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服务意识 实现可持读发展
2006-12-27魏圣昭
魏圣昭
面对农村的完中,正视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困难,强化对学生的服务意识,同时不断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有奉献精神和服务型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农村完中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也是一位农村完中校长必须深刻领会的。
一、以人文的关怀感化心灵,形成人人讲服务,人人敬服务的氛围
以往教学过程中。我们过于注重强调教育者的权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过程中,教育者一味传输知识,却常忘了受教育者是否能接受,使学习成了一种负担。而现在提倡教育服务就不同了。中学作为中等教育服务的供给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满足求学者的求学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学生作为中等教育服务的需求主体,应具有足够的求学自主权。但目前教育服务市场上的供求双方因思想观念转变不到位或缺乏自由与理性而导致了市场失衡即教育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浪费。中等学校应当在强化自身的教育服务意识和学生的求学自主意识这一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为此普通中学必须具备教育服务意识。
所谓的教育服务是指学校备部门及办学各环节所具备的以满足求学者求学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思想观念。在这里教育者接受-了他人的委托,必须完成这个职责。家长送孩子到学校来,教育者必须树立育人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为学生服务,给他们以知识和技能。给他们以关心和帮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使其成为具有现代文明素养的人当作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我们得完成家长们交给的任务。有了服务意识。教师就会关注和适应社会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教育需求,并做出相应的改革和创新;有了服务意识,才会更加关注和深入地研究服务对象——学生,探索他们发展成长的规律,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这样学生也就“乐”学了。当然做为管理者,不能高高在上,而要身先士卒。这样,校长得为行政后勤人员排忧解难。行政后勤,要为专任教师的学与教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服务,让专任教师能带着微笑走上讲台为渴求知识的莘莘学子服务。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酱遍转变了教育思想观念,树立和强化教育服务意识,以学生为主体,以服务质量为教育质量观,去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服务质量。为此在这几年尽管遇到困难。但仍有许多外地学生,甚至是上了重点中学分数线的学生,就冲着我校优质的服务、融洽的氛围,放弃到重点中学学习的机会。到我校求学。我校生源质量也随之水涨船高,中考也取得了农村中学中的好成绩,高考更是连年不断突破历史纪录。
二、强化教师的学习、培训和教研,促使教师队伍整体转型
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程。其前提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从学校发展的战略眼光来看,教师是学校的最重要的资源,人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在学校发展、教育发展中处于最核心地位。
在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为了促使教师主动适应新的教育要求。学校要着眼于提高教师群体的专业化水平,增强因应变革、反思探究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全面加强教师的学习、培训和健全学校的教研制度。我校的做法是:在通过宣传、动员和组织安排等途径营造一种“继续学习与终身学习”氛围的基础上。加强“培训和教研”的力度——让教师意识到,学生成才、学校发展与教师个人的成功是统一的。在一定的组织和机制保证下,通过团队和个人的自觉学习、培训和教研活动。去推动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
在需要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今日。在学习化社会的今天,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才能用全新的眼光观察和指导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有不断求知才能始终保持学问的前瞻性用最新的理念教育学生。为此学校应强调要求,各部门、教研组、年级和教师个人,都要将学习引入工作,学习与工作结合。要通过团队或个人不懈地学习追求,接受先进理念的引领,改善心智模式,提高专业技能,进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实现自我超越。要求教研组、年段组充分发挥其在教育教学方面组织集体学习、研究的重要作用,改变已往开展学习与研究不力的状况,切实加强专业学习和对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研究,并使学习与研究常规化、制度化。教研组、年级组成为教师共同学习、互相切磋、合作分享的学习团队,同时也是学校开展教师培训的主要基础。
近几年来,在重视发挥团队作用的同时,我校抓住素质教育的契机,对教师个体鼓励他们“成为研究者”,支持他们进行“校本研究”和“行动研究”,引导教师亦教亦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实施中。我校把教师参加培训当作对教师的最好鼓励,只要是教师的培训学习,学校都克服了经费与教学安排的困难,热忱地送教师踏上培训的征程——为了教师的成长。也为了我们心中的办学理念。近几年来,我校通过“先培训,后上岗”,“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抓好校内培训的同时,每年派出相应的人员参加省、市级新课程培训。经常带领高中部教师走出校门到结对子学校——福清二中,学习取经,并邀请他们到我校传经送宝。初高中教师到宁德一中、福安一中、宁德七中、宁德二中等兄弟校听课或邀请他们来讲课更是家常便饭。同时还积极开展校内“传、帮、带”活动,使互相学习逐渐深入人心。
学校倡导的这种结合工作的学习、培训、考察和教学研究过程。是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懈探索、创新的过程。是逐步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过程。是努力培养教师研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促使教师队伍整体转型的过程,为服务学生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三、把青年教师培养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
青年教师的培养既关系着当前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又关系着一个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没有一支强有力的青年教师队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将大打折扣,学校的发展就没有后劲。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我们做了不少的努力。
我校对青年教师培养进行系统化研究和决策。将2001年在福建省校长培训管理中心学习期间的《建立引导青年教师成长新体系》的研究课题作为校本重点科研课题,成立课题组,以教学常务副校长和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人为课题组成员,并经多方调研与查询,设立课题方案,在总课题下分出师德引导、教学引导、学生管理引导和评价与激励机制四个子课题,对此进行研究探索。三年来,边研究边实践,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
具体工作中我们的思路是:为青年教师成长搭建三个方面的平台:学习的平台、训练的平台和展示的平台。
1、学习的平台
那些刚从学校出来的教师。一般都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有很高的工作热情和献身中学教育的精神,也很喜欢在我校这块热土上挥洒汗水,培桃育李。但他们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尽管他们在学习时也接触到一些中学教学的实际,但一旦真正地面对学生,切实地担负起做班主任工作,做教学工作的重任,他们一时还感到力不从心。同时,我校的现实情况又不能允许他们“悠着点,慢慢来”。为了帮助他们尽快完成从
一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到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的转变过程,学校进行了长时间的专题研究,通过反复讨论、修改,制定了《周宁二中新教师培养方案》。这些青年教师从踏入校门的一天开始。就纳入了我校的再学习轨道。我们专门为新教师进行了十天的培训——再实习。跟班学习。我们认为需要一种有效的新教师入职教育。有组织有计划地为新教师提供至少为期一年的、系统而持续的、专业上和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降低其挫折感,改善其教学表现,为其持续的专业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以老带新,建立师徒关系是青年教师学习的一种基本方式。学校和教研组为此做了细致的安排,为每一位新教师配了一位指导教师。对指导教师和新教师均提出了要求。指导教师在教学工作、学生的思想工作、班集体建设工作等方面给新教师以热心的帮助。新老师勤学好问,积极实践,不怕困难。同时。学校在财政困难重重的情况下,精打细算,想方设法开源节流,建立起电子备课室,把各组教师集中在一起。每天抽出一个小时时间集中集体备课。这样不仅充分发挥了集体的聪明才智,增进了教师队伍团结,而且给新教师的学习搭建了最直接最广泛的平台。
学校经常编印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资料。由教研组安排专门时间学习。近两年还大力进行新课程专题学习。让教师树立新课程理念,尝试反思性教学。还请校内外名师、专家开讲座及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等等。在青年教师中倡导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理念,使我校一大批青年教师有着追求自身学识提高的强烈愿望。
2、训练的平台
青年教师在各教研组每学期都要开公开课,由备课组、教研组加以指导:青年教师还必须担任班主任工作。由此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师生关系的认识水平。
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可分为适应、探索、建立、成熟、平和五个阶段。从研究各阶段的发展变化人手。确定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上教师的主要需求和问题。探讨相适应的训练设计,从而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学校要求青年教师第一年过教学常规关。第二年要介入研究性学习课程和过学生管理关,第三年参与学科竞赛辅导、科研课题等工作,拓展训练,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3、展示的平台
通过学习和培训后,学校创造了让他们在校内展示的平台。每年都举行“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尤其近年。这一活动已基本成为年轻教师教学理论学习成果和教学经验总结的展示台;每年我们都组织了所有35岁以下的教师,进行优质课的评比;组织全校青年教师“说课”比赛。让青年教师在校内展示的基础上,学校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各级和各地上展示,促使他们不断成长。
四、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培养一批名师和学科带头人
一流的学校需要一流的教师,名校需要名师支撑,再整齐的教师群体也必须有自己的带头人、没有带头人的群体必然产生“群体隋性”,使整个队伍走向平庸(基础教育教师平庸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名师在一个教研组、一个学校具有领衔和示范作用,他们的教学水平往往代表一个学校或一个学科的教学水平。他们的成长也大大地促进了学校的进步和提高了学校的声望。
课程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必然要和旧有一切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发生激烈的碰撞和摩擦。
在面临如此课改又面对低教龄教师居多的实际。我校依据年轻教师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理念,能为课改的推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通过学习、探索、实践,要求他们:(1)、从教学的实践者向实践者与研究者并重转变。在经验的总结中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在实践层面上向研究层面提升,在研究的状态下教学,并引领其他教师朝这个方向努力。(2)、从课程的实施者向实施者和开发者并重的转变。同时成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带头人。(3)、从传道授业的“师者”向“亦师亦友”转变。为树立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进行探索,倡导师生平等,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的新风尚。从而促进他们的成长,并激活了他们的自我发展意识,激活了他们的进取信念,使他们成为学科带头人和名师。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思路和做法在给学生服务的同时。确实给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带来了勃勃生机,也最终造就了一支适合当前教育发展需要的服务型教师队伍。实现了农村完中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谢世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