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押韵

2006-10-13解新华

现代语文 2006年1期
关键词:平声古体诗岑参

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边塞诗中的名篇,历来为人们所称颂,这首诗选入初中语文第五册,关于诗的押韵,在人教版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中这样写道:“诗中或两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为之更新”,诗中到底押什么韵?又是如何转韵的?好多教师在备课时迷惑不解,笔者想就此问题略作解释。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平仄,句数不定,用韵也不严格。我们先来看这首诗的韵脚及押韵。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加横线的是韵脚)

全诗共18句。诗的开头1、2两句,韵脚是折、雪,押的是入声屑韵。3、4句,韵脚是来、开,押的是上平声灰韵。这两句开始转韵。5、6、7、8句,韵脚是幕、薄、着,押的是入声药韵。这四句又转韵。9、10两句,韵脚冰、凝。押的是下平声蒸韵。这两句又转韵。11、12两句,韵脚是客、笛,押的是入声十一陌韵(客)和十二锡韵(笛),前面讲过,这首诗是古体诗,用韵不严,可用近邻韵字,陌韵和锡韵是相邻的两个韵,所以可以押韵。这两句又转韵。13、14句,韵脚门、翻,押的是上平声十三元韵。这两句又转韵。15、16、17、18句,韵脚是去、路、处,押的是去声六御韵(去、处)和七遇韵(路),因御、遇也是相邻的两个韵,也可押韵。这四句又转韵。可见,此诗18句,六次转韵,有的两句一转,有的四句一转,正如教参上所讲“开篇入声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和;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之事:末四句渐入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

那么,中国古代的平、上、去、入四声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关系呢?孟祥鲁教授在他所著的《中国诗歌声律学》一书中,引用了龙榆先生《词曲概论》的一段话:“入声短促,没有含蓄的余地,所以宜于表达激越、峭拔的思想感情;上声舒缓,宜于表达清新、绵邈的思想感情;去声劲厉,宜于表达高亢、响亮的思想感情。”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多处押入声韵,又用去声、上声多处转韵,描绘了西北战场的奇异景色,充满了不畏艰苦的英雄气概。

再如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引自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历代诗歌选》)韵脚是歇、烈、月、切、雪、灭、缺、血、阙,也是押的入声韵,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热情和渴望收复失地的激越情怀。

有人说,“诗是听觉的艺术”,汉语诗歌充分调动了汉语的音乐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所以,了解一下此诗的押韵,对教师的授课无疑是有帮助的。

(解新华,山东省平度市杭州路中学)

猜你喜欢

平声古体诗岑参
唐代古体诗用韵研究之一
律诗不叫古体诗
化繁为简巧学古体诗
山房春事(其二)
行唐方言平声调值分析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钱钟书旧体诗中“自我”形象类型
又恨又爱是岑参
又爱又恨是岑参
“一三五不论”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