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珠与珍珠》主旨的探寻
2006-08-10沈秀华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2005年11期,登载了刘国良老师的文章《〈泪珠与珍珠〉是思乡怀人之作吗?》。文中指出《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对该文的结构、内容及主旨的解读的种种错误,我以为意见是中肯的。在分析中,刘国良老师就文章的结构、主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这一点上我以为还有值得商榷之处。
刘国良老师认为《泪珠与珍珠》的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它们之间是层进式的关系:
①1—6节,第一部分。要真正参透人生之哀痛忧患,必须要有真切的人生体验。
②7—10节,第二部分。人生免不了忧患。面对忧患,不仅要通过艰苦的努力将其排除,更要善于化不利为有利,铸炼出光彩夺目的人生。
③11—13节,第三部分。为他人分担忧愁、解除痛苦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关于本文的主旨刘国良老师是这样认为的“作者是采用散点聚焦、层层递进写法,来阐述自己对人生的认识的。自己小时侯不识忧患与忧愁,或停留在文字美的表层做简单欣赏,或对写愁的新奇技法产生兴趣,或似懂非懂地牵强解愁,这都说明参透人生需要有丰富的历练,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是读不懂人生况味的。而一旦领会什么是真正的忧患、忧愁,就非要有以泪水‘把它冲出来的勇气,人生的经历其实是既难又苦的,吹尽黄沙始到金,艰苦过后得到的将是熠熠闪光的‘珍珠。而人生的最高境界乃是奉献自己、幸福他人,做到这一点,你的人生才是壮丽辉煌的。”
以上刘国良老师的解读虽能自圆其说,但我认为他的解读最大的缺陷在于用对“忧患”的解读替代了对“泪珠”的解读。文章的题目是“泪珠与珍珠”,文中的内容都是围绕泪珠来展开的,与泪珠相关的话、相关的诗句、相关的故事都是作为表现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悟的载体而呈现的,解读的时候怎能轻易忽视“泪珠”二字呢?此其一。其二,《泪珠与珍珠》这篇文章的内容乍看非常散,笔随意走。教学用书上用这样的语言来评价这一特点“在这篇文章里,一句话,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滴眼泪都引起了作者的遐思,浮想联翩,这正是艺术散文的一种最重要的方法。”但形散神聚,这也是散文的特点,那么本文的神聚在何处呢?在解读这篇文章的结构和主旨的时候,我以为决不能忽视奥尔珂德的《小妇人》中马区夫人的那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分别在第1节、第6节和第8节。而刘老师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忽略这两个关键的环节。
抓住上述两个环节来解读本文,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种解读结果:
文章前四节,围绕着泪珠,作者先想到了马区夫人的那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说自己由于“那时的少女情怀,并未能体会什么忧患,只是喜爱文学本身的美”;第2节,作者想到了冰心散文中“雨后的青山,好象泪洗过的良心”一句,只是“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也觉得在作文的描写方面,多了一层领悟”;第3节,想到了白居易《新乐府》的诗句,“莫染红素丝,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是因为“不知愁的少女”当时总是最喜欢写泪与愁的诗;第4节,想到了杜甫的四句诗,那就是,“莫自使眼枯,收妆泪纵横。眼枯即见骨”,作者说当时自己只懂得这是描写泪多的意思,并不能体会“老泪横流的悲伤”。这些内容实际上都是在告诉读者,由于年少,当时的作者只能从文学本身的美,作文的描写等方面肤浅地理解与泪珠相关的这些诗句,并不能理解这些泪水中所包含的丰富情感,所隐藏的深刻悲哀。对马区夫人的那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当然也就谈不上有什么深切的体会。
文章第5节虽只有一句话,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先紧承上文谈到,要体会杜甫“眼见枯骨”的哀痛,也就是要体会到泪水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情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紧接着,就这一点,作者写到的两件事。一是,乡邻们返乡探亲,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二是,自己为儿子的冥顽不灵掉眼泪。写前一件事时,作者是这样来表达自己对泪水的感受的:“能得骨肉团聚,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结,已算万幸。恐怕更伤心的是家园荒芜,庐墓难寻,乡邻们一个个尘满面,鬓如霜。那才要叹‘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也就是探亲文学中,为何有那么多眼泪吧。” 台海相隔,在忧患备尝之后,作者深切地体会到了乡邻们横流的泪水中所包含的骨肉分离之痛。写后一件事时,作者这样表达自己对泪水的感受:“想想自己幼年时的淘气捣蛋,又何尝不是母亲眼中催泪的沙子呢?”在为人母后,在经历了育儿的艰辛之后,作者也才体会到母亲的泪水因什么而流,才体会到母亲泪水中所包含的深挚情感。
因此,在第9节中,作者作了一个小结:“沙子进入眼睛,非要泪水才能把它冲洗出来,难怪奥尔珂德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了。”请注意作者在此的措辞,“难怪”这两个字实际上说明,作者在有了一些经历和体悟之后,对奥尔珂德的这句话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人会因为各种忧患、变故而流泪,泪水往往是浸润着人的欢喜、悲伤、忧愁和痛苦等情感,当然泪水并不仅仅是情感的宣泄方式,它还象征着人生为“冲洗”“沙子”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在这艰苦的“冲洗”中,人也就变得“愈益清明”了。
从第10节到第13节,作者又进一步联想到了牡蛎的泪,观音的泪和基督信徒们的泪。这三种泪与上文所联想到的泪有什么不同呢?牡蛎的泪是奋斗历程中的泪,观音的泪是“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而流的慈悲泪,基督信徒的泪是在看到“耶稣为背负人间罪恶,被钉在十字架上滴血而死的情景”时流下的感激泪。这三种泪表达的并不是个体的悲喜情感,他表现出来的是人丰富、深刻的心灵和高贵的精神、品质。作者说得好:“基督徒在虔诚祈祷时,想到耶稣为背负人间罪恶,被钉在十字架上滴血而死的情景,信徒们常常感激得涕泪交流。那时,他们满怀感恩的心,是最纯洁真挚的”。眼泪不仅是感恩的心的外在表现,它更展现出了信徒最纯洁真挚的感恩的心。行文至此,泪水与人的心灵终于联结到了一起,因此作者用了这样的一句话来收尾,“这也是奥尔柯德说的‘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的境界吧”。这句话实际上也是本文的点睛之笔。从泪珠到泪珠展现出来的情感,再到泪珠所展现出来的人的丰富心灵,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的一种人生体验: 眼睛因为泪水的滋润洗涤而更加清澈明亮,心灵因为情感的浸润而更加丰富深刻。泪水不仅仅是情感的外在宣泄,它还能净化人的心灵,丰富、深刻人的心灵。从这个意义上讲,泪珠与珍珠一样的珍贵,这就是琦君对“眼泪”的深刻感悟。
(沈秀华福建省厦门市科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