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阅读教学的原生态
2006-08-10张雨苍
据不完全统计,“体验”一词,见诸《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有18次,代表性的提法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思想感情的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然而,从阅读教学双边活动的实际操作层面而言,对“体验”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议而不行”的谈兵形式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上,学生如何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怎样说出“自己的体验”,这并不是一个“纯生活”的简单反馈,而且,若简单地用中学生单薄的人生经历去体验“文学作品”及其它文本的生活,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处于阅读的原生状态,教师在启悟学生的生活时,如何“催化”学生的生活资源,为学生的“体验”开辟更深邃的渠道,拓展更广阔的空间,这是阅读教学的立足点,更是激活“体验”的触发点。如何触发?笔者常用以下几种形式与学生同究共探。
一、披文入情情感体验
阅读作品时,设身处地的把自己放进人物所处的环境中,同人物一起去感受客观世界,从而产生和人物一致的情感。这种情感一旦产生,有助于洞察叙事作品和抒情作品所表达的主题,产生移情体验。
先看辛弃疾词《西江月》的上阕:“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词中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词人看到的、听到的、嗅觉到的、触觉到的,都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意象。可以说,作者在表现手法上是意象的铺陈,以一系列的意象勾画出一幅恬静的乡村夜景图。描写景物不着一个“情”字,但品读吟诵又处处可见浸润在其中的思想感情。如此体验感受,一不用典,二不议论,而是采用白描手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如实的描写出来,清新活泼,摇曳多姿,从中流露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闲适之情,使人读来感到异常的亲切自然。课文《研讨与练习》提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我们就可以从这组并列的意象中体验到作者自然闲适的心情。
二、由情入境情景体验
这是情感体验的一种幅集形式。如果说,情感体验是以感性为主的浅层感受,那么,情景体验就是阅读者知、情、意的和谐发展。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他们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知觉活动也进一步发展,他们不仅注意事物的个体特征,而且也有了感知事物整体的认知能力,即产生情意互动的感应机制。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最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景物之间的烘托手法。教材《研讨与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述《天净沙·秋思》的情景,并说一说你的感受。”说“情景”与“感受”最有说服力是从景物中找到触发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曲28字,五行两句话,生动地表现出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哀思。前三写景,是9个意象的排列,看似无联系,其实有一种内在的相关性,意象逐层烘托,直逼“夕阳”下的“断肠人”。我们想像这样的情景:古老的驿道上,一身疲惫和困顿的“断肠人”,牵着一匹瘦马。今晚,“昏鸦”栖树,而人又投宿在何处呢?意象的烘托中,不点“悲秋”,但觉凉气袭人;未言“乡愁”,却让人肝肠寸断。这就是由情景体验产生的共鸣。
三、虚心涵泳揣摩体验
《曾国藩教子书》指出:“涵泳二字,最不易识……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说的就是在阅读过程中须深入体会,着意把玩,悉心揣摩,沉浸在书卷中,才能察物体己,获得顿悟。
《白兔和月亮》是一篇很美的寓言,虽文字通俗,然内涵深邃,要使学生体会到“财富”与“快乐”的辩证关系,是有一定难度的。为此,不妨联系课后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涵泳式体验:1.为什么说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消那个“慷慨的决定”是慧心未泯?2.如果不撤消那个决定,白兔又会怎么样呢?3.“财富”与“快乐”是否是一对 “你死我活”的矛盾?通过涵泳体验,品味了“慧心”、“无忧无虑”、“心旷神怡”、“闲适”、“得失之患”、“这是我的月亮”等语句在句段中的内涵表述,体验的结果是:“财富”与“快乐”没有必然的利害冲突。但揣摩白兔当初的心理欲望:“这是我的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这自然是得失之患。因此,得失与否关键是动物或人以怎样的心态对待财富。这是一个升华的体验,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顿悟,较之简单的讲述某个哲学道理,显得自然贴切,润物无声。
四、走进文本生理体验
新课程要求阅读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教师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旨在激发学生的独特感受。课文中,那些叙事散文,对人物特定处境中的感受多有客观的描述,诸如饥渴、晕眩、劳累、寒冷、舒适、心悸乃至死亡边缘的种种感觉。在教学中,我常常设计一些“冷静”的问题,创设一个客观的“时空”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往往能催化学生的体验。
《登上地球之巅》一文写到“死亡地带”上刘连满的感觉:“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昏睡中的刘连满感到四肢在寒冷中愈来愈麻木,心脏在缺氧的状态下跳动得愈来愈急促,他清楚地意识到死神正在一步步向他扑来。刘连满多么想活下去啊!”如何体验刘连满的精神世界,感悟他的崇高精神,我角色置换的方法,设计了以下几个生理问题,让学生自己体验:1.你虽然没有经历过严重的高山缺氧反应,但你可以体验一下长跑到极点以后的感觉,试模拟一下。2.如果再加上无以覆加的“疲劳”和零下几十度的“寒冷”,请进一步体验那种环境中的感觉。3.“昏睡”中或者即将死亡的“你”,此时此刻想些什么,想做些什么?通过如此现身设法的体验,学生大多显现了敬畏生命的神态,教师也无须刻意地讲授英雄的“献身精神”了。对此类阅读,朱熹曾作过比较:“讲论自是讲论,须自将来自体验。说一段过又一段,何补,……体验是自心里暗自讲量一次。”(《朱子类语》119卷)朱熹不愧为指导读书的巨擘,强调的就是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和内化。
(张雨苍浙江省绍兴柯岩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