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环境的优化
2006-08-10赵丽敏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中,对于它的利弊,很多人也已经作过探讨,但终究没有一个定论。而其对于语文教学环境的优化是否起到了作用呢?在此,笔者想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谈点想法。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信息手段,确实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大大地充实了课堂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对于它的这些功效,我们作为教师的看到了,也体会到了,可是有老师却夸大了多媒体的作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创造情境,丰富表象……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媒体技术所实现的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教学效果,可以使学生的自由探索和自由学习成为现实,并最大限度地实现学习者与学习情境的交互作用”。高中生与小学生毕竟不同,他们在知识储备、对外界事物的感知等方面都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我不全然否定那位老师所讲的,但很显然,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这只是一种假象而已。我想,高中语文教学该是以深刻吸引人,而不是以生动吸引人。课上得生动固然能在课堂上有好的收效,学生的反应可能也比较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是这些表象并不能真正深入人心,更多的只是“一笑而过”,而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收获也只能是寥寥无几。如果要使学生真正能得到一点东西,教师还得精心传授,少一些虚华。何况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的弊端也已日益显示出来,这更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教学是一项双边活动,更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而多媒体的不足之处也自然地呈现于这三者之中。
1.多媒体教学使教师的活动受到了限制。
电脑纵然先进,但还需人去操作,而在运用多媒体的课堂上,教师就成了一个鼠标点击员。明明是和学生讨论问题,身处学生中间,可时不时地要回讲台点一下鼠标。我们有同事开玩笑说:“上多媒体课很简单,让我上小学的女儿来就可以了。”这听来有点可笑,但确实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尤其是现在有些学校专门配有制作课件的老师,你只要把有关资料提供给他,他就会按照你的要求完成课件的制作。这样,剩下的就只是教师在课堂上的那一点一击,而这个简单的操作对于现在的小学生而言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同时,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使得教师在有意无意间淡化了板书。其实板书往往能够体现一个教师的素质和个性,而且一个完整板书的逐渐形成过程也正展示了整堂课的思维过程;何况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活力的,虽然教师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备课,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常会有一些“意外”发生,比如学生的回答和教师将要投影的内容不一致等,这很多时候是教师在课前所不能精心“设计”的,而多媒体手段无法适应这样的变化,反而会使教师无所适从,在这样的时候,靠的只能是教师平时学识等方面的积累以及应变能力,多媒体是帮不上忙的。
2.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有意注意转移了方向。
中学生的自制力还是比较薄弱的,他们会被一些新奇的东西所吸引,从而分散了听课的注意力。虽然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在当前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物,但经过教师精心选择或制作的一些图片等还是足以让学生的有意注意转移方向,到最后该重视的东西不重视,反而对无关的内容产生了兴趣。事实上有些课文不便也不必用多媒体制作出图片来。
例如高一册中的《荷塘月色》一文,有教师是这样处理的:除了原课文的文字教材,还附上大量的有关文章的背景介绍材料,有关专家学者不同观点的评价赏析文章。另外在图象方面则附上荷塘月色的画面,并利用软件使荷塘动起来,展示“叶子与花”、“一丝的颤动”的神韵,再配上那有着“和谐旋律”的“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在影像方面节选反映那个时代的电影电视剧片断,以帮助学生形象地感知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内在动因。如果以这样的方式将一篇美文呈现给学生,且不说要花费多少的心思,至少我觉得这似乎是一堂图片、影视欣赏课了,而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倒也许是比较“喜欢”的(因为现在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是无目的地在读书)。《荷塘月色》是一篇传统篇目,教材几次修订都没有影响到它。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散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是该文的文眼,而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荷塘夜景,无一不着上了情感的色彩,显示出的景物特征是朦胧、静谧、淡雅的。我在上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曾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也曾想把清华园的荷塘月色图投影出来,但怎么也无法将之与作者笔下的荷塘联系起来,于是我想与其让它破坏了作品的意蕴,倒不如舍弃它,让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体会语言在脑海中再现景物。
3.多媒体教学减少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
柳斌同志曾说:“语文最重要的就是让我们的学生非常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而这份热爱自然要来自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了。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即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生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然而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借助于知识的获得,所谓无知便无能,离开了语言文字这一载体,没有了这方面的丰富知识,培养能力也只能是一句空话。然而我们知道,现今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我们的阅读教学面临着尴尬,且不说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大量的习题占据了,就算有时间阅读,学生更感兴趣的还是那些文学快餐。所以作为教师就只能是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渠道,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获得。而多媒体的运用却使得作为课堂教学要素之一的文本(即教材)被淡化了。
记得上次学校里几位老师上汇报课,有三位老师选择的是同一篇文章——《米洛斯的维纳斯》。上过《米》文的老师知道,这篇文章的难点就在于一些语言比较生涩,而事实上文中有很多句子的意思是差不多的,只是语言的表述不一样,而这也可以看作是理解文章的一个突破口。然而这几位老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基本没有从语言的角度去把握,其中一位似乎把重点转移到了对“美”的讨论上,另两位则过多地补充课外的内容,如举了几个例子来揭示艺术上的“虚实相生”之法……总之阅读课文的时间很少甚至没有。我觉得上这篇文章,对文本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那是不无道理的,当然我们不要求学生读很多遍,但要指导其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前后语言间的联系,并给以适当的点拨,我想最终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现在很多老师意识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一说存在不足,认为语文教材不仅仅是个例子,它蕴含着丰富的营养,具有人文性,能滋养学生的精神和心灵。鉴于此,我们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对白纸黑字的亲近感,毕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不是多媒体手段所能完成的。
以上种种,已经让我们看到多媒体教学并没有真正地优化语文教学的环境。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更新观念是重要的,但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底线,走得太远,撕裂了传统的东西,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不可取的。而对于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我觉得有句话说得很好:“多媒体之于语文教学永远是化妆品之于女人。这化妆品如何使用,才能使语文教学这个美人更美,这是很值得好好探索和研究的。”这句话真是一针见血,正如化妆品不适合所有的女人,多媒体也不适合每一堂语文课。那我们又应该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呢?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为营造一个适合学生身心和创新能力发展的环境,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确实,教育以人为本,而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优化语文教学的环境,以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
(赵丽敏浙江绍兴市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