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我国旅游业产业集聚的分析

2007-08-27董红霞

消费导刊 2007年7期
关键词:旅游品牌产业集聚旅游业

[摘要]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和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产业集聚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并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政府的重视。通过产业集聚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是提升城市或区域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国旅游业的产业集聚已初露端倪,如何加速旅游业产业集聚的形成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进行探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旅游业 产业集聚 旅游品牌

仔细研究发现,在当今的世界经济地图上,那些具有国际或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大多是集聚于某些特定区域而发展起来。如在美国,汽车产业主要集中于密歇根的底特律;在德国,钢铁生产主要集中于多特蒙特、埃森和杜塞尔多夫;在我国,海宁的皮革、东莞虎门的服装、温州柳市镇的低压电器等等。理论界把这种集聚于某些特定区域,依托比较稳定的分工协作,形成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产业集聚空间称为产业集聚。当然,产业集聚的这种经济现象不只限于制造业领域,在服务业中也同样存在。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服务业也是最大的产业的旅游业,也不例外同样也存在着显著的产业集聚现象。

一、旅游业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是当今产业组织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美国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在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中发现,一国有竞争力的产业具有明显的产业集聚特征。波特指出,产业集聚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因素。并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关键取决于其产业集聚的竞争力。国外学者Donald (2004)等人根据波特的产业集聚理论从产业链和提高竞争优势的角度来界定旅游产业集聚,提出了“旅游竞争集聚”的概念(见图1),他们认为:旅游集聚是由有效的旅游供应链组织起来的一系列旅游活动和旅游服务,其目的是旅游目的地所有单位协同作用以便提高目的地的竞争力。

二、我国旅游业产业集聚的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旅游业的发展非常的迅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中国旅游业在未来几年到十几年的发展目标,就是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达到和超过现在一流世界旅游强国的发展水平。建设世界旅游强国是中国旅游业发展历史上的新转折期。在这一转折期中国的旅游业要想实现对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促进其产业集聚式发展是其必然选择的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的旅游业的产业集聚已经初现端倪。被誉为拉动中国经济起飞的“三驾马车”苏沪杭、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国内城市群落已经开始了一轮全新的合纵连横,以建立超级都市圈的方式提升区域竞争力。与之相对应,活跃在三大都市经济圈内的热点产业旅游业,也积极表现着不同程度的一体化发展态势,并逐渐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向构建大都市旅游圈的目标迅速跟进。苏沪杭长三角旅游协作区以上海市为龙头,依靠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完善的城市旅游集散功能,率先实现了连横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区域旅游功能要素的配套,一跃成为中国旅游业最大的经济产出地。自2003年1月至2004年7月,面积仅占中国1%的长三角地区接待海外旅游者600多万人次,占全国的16.53%;旅游创汇40亿美元,占全国的19.68%;接待国内旅游者2亿4千多万人次,占全国的27.66%。广东省则利用珠三角的城市集群品牌优势和港澳市场的辐射作用,也争先做“大旅游” 的文章,同样获得了1260.83亿元的丰厚回报,表现了不可替代的大区域旅游的优势。目前,泛三角旅游区域旅游也逐步形成,旅游业将会在更大区域和更多企业间集聚。与此同时,一个以京津两大巨型城市为“双核”,以河北省的11个城市为卫星环绕的大北京旅游圈正在加速形成。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旅游圈将形成 “三足鼎立”之势。

但是由于我国目前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旧的体制在一些领域还在继续发挥作用,旅游的综合经济就同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区域管理、行业管理的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分割发生了矛盾。这种矛盾阻碍了旅游业的行业集聚的形成。所以虽然我国旅游业的产业集聚化非常的迅速,并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聚并未最终形成。

三、提高我国旅游业产业集聚的对策

(一)制定区域旅游市场开发专项规划,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旅游发展需要有一个整体的发展思路作为指导,即需要编制一个跨越行政区划的区域旅游规划,对于区域内旅游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进行统筹安排。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能够有效整合区域旅游经济资源,形成区域旅游特色,并促进区域内部有序发展、避免出现内部竞争的混乱局面。编制规划时应立意高远,站在国内、国际旅游市场竞争的角度,以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为导向,通过大思维、大手笔、大创意为旅游的发展描绘出一幅宏伟蓝图。

(二)提升区域旅游形象,打造区域旅游品牌

目前很多旅游企业热衷于旅游产品的全面开发,企业间相互协作的专业化分工体系没有形成,追求大而全的产品建设,企业间雷同产品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使得旅游者在不同的景点获取的感受是相同,没有特色。旅游企业没有发挥其企业的优势资源,做出特色的旅游产品,低档旅游产品较多,深度开发的旅游产品较少。而且我国的旅游企业品牌建设缓慢,且没有形成其有影响力的品牌。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迅速掀起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国外著名旅游企业纷纷进驻中国市场,这无疑对我国本土的旅游企业造成强大的冲击。因此我国的旅游业应加强旅游品牌的策划和运作,通过自创品牌、特许经营和战略联盟等模式树立中国旅游业的知名品牌,通过著名旅游品牌的培育和鲜明旅游形象的塑造保障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三)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共同策划和推广区域旅游精品线路

区域旅游精品线路开发是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增强旅游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以线路为纽带,整合旅游资源,就是在全面把握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出若干条旅游精品线路,针对每条精品线路建设的需要,尤其是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配备建设问题,形成综合工作方案,细化交通、建设、通讯、环保、文化、旅游等相关部门的工作任务,纳入目标管理,确保工作实效。而且随着旅游产品质量的整体提升,特别是各种自助游、自驾游等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不仅要求有精品的景区,对旅游产品线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实施围绕线路开发的模式,还有助于通过整合温冷线路,培育形成旅游热线,整合沿线区域旅游的全方位提升,整合不同季节、不同区域产品,形成多多中央的时空组合。

(四)利用互联网先进技术,加强旅游信息交流

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行业,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沟通显得非常必要。信息不畅,资源无法共享;各自为战,规模效应不能体现;成本高,办公效率低下;无法整合客户信息,造成客户资源;市场反应迟钝。作为集聚区域的旅游企业应积极的利用互联网先进技术,加强旅游信息交流,实现旅游资源的共享。通过信息技术在旅游业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旅游目的地的营销系统的应用,能使得旅游集聚区域的旅游企业优势互补,统筹规划。

(五)加强行业管理,创新管理体制

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协会在制定行业服务规范、实施行业自律、对旅游经营者实行诚信等级认定、信用监督和行业失信惩戒制度等方面的作用,建立起旅游企业诚信经营体系。同时,由于旅游业的产业集聚在地域上可能跨越不同的行政区域,不同行政区的相对独立将给区域市场运作带来一定的政策性的障碍,从而导致产业集聚的低效不能充分发挥“1+1>2”的集聚效应。因此可创新管理体制,仿效欧盟国家的做法,从大局利益出发,建立联席协调制度。通过领导层面的交流与协商建立统一的事务协调机制,对涉及跨区域的旅游发展问题进行统一协商解决。打破行政区划上的条条框框,减少地方保护主义,使旅游业的集聚能够在合理的经济区域内自然延伸、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业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

(六)增强旅游企业的创新能力

企业间的互相依赖在早期阶段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增长的力量源头。但同类企业集聚产生的竞争也是残酷的,由于模仿和标准化的相似性,将会导致旅游产品退化,吸引力减弱。只有差异化才能避免这一不利的因素并产生互补性、合作与竞争的益处。而旅游企业的差异化经营形成的关键是企业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只有集群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它才会形成新的集群竞争优势。因此,创新是集群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高低是衡量旅游产业集群是否具有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47-148.

[2]李经龙,郑淑婧,中国品牌旅游资源空间布局研究[J]. 资源科学 , 2006,(01) .

[3]Donald F·Hawkins·AProtected Areas Ecotourism Com-petitive Cluster Approachto Catalys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Bulgaria[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4,12,(3):219-244·

[4]黄羊山,王建萍,旅游规划[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董红霞,泰山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系,教师。

猜你喜欢

旅游品牌产业集聚旅游业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宿迁模式”探析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山东旅游品牌个性差异化研究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的旅游品牌设计研究
FDI与长三角制造业集聚的发展
FDI、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方式
旅游品牌对旅游经济的推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