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爱无法泯灭
2007-04-24于永正
【按】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有一种让人想亲近的感觉,对学生的引导与对话无处不体现出长者的智慧,教学中他的言传身教则更多采用暗示和隐喻的形式,那是浓缩的艺术,仔细聆听一定收获颇丰。
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课堂始终让学生有所得,也因此让人的灵魂安宁、踏实。相信许多亲历于老师课堂的人一定会和我们一样有这些兴奋的念头。
让学生有所得的课堂是有效益的课堂,可能方法简单却扎实可行。而时下许多课,一节课上完了,手段“先进”,形式花哨,学生的头脑还是空空如也,这是无所得的教学。
有人说于老师的教学能够让学生“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是的,一节课的艺术就是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伴随着知识难点的克服和文本对话的深入始终有所收获。身处这样的课堂,学生大概是没有理由走开的。
而至于如何才能让学生有所得,那是每个教师的教学观问题,比如说于老师主张“意文”兼得,看重通过运用汉语本身的特点,通过朗读来完成语文的学习,而同时也有很多老师会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应该采取更加丰富的形式和探索来达成。
不管您是什么观点,我们的教学最后指向的还是学生的发展,是让他们在课堂中获知越来越多,越来越聪明。
亲爱的读者,您认为呢?
第一课时
一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第一次抱母亲》。伸出右手跟老师写课题。(师半蹲着、倾斜着身子,边写边述)这个“抱”要注意右边的写法,横折钩要小,因为下面还有竖弯钩,可为它留出位置。“母”字要注意笔顺,点、横、点。“亲”字第二横要长,下面横要短。
师:喜欢于老师写的字吗?
生:喜欢。
师:很认真是吗?写给人家看的字,我是一点也不敢马虎。
师:预习了吗?
生:预习了。
师:任何学科都要预习。通过预习,你有哪些收获?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生:我知道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
师:通过事表现了什么,想一想。
生:通过一件事表现了母爱,也说明儿子很孝顺。
生:我知道母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
师:这样说就比较具体了。
生:我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我知道每个父母在子女面前都不愿露出自己的短处,所以我们要学会体谅自己的父母。
师:会读书!想想,是短处吗?(师等待)。
生(若有所悟):没有一个父母愿意让子女看出自己的困难,发现自己的难处。
师:用词准确,体会很深刻。
生:每个母亲都不愿自己的子女受苦,情愿把苦自己来受,这就是母爱。
生:有一种爱是不可泯灭的,那就是母爱。
师:这是诗一般的语言。
生:这篇课文通过抱母亲这件事写出了生活中最真实的母爱。
生:母爱是一本伟大的书,是永远读不完的书,我们要一直读下去。
师(肯定地):要读一辈子!你们预习收获很大、很多。不过刚才同学们说得都比较大,比较远,现在谁来说具体一点?
生:作者认为他母亲有一百多斤,但实际上他母亲只有八十多斤,所以说他对母亲了解得太少了。
师:好,这叫具体。通过读课文,你知道母亲最重的时候有多少斤?
生:只有八十九斤。
師:嗯,没有一百多斤,是八十九斤。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数字,但你通过读课文已经记住了,并且说得那么清楚(师板书:89斤),很好。她通过读书知道了母亲最重的时候只有八十九斤,你们又知道了什么呢?
生:我知道母亲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受一点委屈,就连他长大了挑一点柴火都不让。
生: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流泪了。
师:是啊。同学们说得越来越具体了。
二
师:通过预习,字都认识了吗?
生(齐说):认识了。
师:好,我来检查检查,先写一个好认的字。
(师板书:越)读。
生(齐读):越。
师:“越”在课文中和哪些字组成一个什么词?
生:翻山越岭。
师:抬起手来,一起写“岭”字(师板书:岭),下面写“翻”,认识吗?
生:认识。
师:谁能说说“越”字的意思。
生:“越”是“超过、翻越”的意思。
师:还有谁猜猜?
生:越就是跨。
师:你查过字典吗?
生:没有。
师:怎么那么准确啊?“越”在字典中有七个意思,在这儿当“跨”讲。翻过一道道山,跨过一道道岭,就是这个词的意思。再写一个字,这个字很难,如果这个字读准了,其他的就不在话下了。
(师板书:疚)
生(读):疚。
师:再读。
生(读):疚。
师:它和课文里哪个字组成了什么词?
生:愧疚。
师:现在写“愧”,注意竖心旁,先两边后中间,再读。
生:愧疚。
师:再读。
生:愧疚。
师:谁知道愧疚的意思?
生:内疚。
师:那“疚”呢?
生(想了想):不好意思。
生:我觉得是后悔的意思。
师:不做后悔讲。
生:心里有些难过。
师:有难过但不全面,再好好想一想。
生:我觉得应该是自卑。
师:没有自卑的意思。
生:就是过意不去。
师(耐心地等待着):也不准确。
生:我觉得应该是内心里难过、伤心。
生:我刚才查了字典,是指做错了事,内心很难过,很惭愧。
师:好吧,我告诉大家,单讲,“疚”就是不安,心里不安。也有难过的意思。愧疚是惭愧不安,懂了吗?
生:懂了。
师(指“愧疚”):读。
生:愧疚。
三
师:通过预习,课文读得怎么样?能读得正确流利吗?
生:能。
师:通过预习,谁能有把握读得正确流利,来读一遍。
(大部分学生高举起手。)
师:这样好不好,前面的同学用话筒方便一点,请他们读。你来读第一段。
生(读):母亲病了,住在医院里……
师:停下来,读课题。
(生再读。句与句之间没有停顿。)
师:读课文要注意停顿,没有停顿就没有思考,读书一定要思考。(板书:思考)还要想象(板书:想象)。看书,听于老师读一、二、三句。(师范读第一段)
师:一句话读完了要停,停顿的时间就给自己留下了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同样,一个自然段读完了停顿的时间要更长一些,像说话一样自然。好,先自己把第一段轻轻地读一遍,轻轻地念,边读边思考、想象。
(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第一段。)
师:现在我再请刚才那个同学来读,看他有没有进步。
(刚才的那位学生站起来读第一段,注意停顿,语速较慢。众生鼓掌。)
师:应该鼓掌,为他的进步鼓掌。他很聪明,非常聪明。(走到某生面前)现在你来读第二自然段。
(生较有感情地读第二段。)
师:越读越好。这一段里有句话难读,一是“担子”的“担”读第四声,还有“背(bèi)上背(bēi)着妹妹”。跟我读。
师(领读课文):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一百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
(生齐跟读。)
师:非常好,谁再来读第三段。(某生读第三段,全班鼓掌。)
师:护士的一个看起来非常不起眼的动作,“把边边角角抹平”;听起来非常平常的一句话,“把大妈放上去吧,轻一点”,多细心的护士,多好的人哪。咱们把这句话再读一遍,“护士把旧床单拿走”,读。
(生齐读这句话。)
师:记住,看起来平凡却很精彩的这两句话。请你来读第四段。
(生读第四段。)
师:最后一段最难读的,你来。(又指一生。)
(生读第五自然段,读得很好,众生齐鼓掌。)
师:通过预习,字都认识了,课文读得那么好,还明白了那么多东西,我们班学生很会学习。现在听于老师是怎么读的,注意老师是怎么停顿的。
(于老师深情地范读课文,读完后,台上台下报以热烈的掌声。)
四
师:有人把读书叫做煮书。(板书:煮书)。饭可以煮,肉可以煮,书怎么可以煮呢?“煮”就是告诉我们要把书读熟,读的遍数越多,书就“煮”得越熟,它的味道,它的意思才能被体会出来。这篇课文如果反复地品读,对母亲,我们就会了解得更多。所以同学们读书时要静下心来,潜心读,静静地读,用心去读。请大家翻开书,让我们用心去读。
(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师(5~6分鐘后):是不是越读越有味道?只要你用心去读,就能读出味道,谁再把第一段读给大家听?这位同学,请你站起来,看这次与上次有什么不一样。
(生读第一段。师点头并板书:赶紧责怪。读完后生齐鼓掌。)
师:读得太好了,有两个词读得特别好,第一是“赶紧”,第二是“责怪”。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这种情况下,作者,就是儿子,“赶紧”说,请把这句话再读一遍,我赶紧说……
(生读:我赶紧说……)
师:“赶紧”,不仅速度要快,更表达了一种心情,儿子对母亲的焦急、关爱的心情,赶紧说,说慢了不行,慢了母亲要动的,再读: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生读)
师:再来看这个词———责怪。先看责,它可以和哪个字组成其他什么词?
生:责备。
师:是的,责备。在这里做责备讲。“怪”是埋怨的意思。为什么这里护士不是用责备的语气对作者说话,而是用责怪?如果护士责备作者,那就不符合她的身份,因为毕竟他们素不相识,她不能责备人家。但是如果仅仅埋怨他,又不足以表达护士对母亲那种关心和关爱,所以这里用了“责怪”,在埋怨中带有一点批评的意思。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祖国的语言,这就是我们的汉语言,说话、写文章要推敲的,用词要准确。来,你再来把这句话读一读。(面对同学们)看她是怎么把责怪的意思读出来的。
(生读护士的两句话。)
师:这就是责怪。“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读。(生齐读。)
师:谁来读第二段?后面的女同学。
(生读第二段,师板书:重担)
师:多好!一个比一个棒!请坐下。同学们,歌德说,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着书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也就是说,要读懂文字所包含的意思。当我们用两只眼睛去读“重担”这个词的时候,它仅仅指那一百多斤重的担子吗?母亲肩上挑的到底是什么?请你们静下心来,默读,一边读一边思考,要和生活联系起来,理解得更加透彻。
生:是为了养活一家。
师:是的,她挑起了一个家庭。
生:挑的是母爱。
师:是的,她用自己所有的爱把一个家庭承担下来,还有吗?
生:所有的负担,要照顾孩子,还要关心老人,要劳动,还要去挣钱。
生:责任,是必须承担的责任。
师:必须承担的责任,是的,这就叫用两只眼睛看。同学们坐好,听我说:“哺乳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抚育子女的艰辛;“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孩子生病时母亲的焦虑和照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母亲为教育子女的巨大付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的是儿女即将远行的时候,母亲的牵挂。同学们,这就是母亲肩上担子中的东西,她挑的担子是子女、家庭和社会的一部分。这就是她挑的责任,重大的责任,她挑的是大半边天啊。母亲是用八十多斤的身体承受着这么重的担子啊!(讲到这里,师把“重担”和“89斤”这两个词用线连在一起。)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我们的母亲。当我们这样理解了“重担”之后,再来看“翻山越岭”,还仅仅是“翻过一道道山,跨过一座座岭”吗?请你静静地默读,想好再发言。
生:很艰辛地翻山越岭。
师:这个“翻山越岭”指的什么?
生:越过一道道难关。
师:是。还有吗?
生:人生的坎坷。
师:是啊,坎坷的人生,不易啊。
生:克服一个个磨难。
生:走出一个个黑暗。
师:人生中有无数黑暗,无数的曲折。
生:走出了生活中的大山。
师:这是詩。走出生活中的大山。好,当我们这样理解“重担”的时候,对“翻山越岭”的理解也和刚才大不一样了。这是母亲带着全家走过了艰辛的曲折的道路,是生活中的大山。同学们,这样读书,就是“煮书”,就是真正用心去读,就是用两只眼睛读。
第二课时
一
师:好书不厌百回读,这节课我们继续读书,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我们还读第二段,现在谁能把对“重担”和“翻山越岭”的理解通过朗读读出来?找个男同学来读吧。
(生读第二段。)
(师生热烈鼓掌。)
师:什么都不用说,你听他读,他把“重担”、“翻山越岭”的意思全读出来了,现在谁来读第三段?
(生读第三段,师随机板书:笑)
师:读得多好。再看这段,当护士夸奖母亲的时候,母亲笑了笑,说了两句话。一句是“提那些事做什么?”另一句是“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同学们,思考:通过母亲的话,母亲的表情,你看出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好好体会,用心去想,想好了再说。
生:我看出了母亲对这些事看得那么轻,认为是她应该做的。
师:是啊,那你再想,为什么母亲看得那么轻?
生:母亲特谦虚,认为这些事不值一提。
生:母亲认为她对于孩子的爱根本是微不足道的。
师:微不足道,不值一提。对的,但浅了。
生:这位母亲是一位乐观的人。不管承受多大的痛苦和多重的担子,她都不在乎。这么好的母亲到哪里去找啊。
师(笑):所有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到处都可以找得到,同意我的看法吗?
生(齐):同意。
师:从母亲的最后一句话中你还可以看出什么?
生:她最后一句话也就是在说,我不过是滥竽充数罢了。
师:这个词要改一改。
生:我说的是它的反义。我们老师说成语可以表达很多种意思的。
师:这么说要加引号,但是容易让人家误会,尽量不要用。
生:就是说,为了孩子做什么都值得,她是母亲中的一员。
生:从母亲的表情来看,我觉得母亲仍然在隐藏自己的心。
师:隐藏自己的心。怕儿女担心受怕。理解得不错,同学们,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我们的母亲,“谦虚”这个词用在母亲身上都太浅了,最能表达母亲胸怀的这个词应该是“虚怀若谷”,听过这个词吗?
生:听过。
(师板书:虚怀若谷,生齐读。)
师:最能准确表达母亲胸怀的应该是这个词———虚怀若谷,母亲的胸怀像小山谷一样宽广。但是我又觉得这个词还不足以表达母亲。雨果说,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人的胸怀。确切地说,比天空还大的是母亲的胸怀!同意吗?
生(齐点头说):同意。
师:是的,这就是母亲。“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是母亲的无比宽广的胸怀,母爱的无私。我想,每个同学读到这句话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的妈妈,因为每个母亲都是这样的。请你带着对母亲的理解,对自己母亲的理解来读一读这段话。自由读。
(生自由读第三段。)
师:谁来读?带着你的理解,后面的女同学。
(一生读第三段。)
师:正在这时候,作者突发奇想,想抱母亲入睡,开始母亲不同意,经过护士劝说,母亲终于答应了。谁来读最难读的第五段?
(一生读,生齐鼓掌。)
师:我们班学生都是好样的。同学们,记住这个词,跟我写。
(师板书:泪水。生齐读两遍。)
师:作者抱着母亲,以为母亲睡着了,但母亲眼角流下了泪水。思考这泪水是什么样的泪水?
生:我觉得这是感动的泪水。
生:感激的泪水。
生:我认为是高兴的泪水。
师:还有吗?
生:我认为是喜悦的泪水,看到子女这么有孝心,她为自己的付出而感到喜悦。
生:我以为是自豪的泪水。
师:自豪。为有这样的儿子感到自豪。
生:我以为是甜蜜的泪水,那泪水是甜的。
生:母亲的奶水是甜的,母亲的眼泪是苦的。
师:作者仅仅抱了母亲一次。(指题目“第一次”),仅仅抱了一次,母亲就如此感动,如此欣慰,而我们小时候,母亲抱过我们无数次!记住这个词:无数次(板书:无数次,并将“无数次”与课题中“第一次”连起来),当我们把“第一次”与“无数次”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时,你最想对母亲说什么?你最想对自己说什么?想好再说。
生:我们欠您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生:我们为您做得太少了,母爱真是无以回报啊!
师:报答不了。
生:母亲,美丽的母亲;母亲,生病后的母亲;母亲,伟大的母亲。
师:她在写诗。
生:是啊,母爱就是那么伟大。
师:此时此刻,还有比这更好的语言吗?
生:母亲比上帝还伟大!
师:上帝是虚无缥缈的,而母亲是实实在在的。
生:我爱您母亲,从心灵深处。
师:读了这篇课文,如果有这样深的感受,于老师就非常非常放心了,非常非常满意了。
二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自己说什么?发自内心的,发自肺腑的。
生:好好爱母亲吧,好好珍惜母爱吧,不要再让母亲生气了。
师:今天你妈妈来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让妈妈来听课。
生(情不自禁地哭了出来):因为我妈妈没有空……
(于老師摸着学生的头,轻轻地说:“妈妈忙啊,担子重啊!”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此时此刻,我最想说的,是什么呢?是你们刚才背的《游子吟》中的两句诗,你们猜是哪两句?
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说得好,现在一齐把这句诗写在课文上。(板书: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生齐读。)
师:本来后面是个问号,于老师把它改成了叹号,不要问,报答不了,我们做儿女的对父母再好,也难以报答母亲的恩泽于万一!同学们,我们不光要把这句诗写在书上,更要写在心上。来,读———
生(齐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此时此刻于老师想说的第二句话是什么呢?
(生摇头。)
师:我读了这篇课文,最想说的第二句话就是,《第一次抱母亲》深深地感动了我,我想能不能感动别人呢?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父母虽然去世了,但我周围还有别人的父母健在,我要像关爱我的父母一样关心周围的老人,我要像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我的每一位学生。(长时间的掌声。)
师:同学们,当我们把课文读完了,对课文又有了一些理解,回来看这个词,“愧疚”,作者没想到母亲竟然那么轻,心里感到非常非常的难过、愧疚,现在你对“愧疚”怎么理解?他究竟“愧疚”在哪儿?原因到底是什么?
生:他跟母亲生活了那么多年,却不知道母亲究竟有多重,究竟能不能承受那么重的重担。
师:嗯。对母亲这么不了解,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
生:母亲不愿表现自己。
师:所以儿子不了解母亲。
生:母亲给了我们多少爱,而我们又给了母亲多少爱呢?
师:他说的意思就是这句话。(指黑板)来,读。
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现在让我们带着对这句诗的理解来读读最后一段。
生(读后激动地):我想说,母爱伟大,能读懂母爱的人更伟大!(掌声)
师:掌声应该献给进步者、成功者,献给自己,因为我们都在进步。
三
师:最后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写字,看看课文最后的几个字。
(幻灯出示:翻、越、疚、吩咐,重点指导“越”和“疚”两个字。指导过程略。)
师:这里面最难写的最不容易写规范的就是“越”、“疚”,拿出笔来,做好准备,写好字的第一步是读帖,通过读帖来了解每个字的结构,每一笔在哪儿起笔,在哪儿收笔,这是最重要的。先看,一边看一边书写。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第二步叫描红,用钢笔在字上描,这一步非常重要,你描多了,这个字就属于你了。
(学生描红。)
师:足正、身直,两只脚要放平,背要挺直,描一遍。
描完了在自己的作业本上写一遍,要照着字帖写,这一步叫临帖。“越”和“疚”要写两遍。(学生临写。)
师:谁是小书法家,到黑板上来写一写?
(两个学生到黑板上分别写下“疚”和“越”字。)
师:跟于老师写一遍,(范写“越”),这个“捺”要写出变化,一波三折。右边的第一笔“横”起笔要注意不要高,“疚”字(范写“疚”),撇要长一点,有力度,捺要有脚。好,照着这两个字,再写一遍。(生写这两个字。)
师:满意了吗?不满意再写一个。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字是人的第二张脸,愿你们都拥有第二张漂亮的脸庞!好,下课!
(本课例由安徽省砀山教育局教研室于忠良老师整理与提供,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