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天鹏:民主从学习开会起步
2007-05-30陈统奎
陈统奎
袁天鹏这个名字,因为翻译一本最新版的教人们如何开会议事的书《罗伯特议事规则》,以及推广罗伯特议事规则有了一个新的社会意义,而不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海归”。从2006年春到今年夏天,《罗伯特议事规则》的翻译整整占去袁天鹏一年半的时间。北京大学法学院贺卫方教授评价说:“议事规则的建立和遵循,是一国民主制度得以健康运行的基本要件之一。”
袁天鹏1999年赴美留学阿拉斯加大学。在校期间参加“学生议会”的经历使其领略到罗伯特议事规则的独特魅力,“主席主持会议干脆利索,除了分配发言权,主席也不说别的,议员表决后主席也只报告投票结果,从没有拍板定夺一说。”会议中,任何一个议员只要有一个提议,如果再有一个人附议,一个会议议题设置就启动了主席无权搁置,必须进入辩论階段并进行表决,从而得出赞成或否决的结果。
袁天鹏发现,在这种会议程序中,主席只干一件事——维护程序,而议事者可以提议、附议、辩论和表决,每一个会议程序的进行离不开主席的主持,却不受主席左右,每一个议事者的权利都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这是程序民主最根本、最务实的细节建设。”
在美国,90%以上的组织都采用诞生于1874年的罗伯特议事规则,它被广泛应用于政府、企业、NGO等各种各样的组织,小如小学班会,大到国民大会,都因它而富有成效。“它的核心原则,就是要谨慎仔细地平衡组织和会议当中人或者人群的权利。”袁天鹏说。
“要让强势—方懂得,他们应该让弱势一方有机会自由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让弱势一方明白既然他们的意见不占多数,就应该体面地让步,同时,他们仍有权利通过规则来改变局势。”袁天鹏向记者介绍说,“一个制衡的议事规则可以在会议上划定发言的边界和决策的边界,决策便能确保每一个人逐利不逾界,从而保护每个人的利益。”
2007年4月,袁天鹏选了一所律师事务所作为第一个培训对象,在合伙人会和团队会上同时培训。
实践中,袁天鹏遇到最大的麻烦是:“中国人开会只会发牢骚而不会提议。”在团队会培训时,他常常碰到这种情况,一个人站起来滔滔不绝地“摆事实讲道理”,但问及如何改变如何行动,他却答“不知道”或“我考虑不成熟”。“提议是一项能力,更是一种面向行动的意识,要花很长时间去建设。”在这家律所培训半年多后,袁天鹏感觉一切不过才刚刚开始。
今年,他还到业主委员会尝试推广罗伯特议事规则,但面对乱哄哄的会场和各执一词的利益相关人,袁天鹏发现,“还需要有更多的办法和技巧,要把议事规则变成直白易懂的东西,还要研究中国人接受它的心理过程。”此外,他自己的培训能力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
除此之外,袁天鹏还接触了很多非盈利组织,例如香港乐施会北京办公室、自然之友、绿网、NPP(公益伙伴),接触了很多律师以及大学和学者,“都取得了积极的反应”。
会议,是整个社会公共治理的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缩影。孙中山先生在1917年就提出:中国人民不会开会——一盘散沙、会议争斗、没有规矩、没有礼貌等严重地制约着社会的进步。
毫无疑问,袁天鹏引入并推广“罗伯特议事规则”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公益事业。他说,罗氏规则第一次让每一个普通人看到,公平、效率、权利保护、权力制衡、程序正义、法治与民主等等“口号”,是如何明确而精密地实现的,掌握了这些,“中国人就可以在全社会去‘操作民主了,而不光是谈论和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