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鱼大水小”和“食众田寡”

2006-10-24

中关村 2006年10期
关键词:官民官本位副职

关 铎

“读史可以知兴替”。《永远的丰碑·红色记忆》,在忆旧中得到启迪。重温我们党“精兵简政”的政策缘起,仍有现实意义。毛主席著作“老三篇”《为人民服务》中有记载:“‘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精兵简政”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克服物资困难,而采取的精简机关、充实基层的一项重要政策,也是著名的“十大政策”之一。“精兵简政”解决了“鱼大水小”的矛盾。建国以后,“精兵简政”仍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一项重要政策。

“精减机构是一场革命”。小平同志在1982年提出,“如果不搞这场革命,让党和国家的组织继续目前这样机构臃肿重叠、职责不清,许多人员不称职、不负责,工作缺乏精力、知识和效率的状况,这是不可能得到人民赞同的,包括我们自己和我们下面的干部。”具体说,“精简不是百万,是几百万。按中央这一级来说,要精简三分之一。就下面来说,我看不止三分之一。就是四分之一,也有五百万。”

时至今日,“精减机构”的效果如何呢?中组部原部长张全景同志批评“官多为患”的讲话,可以作为我们寻找答案的注脚。他说,“一个省有四五十个省级干部,几百个乃至上千个地厅级干部,可以说古今中外没有过。更何况一个省、市除省长、市长外,还有八九个副职,每个人再配上秘书,个别的还有助理。解放初期,一般就是一个县委书记,一个县长,或加一个副职,甚至没有副职。”一位光荣退休的老领导讲出如此诚恳的话,一语破的,振聋发聩,让人敬佩。我老家松花江畔的农民有一句俏皮话“公鸡多了不下蛋”。诚然如是。“天亮不是公鸡叫的”!你看那些“不下蛋的公鸡”,每天麇集在一起,引吭高歌,各唱各的调,不办实事,瞎琢磨人,天下岂能增产!

多年前,一部书名谓《第七次革命》的著作披露:我国现有“吃皇粮”的干部4000多万,官与民之比为1比30。日前,在报端上看到最新的统计数字,官民比已变成1比27了,看来是官员“见长”。据史学家的考证,有文字资料可查的记载:西汉时期的官民比是1比7945。唐高宗时为1比3927。清康熙年间,全国在册人口2459万,官员为2.7万人,官民比是1比959。此时康熙“龙颜大怒”,斥责大臣不知“食众田寡”,朝野震惊!假如康熙大帝真的像歌唱的那样“再活500年”,看到今日之“官民比”的数字,又该是何等“尊容”?难以想象。作家章明几年前出专著《官多之患》,鞑伐“官多浪费多,官多贪污多,官多事难办,官多连成网,官多结成仇”的腐败现象后,慨言道,“我国每年养官的费用高达3670亿元(当年价),差不多是国家全年财政收入的一半。数字十分惊人,堪称世界第九大奇迹。”

“官本位”是官多的重要原因之一。洋务派首领李鸿章有句名言,“世上的事情只有做官最容易,要是一个人连官都不会做,那就太不成器了!”时下,“官本位”的幽灵无孔不入,科研、高校、文体、企业,乃至军队和司法……官多为患,让人不寒而栗。一些有抱负的知识分子误入仕途后,慨言道“误近平生为一官”。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管得越少的政府越是好政府。”此言是“绝对真理”。克林顿执政期间,要建立一个“精干、灵活、高效率、又小又好的政府”。何妨借鉴!

精兵简政是一场革命。邓小平同志说,“因为没有别的选择,这件事不能犹豫,不能妥协,也不能半途而废。”治国先治官,治官先治多,治多最好的办法就是“拆庙”。老百姓希望有一个“廉洁、廉价、高效、公平、为民”的政府,否则,就像朱总理说的那样,“臃肿的机构和庞大的行政人员,把政府的钱都吃光了。”倘如是,岂不成了“硕鼠”!

猜你喜欢

官民官本位副职
《行政执法中的枢纽——官民关系》
当好常务不简单
——从一句官场顺口溜说起
司法审判如何对接道德方能让群众信服之冷思考
——从于欢案“官民”互动和江歌案的中日舆论反差说起
浅谈副职如何与正职融洽相处
做官不识字
乡土社会“官民”纠纷的化解原则与消弭机制
高校去行政化才能根治科研“官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