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汉语复音词研究综述

2006-11-24王宝珠

现代语文 2006年8期
关键词:古汉语构词法词组

复音词是汉语词汇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构成的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为主。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整个词汇系统由以单音节为主发展到以多音节为主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变化。这种变化与语音、词汇、语法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而且这种变化对汉语内部各系统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学术界很重视对复音词的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不少学人对汉语复音词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研究,其研究情况可概述如下:

一、对于词和词组区别的研究:

界定词和词组,目前比较通用的方法就是“扩展法”。陆志韦先生在《汉语的构词法》中广泛使用了这个办法,它对后来的学者影响极大。但是这个办法并不是万能的,比如说它对“羊肉”之类的“离合词”就完全不适用,陆先生在《汉语的构词法》中也只好把它们笼统地定为词:“偏正格名词中‘名+名的格式普遍具有词的资格。”冯胜利先生根据当代韵律构词法的理论,提出汉语的复合词必须首先是一个韵律词,两个单音语素组合的结果既是韵律词又是复合词,双音节形式是汉语“韵律词”最基本的形式。沈怀兴先生则对所谓的“离合词”说法提出了怀疑,认为不能用能否进行扩展作为界定这类结构是词还是词组的依据。他提出应当“采取历时研究方法,联系社会与人对它的产生和发展变化进行具体考察”,这样才能界定出词和词组。程湘清先生则提出可以从语法结构、词汇意义、修辞特点、出现频率四个方面来区分上古汉语双音词和双音词组。王宁先生提出了界定现代汉语本源双音合成词的四种方法:非自由语素鉴定法、非词源意义鉴定法、非现行语法鉴定法、非语义搭配鉴定法,注意了历史发展对汉语的影响,具有很强的解释力,非常便于操作。

在对古代汉语中词和词组进行界定的时候,由于不可能像现代汉语一样利用语音等辅助手段来进行判断,所以目前学术界主要是把意义作为主要界定手段。马真提出了判别古汉语复音词的五条标准:“(一)两个成分结合后,构成新义,各成分的原义融合在新的整体意义之中,这样的复音组合是词,不是词组。(二)两个同义或近义成分结合,意义互补,凝结成一个更概括的意义,这样的复音组合是词,不是词组。(三)两个成分结合后,其中的一个消失了,只保留了一个成分的意义,这样复音组合是词,不是词组。(四)重迭的复音组合,如果重复后不是原义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义基础上增加某种附加意义,这样的重迭式是词,不是词组。(五)两个结合的成分,其中一个是没有具体的词汇意义的附加成分,这样的复音组合是词,不是词组。”张双棣认为:“确立先秦汉语复音词,意义标准是至关重要的,是决定性的,即使判断结构上结合的紧密不紧密,也要靠意义。”周亚生认为:“还是应把意义和形式结合起来”。他具体提出了四条标准:(一)看意义变化。词一经变化,总是有它的特定意义,绝不等于词素意义的简单相加。(二)看结合松紧。词形成之后,一般说来构成词的成分之间的结合总是比较紧的。(三)看结构对比。有些组合形式,究竟是不是词,有时从上下文的结构对比中可以断定出来。(四)看结合关系。词是有其语法特点的。在这个基础上把词频、社会语用习惯、修辞手法等作为辅助手段,另外,一些大型的工具书,如《辞源》《汉语大词典》等也可作为考虑的依据。

我们认为判定古汉语复音词应处理好三种关系:1.处理好古汉语复音词标准与现代汉语复音词标准的关系。判别古汉语的复音词没有活的语言环境,有一定难度。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还是应该从材料出发来总结适合判断古汉语复音词的标准。现代汉语中的一些方法可以借鉴,但必须管用、好操作。2.处理好意义标准和形式标准的关系。判别古汉语复音词应把意义标准和形式标准结合起来,二者不可偏废。3.处理好语法复音词标准与词汇复音词标准的关系。现在,讨论复音词的文章,往往只注意语法复音词而忽略了词汇复音词标准。

二、汉语双音化的原因

关于汉语双音化的原因,学者们提出了种种看法。目前较流行的解释有:

(1)语音简化说:认为复音化是语音系统简化的结果。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一书中提出。王力先生认为:“双音词的发展是对语音简化的一种平衡力量。由于汉语语音系统逐渐简单化,同音词逐渐增加,造成信息传达的障碍,双音词增加了,同音词就减少了,语音系统简化造成的损失,在词汇中得到了补偿。”

(2)明确表义说:这种观点认为复音化是为了更明确地表达日益增多的新概念和节制一词多义现象,提高词汇表义的准确性、明晰性。解决汉语词汇的表义功能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马真(1980)认为:“同音词过多,必然影响语言的交际功能”,“为避免由于同音词过多而引起交际上的混乱,就迫切要求词的复音化。”郭锡良、张世禄、严修、史志存都持这样的观点。张双棣(1989)提出:“但音词的意义过多,有时妨碍思想的交流,为了使语言表达的精确,复音词就应运而生。”

(3)外来词影响说:也是由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提出,他把汉语复音化的原因总结为:“一是语音的简化,二是外语的吸收。”但他又说:“当然,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词汇必然越丰富越纷繁;即使语音不简化,也不吸收外来语,汉语也会逐渐走上复音化的道路的,因为这是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之一。不过,由于有了这两个重要因素,汉语复音化的发展速度更快了。”

(4)义类义象分离说:由徐通锵先生在《语言论》一书中提出。他认为:先秦时期复音词的大量产生不一定与语音简化有关,而与编码方式的调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是类、象分离的“一分为二”的语义结构代替类、象“合二为一”结构的一种自然结果。

(5)审美观念说:吕云生从词群的联想关系、语义的模糊性质方面考察了并列复词的成因。杨琳在此基础上,“从汉民族传统的审美观念出发”,把节奏的作用推向了极致。“所谓汉语词汇的复音化,其实质是:汉民族自古以来在讲话作文时惯于以两个音节为一拍,喜欢成对地使用词语,而语言工作者在确定词的身份的时候也以双音作为十分重要的原则,客观使用与主观认同相结合,就有了汉语词汇复音化的结果。”

(6)韵律构词说:伍宗文先生在《先秦汉语复音词研究》中持此观点。

(7)句法结构词汇化:董秀芳认为:“句法结构是由语法性成分与词汇性成分共同组成的句法单位。在汉语史上,一些句法结构由于其中的语法成分功能的衰退而变成了词,原来的可以自由运用的语法性成分往往变成了词缀。”此后董先生在《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一书第二章中全面论述了各种合成词在词汇化过程中由词组变成词的种种现象和规律。

(8)社会发展说:骆晓平先生在《魏晋六朝汉语词汇双音化倾向三题》中则认为人们认识能力的增强、社会生活内容的更新和丰富、新生事物的大量出现及单音多义词的发展给语言交际带来的影响等语言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才是汉语双音化的原因。

这方面的文章还有王宁先生的《论本源双音合成词凝结的历史原因》、皮鸿鸣先生的《汉语词汇双音化演变的性质和意义》、黄志强先生、杨剑桥先生的《论汉语双音节化的原因》。此外,一些专著,如梁晓虹先生的《佛教词语的构造和汉语词汇的发展》、葛本仪先生的《汉语词汇研究》等对这个问题也有所涉及。

三、对于双音词的构成方式的探讨

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常常是对某一本专著的语言特点的分析,或是对某个历史阶段汉语的特点进行断代描绘相结合。

从断代角度系统地研究古代汉语构词法始于詹秀惠的《〈世说新语〉语法研究》(1973)中的构词法部分,该文采取了吕叔湘构词法体系把复音词分为衍声复词和合义复词两类,有开创之功,但全文主要采取列举式,并没有从理论上加以讨论。

向熹的《〈诗经〉里的复音词》(1980)是第一篇对古代汉语构词法进行大规模地断代研究的文章。作者运用现代汉语构词法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对《诗经》里的复音词进行了详尽的定量和定性研究,确定了古汉语中复音词判别的标准——意义和结构标准。

从向熹开始,以后的断代复音词研究大体走的是相同的路子,即:①首先定出确定复音词的标准;②从语义、语法角度对复音词构词法进行尽量详尽的描写;③进行精确的数量统计;④根据定量分析的结果,提出该时期构词法的特点及音词构词法的发展趋势。

主要的研究文章和专著有:《西周金文语法研究·构词法》(管燮初 1981)、《西周春秋时代汉语构词法概况》(黄志强 1986)、《〈诗经〉双音词论稿》(朱广祈 1987)、《先秦汉语复音词研究》(伍宗文2001)、《先秦复音词初探》(马真 1980)、《先秦汉语构词法的发展》(郭锡良 1997)、《先秦双音词研究》、《〈论衡〉复音词研究》、《〈世说新语〉复音词研究》、《变文复音词研究》(程湘清2003)、《〈百喻经〉复音词研究》(吴泽顺 1987)、《〈三国志〉双音词研究》(唐子恒 1998)、《〈搜神记〉复合词研究》(李新建 1992)、《〈抱朴子〉复音词构词方式初探》(董玉芝 1994)、《〈夷坚志〉复音词研究》(武建宇 2004)、《〈景德传灯录〉复音词研究》(祖生利 2002)、《汉语复合词的词义构成》(范新干1993)等。

这些论文或专著大多采用了现代汉语中的构词方式来分析古汉语中的双音词,不免给人削足适履的感觉,确有它不尽合理的方面。但是因为目前还没能够找到一种更加有效、更加合理的分析古汉语词汇的方法,这样做也可以说是一种无奈之举。

注释:

[1]陆志韦.汉语的构词法[M].科学出版社,1964年修订版。

[2]冯胜利.论汉语的韵律词[J].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3]沈怀兴.“离合”说析疑[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2期。

[4]程湘清.试论上古汉语双音词和双音词组的区分标准[J].东岳论从,1981年第4期。

[5]王宁.现代汉语双音合成词的构词理据和古今汉语的沟通,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建所45周年学术论文集[A].商务印书馆,1997年。

[6]马真.先秦复音词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第5期和1981年第1期。

[7]张双棣.《吕氏春秋》词汇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

[8]周亚生《世说新语》中的复音词问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2年第2期。

[9]王力.汉语史稿[M].中华书局,1980年6月新1版。

[10]郭锡良.古代汉语[M].语文出版社,1992年。

[11]张世禄主编,严修副主编.古代汉语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

[12]史志存.汉语词汇史纲要[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13]徐通锵.语言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14]吕云生.论汉语并列复音词形成的条件与原因[J].古汉语研究,1990年第4期。

[15]杨琳.汉语词汇复音化新论[J].烟台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16]伍宗文.先秦汉语复音词研究[M].巴蜀书社,2001年。

[17]董秀芬.论句法结构的词汇化[J].语言研究,2002年第3期。

[18]董秀芬.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19]骆晓平.魏晋六朝汉语词汇双音化倾向三题[J].古汉语研究,1980年第4期。

[20]王宁.论本源双音合成词凝结的历史原因,古典文献与文化论丛(第二辑)[A].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21]皮鸿鸣.汉语词汇双音化演变的性质和愈义[J].古汉语研究,1992年第1期。

[22]黄志强、杨剑桥.论汉语双音节化的原因[J].复旦大学(社科),1990年第二期。

[23]粱晓红.佛教词语的构造和汉语词汇的发展[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4月。

[24]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M].山东敏育出版社,1985年。

(王宝珠,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古汉语构词法词组
Module 1 Basketball
高等师范院校古汉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标话词汇限定成分的后置
谈古汉语主语隐去对韩国语教学的启示
论“以”在古汉语中的介词功用
副词和副词词组
说说英语构词法之合成词
构词法Ⅱ
构词法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