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
2006-12-27黄汀平
黄汀平
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前实行课程教育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立足中学物理教学实际,作为教师应当把传授基础知识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那么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如何开展?实施创新教育的切入点又在哪里呢?
问题解决作为一个心理学的术语,它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面临新情景、新课题,发现它与主客观需要的矛盾而自己却没有现成对策时,所引起的寻求处理问题办法的一种心理活动。虽然中学物理中研究的问题。都是在一定的科学背景下已经解决的问题。从科学探索的意义上,它们已不成其为间胚。但是由于学校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的特殊性,对于学生而言。这些仍作为—个个未知的问题提出。物理教学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这一个个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的物理教学中,问题是教师与学生传递思想、情感的纽带,是沟通师生认知活动的桥梁。问题能将教师的意图传达给学生。又能及时地将学生的情况反馈给教师。学生能否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主动参与,能否成为交互的、和谐的、高效的、完整的学习过程,而“问题意识”是人们出于好奇心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做出发现问题时提出的一连串反映:“提问能力”是人们在给定的困境中,提出值得探讨的具体问题,描述有关问题的诸多要素的能力,并且能够陈述问题之后的“潜在的”、“真正的”问题,并扩展或重新定义问题,识别若干可能存在的子问题能力。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特别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现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创新,有时甚至比解决问题本身更为重要。那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呢?
一、挖掘教材设计问题激发思维突出主体
学生在物理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然而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若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些问题处理不当,也可能成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障碍,最终导致厌学。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电路的基础知识后,就会对电流在导体中通过时产生不同强弱的电流大小产生疑惑。在八年级物理《电阻》一节的教学中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生活中要使用铜线或铝线做为导线?而不采用同样是导体的铁线或其它金属线做为导体呢?由此引发同学们想到:不同的导体还有存在着不同的导电性能。接着我又问:即使是同一种铜线是不是一定都可以做为任何情况下的导线来使用呢?启发学生引起一个兴趣:不同导体对电流有不同的阻碍作用。同一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是否相同?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最后和同学们一起展开讨论。并进行实验探究。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例如,在九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设计成这样的问题: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运动,当物体没有受力时,物体就一定处于静止状态吗?物体所受的力越大,物体运动速度一定越大吗?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
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巧妙设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本身就是学生主体的表现。在学习上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从本质上讲就是缺少主体性思维。教师应不断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努力运用科学原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联系实际设计问题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学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更有甚者为了体现本人的知识与才能,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了对思维的依赖性。不利于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也让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就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例如:当学生学习参照物知识后。可给学生先提供一个这样的情景,九月的早晨,阳光无限好,小强同学与小刚同学并肩坐在海边看日出,他们看见一轮红日从海面上冉冉升起。请你根据以上描述说出二个与物理现象有关的物理问题。它不仅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而且使他们对自然界充满了深厚的情感。
三、优化问题设计遵循认知规律培养创新思维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更能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面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物理规律。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无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不可为问题而问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
问题设计应注意两个方面:首先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应在“元认知级”,即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问题设计又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即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物理思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其次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保持敏感和质疑的心态,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一种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新思维。
总之,问题设计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它的思维核心功能在综合程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责任编辑:邱金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