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学生以更多的关爱
2006-10-21姚文君
最近,常常和班里的同学一起去芜湖市的各所名校听名师们的公开课,给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漫画清高》一课。
上课的是一位年轻而美丽的女教师。总体来说,那是节颇为成功的观摩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也不难发现这节课中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课堂教学本身便是遗憾的艺术,我们本不该对年轻的老师有过高的要求。但我还是想说一点,无论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多么的匠心独运,无论我们的预设多么的巧妙,它都不应当是以伤害学生的自尊为前提的。否则,再好的教学过程给人留下的难免也只是缺憾。
也正因为如此, 这节课中所存在的明显的缺陷也使我深感不安。
一般来说,一节好课是离不开合理的预设以及课堂教学中的良好的生成的,可是教学中的生成结果在很多情况下是和我们预设的结果有很大的出入甚至是背道而驰的。这时的我们应该怎么办?那天的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直观的领会作者心目中古人清高的含义,老师特地列了一张表,将古之清高之人与非清高之人一一列入表中。自然,作为一代诗仙的李白也被列入表中——文本中,李白因为用世之心太过急切,所以就被排除在清高之列。为了能更好的说明这一问题,授课老师还特地选了李白的那首《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教学中,为了体现互动老师预设的问题一一请同学作答,学生们也果然不负重望,给了老师满意的答案,我们不禁暗自赞叹:“到底是重点中学,学生的素质就是比我们的学生强出许多倍,课堂上生成的东西和教师预设的结果简直一模一样!”可是接下来,意外的情况发生了:当多媒体显示出李白的这首人尽皆知的名诗时,一个学生给了一个满座皆惊的答案:“这首诗正说明了李白的清高。”一刹那,老师惊呆了,我们也不禁为这个学生捏了把汗:老师会怎样处理这个和老师背道而驰的学生呢?我们都摒住呼吸看老师对这一生成问题的处理。老师先是一惊,红了脸,下面的学生们哄堂大笑,机智的老师为了减缓自己的尴尬,对着那位学生调侃了句:“他们在笑你呢!”一刹那,我分明看到那位同学的脸上蒙上了一层雾气,他难过得低下了头,又在学生一片异样的目光中坐了下来……
我坐在前排,目睹了这简单的一幕,我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下来。我深深地为那位不知名的同学难过着:一天、两天,也许终身难以忘记。它使我想到,一个优秀的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将知识传授给那些渴望知识的学生外,更要保护他们的自尊,要懂得如何使他们脆弱的心灵不受那些可以避免的伤害。
我想,为了这节观摩课,这名同学也一定和班里的其他同学一起暗地里花了很大的功夫。或者他根本就是想给老师和同学一个意外惊喜。可是,他辛苦努力的结果却在老师那微微的一笑中被彻底粉碎了,很多年以后,也许他不会记得老师当年课堂教学的内容,但是那被伤害的感觉一定没齿难忘。因为关于李白的“清高”与否历来就有不同的说法。我们可以从他的《南陵别儿童入京》找到李白因被召而欣喜若狂的证明,同样我们也可以在他的很多诗歌中找到李白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佐证。这一点甚至在高一课本中选入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不难发现。当你读到那脍炙人口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时,你能再说李白的品行中没有愤世嫉俗的清高傲骨吗?其实,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课堂预设以外的生成问题。聪明的老师完全可以一笑而过,或者接下去再问上一句:“你的回答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也出乎老师的意料,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如果同学能说出点滴,那自然更好,即使说不出一二,那也不必苛求,老师正好可以顺带将李白其人在历史上的种种矛盾给学生作一简单的介绍,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不至在众多的听课者面前自尊大伤,也可以增长一些文学知识,还可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同一个人物身上所表现的矛盾行为,同时也可使学生领略作为一个长者和师者所应当体现的风范。一举而数得,何乐而不为呢?
“教,然后知不足”,即使最成功的教学,也难免有一些疏漏之处。作为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以处理这些偶发和突发事件,而能够这样的事件处理的得当,除了可以避免冷场和不必要的尴尬外,更重要的是不伤害学生的情感。
记得前段时间读李镇西老师的博士论文《民主与教育》的文章,上面也一再提到中国目前教育体系中所缺乏的对学生的人文主义关怀,我们广大的教师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对学生的平等以待,我们在教育中也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心灵关怀与尊重,这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
(姚文君安徽省芜湖市三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