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素质教育

2006-10-21叶笑玲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7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语文文化

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担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传播中华文化的最佳方法和途径呢?

一、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中国文化教育,首先是语文教育,因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是通过文学作品反映出来的,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向学生传播中国文化,首先就要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上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给学生几把钥匙,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一个受教育的人,依理说,必须了解固有文化,才能继往开来。否则,像无根之草,长不起来,也就说不上受教育。”当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一再呼吁:“语文学科是一门实用而多彩的人文学科——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但是,试问当今的语文教师们,你们交给了学生多少把钥匙呢?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有抒情、说理、批判、歌颂等内容;有诗歌、散文、小说、政论、戏剧等形式;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等手法。有的浓墨重彩,有的直观白描,真可谓书中有画,诗中有画。作者常常调动了拟人、比喻、夸张、排比、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确定文章的基调。我们在分析作者的作品时,常常要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经历、文章形式,通过字面来解读文章的内容和作者写作的目的和全文的中心。也就是要让学生搞清楚作者写什么,为什么写,通过什么方法来写,主题上、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可取之处……以此来鉴赏我国文学作品,评判我国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通过学习《论语》,让学生找到了教育家、政治家孔子的教育观念、政治观念,让我们看到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和孔子的远大理想,文章看似漫不经心,却神牵意连。通过《孟子》,让我们懂得了以人为本的民治思想,不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而且上下级之间也要互相尊重,社会才能和谐,国家才能太平。人的一生是多灾多难的,但天道酬勤,目光远大者定有所作为而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而有所作为。文章叙议结合,阐述了作者自己的主张和见解,环环相扣,逻辑性强。通过《六国论》,让我们明白了六国灭亡并不是国不大、兵不强,而是因为他们把自己送入了敌人的虎口,是自取灭亡。文章深入浅出,层层相连,气势逼人,如黄河之水飞天而下,震撼人心。作者的感情,山河的壮美就通过这区区的几十字、几百字体现了出来,试问哪一篇外国作品能做得到呢?哪一篇外国作品有如此强的感染力呢?

二、深入发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

文化,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文教科书比起其它教科书更具有文化因素,它所表现出的对中华文化的深厚兴趣,引导着学生发掘、体验课中的文化内容,祖国5000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透过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展现出来,让学生大开眼界、大饱眼福耳福。通过学习《故宫》、《阿房宫赋》、《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威尼斯》、《凡尔赛宫》、《巴黎的桥》,使学生欣赏到中外建筑文化的富丽堂皇;通过学习《瓦尔登湖》、《三峡》、《从宜宾到重庆》、《长江三峡》、《雨中登泰山》、《黄山记》,使学生领略旅游文化旖旎风光;通过学习《活板》、《泥人张》、《核舟记》、《景泰蓝的制作》、《看云识天气》,使学生了解祖国科技的辉煌成就;通过学习《口技》、《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琵琶行》,使学生了解了我国悠久而高超的表演艺术;通过学习《论语》、《孟子二章》、《六国论》、《师说》等,使学生重温古代文化巨人的哲理名言;通过学习庄子的《逍遥游》、李白的《蜀道难》、苏东坡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使学生明白要想文思如泉涌,就要激情澎湃,想象飞扬。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古今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佳作如林。在这座珍贵的宝藏中,蕴藏着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中国文化史上,不仅诞生了庄子、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欧阳修、陆游、关汉卿、施耐庵、曹雪芹、鲁迅、郭沫若等文学大师,也出现了《离骚》、《史记》、《唐诗三百首》、《水浒传》、《三国演义》、《西厢记》、《红楼梦》、《金瓶梅》、《聊斋志异》、《雷雨》、《阿Q正传》、《围城》等宏篇巨著和艺术精品,还涌现了孔子、老子、董仲舒、商鞅、王安石、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华佗、张仲景、张衡、蔡伦、毕升、钱学森等思想家和科学家,还有像苏武、岳飞、文天祥、戚继光、关天培、郑成功、张自忠等民族英雄,这既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自豪,同时也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语文教材从中精选了上千篇的诗文佳作,虽然只是沧海一粟,但通过学习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祖国无比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而且可以从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精品中感受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脉搏,得到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熏陶。这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有极大的帮助。著名教育家吕淑湘先生曾说:“我们中国历史长,文化遗产丰富,”这个遗产丢了“不好”。我们在把握、研究、利用语文教科书时,千万不要忘记它内在的人文价值。语文的工具性只是它的形,人文性才是它的神。只有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文化因素,才能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从而更好地继承丰富的文化遗产。

笔者在讲授《故宫博物院》一课时,注意挖掘利用教材的文化因素,寓文化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取得显著效果。“龙”是故宫太和殿的特色,为什么会以“龙”为特色呢?为什么会在殿内雕刻这么多龙呢?因为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中国从古代到现在都崇拜龙,以“龙”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人们对“龙”顶礼膜拜。“龙”也是男性、壮士、勇猛的象征,当然,更是皇权的象征,于是才有“龙精虎猛”、“龙马精神”、“龙虎争霸”、“龙在上,凤在下”、“龙凤呈祥”、“龙体”、“龙袍”、“龙床”之说。现在的龙,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代称,而且跨越国界,成为全球华裔的符号。龙的文化,成为了中国贡献给世界的独特的人类遗产。

三、精心打造校园文化,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校园文化不仅是维系学校发展、兴旺的精神支柱,而且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促进、导向、教育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活跃教学课堂,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以及抵制消极颓废文化的侵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语文教师应发挥自己的才华,充分利用校园广阔的空间,营造动感的文化氛围,更好地实施文化教育。可以组织成立文学社,创办校园报,组织一年一度的作文竞赛,并且编辑出版《学生作文选》和编写课外读物,撰写学校发展史,班、年级组、各科组出版内容丰富、版式美观的墙报,组织校园文化广播,定期或不定期举行课文小表演、演讲比赛、读书会、诗歌朗读会、文艺晚会、迎春书画展、美食节、英语角等活动。总之,我们的目的就要使文化教育渗透于校园各个角落,给师生创造一个富有时代美感的文化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文化艺术的氛围中得到熏陶和感染。

四、把文化教育延伸至社会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般囿于课堂,很少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这就造成了当今中学生生活阅历浅,课外阅读少,知识贫乏,导致学生学语文是越学越不愿学。因此,当前非常需要拓宽学生学习文化的范围,扩大视野,增加文化知识,补充语文积累。各地的人文资源正好可以发挥这种功能。历史文化是哺育人类一代代繁衍成长的乳汁,它是一个民族文明史上的灿烂明珠,我们要将对历史文化的体味融入语文教学当中。历史文化是一座蕴藏着丰富的人文资源的宝库,这种历史文化与中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血肉相连,是由教室向外延伸的生活的大课堂。我们东莞主要就围绕林则徐虎门销烟,沙角抗英炮台,历史名人袁崇焕,十九路军英雄蔡廷锴,东江抗日纵队等历史文化资源教育学生。此外,组织学生阅读古典名著,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吸取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如《红楼梦》、《聊斋志异》、《三国演义》、《史记》、《西游记》、《孟子》等,使学生们获得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熏陶,成为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什么是中国文化?是长城、泰山、长江、黄河;是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秦皇、汉武;是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是春节的鞭炮、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我们就是要通过多渠道的教育形式,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性格、气质、素质。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充盈胸中。实践证明,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只有走大语文道路,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开展各种弘扬中华文化的活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的能力,才能继承和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叶笑玲广东省东莞市石碣中学)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语文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年味里的“虎文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