毕业生就业政策,大学生入伍当兵的有关规定等。通过职业政策教育指导,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政策意识、法纪意识,从而提升其就业软实力。

除以上所述外,加强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的方面很多,如求职择业策略与技巧指导、心理健康指导、法律法规教育、创业教育、职业实践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就业信息和职业测评服务等,都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在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中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1] Robert O. Keohane &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M]. Foreign Affairs,Fall 1998.

[2] 文懿铎. “软实力制约中国崛起” [EB/OL]. (2006-08-10)[2007-07-10]http://www.macrochina.com.cn/news_speed/hgjj/2006810080169.shtml.

[3] 戴国强,黄成洪,林 颖,王 壮. 就业与创业指南 [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4] 吕 静. 浅析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 [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5( 2):31-34.

猜你喜欢

软实力职业指导就业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浅谈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试论如何开展三层六段精细化职业指导
加大职业指导专业人才培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