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见习带来“两相欢”
2007-04-02朱亚勤
朱亚勤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作为一种新的拓展毕业生就业的有效手段,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种全新的形式,给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带来了更多的惊喜和兴奋。
尚未落实工作的陈莉目前在北京华联青海华联店公司见习。面对新的一年,这位青海大学2006届的毕业生显得颇有信心:“就业见习让我找到了新的就业途径,如果表现好,我很可能被留下来,即使留不下来,我也有了找工作的经验和能力了。”
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全面启动一年之际,记者通过在厦门、江苏、贵州、西宁等地的调查发现,这一举措带来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两相欢”;见习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明显提高,用人单位则发现了一个寻找合适人才的有效平台。但也有业内人士建议,就业见习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亟待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方可有效推动毕业生就业。
见习使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413万人,比2005年净增80万人,2007年则达到495万。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2005年6月,中办、国办发布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
为了落实中央有关精神,切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2006年2月人事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发文,决定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在我国全面推行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以帮助回到原籍、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促进供需见面,尽快实现就业。
家在厦门的专科毕业生林少芳较早成为就业见习的一员。去年7月,她来到厦门市第一人民医院人事部门见习,当地政府和医院每月发给900元左右的补助,并为她办理了意外伤害保险。“待遇还是比较不错的,也确实能学到东西。”林少芳满意地说。
林少芳告诉记者,在她周围还有一些未落实工作的同学参加了就业见习,他们中有的直接被见习单位录用,也有的在见习结束后找到了比较满意的工作。这也让林少芳看到了希望:“现在用人单位招聘不是都要求工作经验吗?我想先积累一些工作经验,以后找工作肯定要好找一些。”
厦门市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先行者。据统计,从2004年开始至2006年10月,厦门市共有175家用人单位提供2000余岗位,并吸引了602名毕业生上岗见习,其中,187名见习毕业生被见习单位录用,75人被其他单位录用。
对此,厦门市副市长裴金佳表示,由于见习不同于实习,它有着明确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所以,毕业生通过见习,对所从事的工作认识更加全面,工作技能、工作适应能力明显提高,就业竞争力自然也就增强了。
见习制度为企业搭建发现人才的平台
就业见习制度的推行,惠及的并不仅仅是高校毕业生,它也给用人单位带来了机会。
根据有关规定,毕业生见习期限一般为6个月,最长可延至一年。“这给我们找到合适的人才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北京华联青海华联店公司人事经理顾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就业见习制度让我们有比较长一段时间了解和发现人才——因为零售业自身的特点,我们需要那些学习比较快、有悟性、认同我们企业文化的人。”
作为西宁市5家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之一,青海华联店去年下半年开始吸纳见习毕业生,到目前为止,该公司招聘了3批80多名见习毕业生,对这些毕业生的表现,顾洁表示比较满意:“公司是从储备干部的角度做这个工作的,我们希望他们留下来。”
为了激发用人单位的积极性,构建长期、可靠、有效的毕业生就业见习平台,地方财政部门批准,可根据实际情况与见习单位一起对见习高校毕业生提供基本生活补助。此举也使各地不少用人单位在提供见习岗位时表现踊跃。
据江苏省人才服务中心主任朱从明介绍,2006年江苏省提出了“百家见习基地建设计划”,报名的企业达到了160家左右,“而且质量都很高”。经过精心筛选,该省确立了110家作为省级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企业欢迎,一方面是政府买单,为企业用人提供一定程度的补贴,同时他们也认识到,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他们物色到合适的人才。”朱从明说。
就业见习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
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收集和发布见习信息,在政府网站开辟就业见习信息和就业见习专栏,利用报纸等多种媒体进行宣传,开设免费的毕业生就业见习专场交流会……在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过程中,各级人事部门力求发挥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公共服务功能,把服务做到细致入微。人事部于2006年10月开始实施“千家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计划”,也是力图通过发挥“示范基地”的示范作用,推动这项工作更全面、更扎实地开展起来。
然而,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作为一个新生制度,就业见习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各地的经济状况、就业形势等实际情况不同,就业见习制度目前在全国发展并不平衡,尤其是中西部一些欠发达地区普遍感觉“比较吃力”,亟待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贵州省人事厅副巡视员、人才规划开发处处长杨昌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工作难度比较大。”目前该省财政厅对见习毕业生每月补助100元,并由用人单位每月补贴300元。对此,毕业生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部分用人单位对拿出这笔经费也不太乐意。西宁市人才交流中心综合部部长韩斌也有点无奈:“我们能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确实比较单薄。想做得更完善,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用人单位占据“买方市场”的就业形势下,如何有效提高用人单位尤其是广大企业的积极性,目前已成为见习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的一份调研报告就此提出,“切实落实就业见习单位的表彰制度,由政府有关部门定期或者不定期在当地主流媒体上公布优秀见习单位,提高知名度,一次激发用人单位的积极性”。报告还呼吁,加强对就业见习基地的监督管理,排除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见习单位,坚决避免出现企业以吸纳就业见习为幌子来使用廉价劳动力等情况的发生。
做了两三年的毕业就业见习工作,厦门市人事局人才开发处蒋娇容处长感触颇多。他告诉记者,为了加强资源共享,给毕业生更广的机会,厦门、长春、青岛等全国12个副省级市目前已经签署了“共建协议”,开展城市之间毕业生就业见习合作,这意味着,在这12个副省级市,见习岗位不再仅仅面对当地生源,外地生源的毕业生也可参加见习并享受补助。“下一步,我们还要加强和教育部门的协作,让高校动起来,这对促进高校毕业生见习乃至就业,肯定会大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