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钻石企业”
2006-10-24郭宇明
郭宇明
《中关村》:清华科技园的完整概念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梅萌:1993年在清华大学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时候,学校提出了创建清华科技园的构想,从1994年开始我们启动了清华科技园的规划建设,期间可以说是边想边干,边看边干,不管是北大推倒南墙建商铺,还是我们在资金极度匮乏的时候建大楼,真是经历了千辛万苦。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是“痛并快乐着”!
到了2000年,我们制定了《清华科技园发展纲要》,纲要有几个重要的思路,其中关于清华科技园的发展目标,当时提出的是要建世界一流的大学科技园。其原因是:1999年教育部和科技部共同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的通知》,2000年,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认定管理程序和评估指标体系,随着国务院通过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规划,清华科技园抓住了纳入中关村总体规划的历史机遇。是时,大量的创新企业开始聚集,全球化网络经济的刺激,加上清华学生创业大赛的热潮,社会上对创新创业空前关注,使得整个创新创业环境有了非常大的进步,那段时间的迅速发展也奠定了清华科技园很好的发展基础,我们的发展目标也进一步明确,应该说,清华科技园在六年发展的基础上,开始了按照明确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建设清华科技园的快速发展期,也就是在那时,我们明确提出来了要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
《中关村》:当时是怎么描述世界一流大学科技园的?
梅萌:当时,我们先把清华科技园的功能做了更清晰的描述,就是大学科技园究竟应该做什么,大学科技园应该做企业孵化,应该做人才培训,应该做成果转化,就是“三基地”的提法:创新企业孵化基地,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创新成果转化基地。那时我们确定了清华科技园的三个六年发展规划,第一个六年当时刚结束,我们现在叫起步期,第二个六年叫做初步成形期,第三个六年是发展完善期。现在,第二个六年已经结束,我们再看第二个六年开始的时候,发现当时想到的大部分的事都做到了,而且,六年以后并没有觉得六年前还有什么大事没有想到,六年以前铺的蓝图并不落后。就像徐井宏说的,“今天看当时有些东西觉得还是很有价值。”
又隔了两年,我们又提出了清华科技园的三大战略——国际化战略、支撑平台战略和辐射发展战略。这三个战略指导我们到今天,我们现在还在提。当时,我们觉得要想把清华科技园做好,如果不做国际化是不行的,从我们建设大学科技园那天起,就深刻感受到中国的水平与世界水平的差距,我们希望通过清华科技园的国际化能够缩小这个差距,希望世界最好的东西能够通过这个平台转移过来,所以我们做了一个这样的平台去接住世界水平的东西,落下来之后我们再做一些本地化,做了一些技术转移,做了一些转化,然后再到国内其他地区。后来清华科技园发展到国际化的上游,是接近国际最先进的技术,通过技术转移模式,通过跨越式发展模式承接世界上最好的东西,转到国内来。
至于我们对世界一流大学科技园的描述,我多次讲,什么叫一流的?一流的大学科技园不是最好的楼,也不是有一些世界级的公司进来了,而一定是从那里走出世界级的公司。所以当时我们就明确什么是世界一流,世界一流最终体现在哪儿。
支撑平台战略就是把科技园的软环境、硬环境搭好,辐射发展就是往国内的其他地方走。这是2002年提的,之后围绕着这个思路推进工作也还是挺有成效的,2003、2004年在国际上就有了重大突破,国外一些大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国外的技术就开始涌入,形成了现在我们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状况。应该说,从2000年至今,我们更多的还是在探索、积累、总结、提升,才有了今天的这种认识。
《中关村》:现在是不是把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又提到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新高度?
梅萌:中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国家宏观角度讲,国家创新体系实际上分为五个子体系,大学科技园与国家创新体系的中介服务体系对应。国家创新体系中最重要的是技术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今年的全国科技大会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里都明确指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技术创新一定要通过产学研的模式。大学科技园是产学研结合模式的最好载体,大学的资源、企业的资源、社会的资源都聚集在这里,知识、资本跟市场结合了起来,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支撑。
国家创新体系还包括知识创新体系,知识创新的责任在于大学和科研院所,要把大学创造出来的这些创新知识变成财富,就必须通过大学科技园这个平台。还有一个跟我们可以结合的就是区域创新体系,现在清华科技园对北京市、海淀区、对中关村的区域创新贡献比较高,是推动区域创新的核心所在。在打造国家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大学科技园在里面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对于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构建创新型国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也成了共识。清华科技园的核心竞争力、软环境、服务体系是可以复制、可以输出的,到那个时候就不是对单点的帮助,而是对一个平台体系模式的完整应用,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作用会更加明显。
《中关村》: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清华科技园从哪些方面入手成为产学研结合的最好平台?
梅萌:如何加快产学研平台的建设,我们最近归纳总结为“四聚”模式,包括“聚集、聚合、聚焦、聚变”。聚集首先包括空间聚集、企业聚集和核心技术等创新主体的聚集。在清华科技园这个二十五公顷的空间里,聚集了400多家企业及机构,这些企业的科技含量在全世界都是很高的。入园企业中有像Google、SUN、Microsoft等国际知名的公司,还有一批国内知名公司,如同方、紫光、搜狐、网易等等,更多的是具有世界级水准的核心技术创新创业企业,这些创新企业以IT为主,它们的核心技术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产生着重要的作用。清华科技园这几方面的聚集占据了相当比重,园区R&D经费总额达30亿元,占国内的1%强。这也是清华科技园能成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因素所在。
清华科技园企业和机构的“聚集”引发了各类资源在园区的“聚集”。学校、社会、政府、国外等各方面的资源都高度关注科技园。首先是清华大学的资源聚集,没有清华大学资源的聚集就没有今天的清华科技园,当然,清华科技园对推动大学的学科建设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为了让科技园这种创新平台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更好的作用,科技部、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政府部门对清华科技园进行了大力的支持,政府资源的聚集作用十分明显。特别是在今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历史性地把大学科技园以及国家要对其进行大力支持列入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并且表示经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在一定年限里免征营业税、增值税、房产税、国有土地增值税,这对清华科技园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此外,海外资源聚集清华科技园也非常明显:十几年前,我们的楷模是斯坦福、剑桥,还有台湾新竹工业科技园区,它们当时是全世界公认做的最好的,到今天,我们仍在研究、学习人家,但人家也开始研究、学习我们。以前我们是仰视,现在则是平视,我们园区一个小企业的成功案例,曾经上过斯坦福商学院的教程。最后一个聚集就是海外资本的聚集,纳斯达克未来五年在中国要找100家公司上市,清华科技园与纳斯达克公司现在已经有关于纳斯达克上市培训、敲钟仪式等合作意向。
再谈一下聚合。聚集是物理现象,聚合则是化学现象,它能产生巨大的质的变化。首先,是和大学的聚合,清华大学把自己的科研成果优先转移到清华科技园,企业把自己的研发经费转移到学校的科研,知识产权是大学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的,双方各取所需,是互动、互补,最后的结果是双赢。第二个聚合是我们最需要,也是最难的,那就是企业之间的聚合。每个产业都有很强的产业链,通过一些互动和互补,能够把这个产业链做得更好,这样竞争力才会更强,我们现在正在做这方面的整合,将来希望园区内部的企业能产生一些合作。第三就是高科技企业和资本的聚合,这也是高科技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由于清华科技园里聚集了一批有价值的高科技公司和一批有实力的风险投资机构,容易实现聚合也是理所当然的。
“聚焦”则是清华科技园把技术、人才、资金、市场、政府政策等各类资源集中投入到优势行业和企业中去。9月12日,我们启动了“钻石计划”,准备未来5年从园区企业中选出20家“准钻石企业”予以重点扶持,期望打造出一批世界级的“钻石企业”。这些企业将集中在对国家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行业,如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
最后一个我们叫聚变,量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聚变。清华科技园并不满足于目前培育的这些企业,将来在清华科技园应该培养出像英特尔、微软、IBM这样的世界级大公司。我们的梦想就是未来科技园能出一批世界级的公司。我想,如果我们能切切实实做好这“四聚”的话,对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是有很大推动作用的。
《中关村》:清华科技园未来自主创新的目标是什么?
梅萌: “四聚”模式应该说是把我们以前的想法进行了一个浓缩和概括,实际上应该说框架性的东西我们一直在做,比如我们前一段可能比较关注聚集,聚集大公司,聚集世界级公司比较多。聚合是最近总结的,觉得要想做世界级的公司,最缺的和最重要的就是园区内各种要素的碰撞和聚合。聚变这个说法是新提的,是目标,但思想很早就有了,2000年就开始做聚变出世界级公司的梦了,我们的词叫“梦想无限”,一直在做这个梦。我们在2000年就明确提出清华科技园要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园,现在看来,园区的硬环境已经是世界一流的了,但是我们还没有培养出世界级的公司,这一点就是我们未来自主创新的目标,真正促进园区企业聚变,培养出钻石企业,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中关村》:多年来清华科技园倾注了您的很多心血,您的梦想实现了吗?
梅萌: 在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始终有一个核心团队,核心人物包括我、徐井宏、罗建北等几个人。从头到尾就没有大理念、大思路的大冲突,正因为如此,才决定我们的发展方向不会偏离,应该说也是命好,天时、地利、人和我们都赶上了。最大的感受是生逢其时,清华科技园十几年来发展很快,最重要的是我们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清华科技园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春天”:第一个春天是12年前清华大学让我们做科技园的时候,恰逢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第二个春天是6年前国务院正式批建中关村,这对我们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如果不建中关村,我们可能要在校园中摸索更长的时间。第三个春天就是2006年国家科技大会的召开,明确提出了构建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这三个春天我们都赶上了,真是可遇不可求啊!
梦想总是美好的,但实现梦想还得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多年来清华科技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通过清华科技园培育出我们国家自己的世界级大企业,一直是我的梦想,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为这一梦想不懈努力。人这一生没做成的事情太多了,有的事是没想明白没做成,有的事是想明白了却没做成。将来如果有一批人,看中了一个好企业,有资金投进去,加上我们清华科技园的这种模式,我想我们的梦想终究会实现。这也是我最大的愿望。
后记:
清华科技园创新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对我国创新体系的建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也确实需要进一步发挥这种模式的作用。我想随着大学科技园模式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它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我们也衷心希望清华科技园能为推动区域创新进而为推动整个国家的创新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