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中职语文课程的应用交际模块
2006-08-10黄艳慈
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是中等职业教育各类专业的学生所不可缺少的。而各项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的着力点和诉求核心。必须明确的是,语文“双基”的内容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恰当充实。尽管语文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知识来说不易老化,不易过时,但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语文的内容充实最快,语文的应用要求最广。因此,语文知识指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本语文知识,还包括与生活、生产、经济、科技等的发展实际广泛联系的语文应用知识;语文能力指的是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实践、适应创新的语文应用能力;语文素质指的是通过语文学习,语文的知识、能力、智能结构不断完善,促进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据此,中职语文课程在满足一般性要求的知识与能力的平台上,要以就业为导向,设置适用于各类型专业的应用交际模块,以适应社会对中职人才的语文应用能力的需求。
一、语文学科的基本特性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学科指的是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或者是学校教学的科目,而课程则特指学校教学的科目与进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语文作为学科表现的基本特性与其在课程中所应具有的特征是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对两者作出分辨讨论,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等职业教育中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对于语文学科的基本特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认识是人们在走过了“语文工具论”的弯路后,“文道统一”观念再一次深入人心的一种折中。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严格地说,二者非处于同一层面上。广义地说,人文相对的是自然;狭义地说,人文相对的是科学。可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谁都明白这里所说的‘人文性大体上的指向。它比‘思想性内涵更为丰富,更有光彩。这是目前大家(包括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都比较能够接受的表述。”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物质基础是语言,语言是承载文化传承文明的工具,但其本身不是思想或文化,是舍弃言语作品具体内容后概括抽象其丰富多彩的形式而形成的知识体系。思想文化是语言承载的对象,亦即其介入生活后生成的言语作品的内容。在原始社会,语言交际的主要形式是口头传播,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并不需要专门的“课程”,只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习就行了。这就是最朴素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美国语言学家华特·B·科斯涅斯)在这种情况下,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基本一致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人们的交流范围和形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识文断字”早已成为生存的必需,语言运用中的书面形式的学习——“课程形态”下的语言学习也日益走向“平民化”,语文具有了更多的 “工具”的性质是历史的必然。张志公先生在谈到21世纪学生需要哪些语文能力时,有过一段精彩的阐述:“他们普遍需要的将是如历史上描写智力超常的‘才子们那种‘出口成章的能力,因为他们要用自然的口头语言处理工作,指挥机器干活;那种‘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阅读能力,因为他们需要读的东西太多了;那种‘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写作能力,因为他们的时间很珍贵,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写出他们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写的东西。……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敏捷准确的高效率的口头与书面语言能力,将成为每个人的需要。”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学校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对于“语文”这一“工具如何运用”的教学,是以课程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为保障的,工具性非常突出。语文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工具论”是语文设科(课程)的基础,无需回避,亦无需韪谈。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本族语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和一切知识的宝库,因为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从它开始,通过它并回复到它那里去。”当然,对于每一种工具而言,“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统一起来的,语文亦然。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内涵
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建构主义的课程观指出,课程是基本上由外部环境——例如学科结构、社会价值等因素——决定的,考虑到在素质教育要求下语文课程所理应呈现的多元综合性整体特征的合理状态以及学生全面发展以掌握各种能力,我们必须明确中职就业导向下的中职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内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日益完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必将进一步深化,“就业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首先,就业是民生之本,而就业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其次在稳定就业的基础上,人们将谋求职业生活的发展,充分发挥其职业能力,挖掘自身潜力;再次,职业生涯在更高层次上是职业者以自身职业作为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载体,对从事的职业具有很高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而语文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现代社会发展中各行各业会用、用好祖国语文的人才。语文课程工具性的体现在于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其首要任务,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习得语言习惯,增强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这样,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更应该体现在其主动适应时代的需要,适应“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上。中职语文课程应充分发挥工具性特征,突出特点,为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使中职学校的学生形成以符合专业学习需要,职业生涯需要,职业持续发展需要为主,兼及社会生活需要、个性发展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力求做到:重视基础,注重应用,突出实践,切实解决好语文“双基”的应用性、技能性、实践性等现实问题,即切实解决语文基础知识如何获得、语文基本技能如何培养、语文应用实践习惯如何形成的问题,为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和终生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能够借助语文这一工具,解决专业课程学习及今后工作、生活、继续学习过程遇到的阅读理解、表达交流、思考判断、审美鉴赏等相关问题。
行文至此,可能有人会说,这样不是又回到了唯“工具论”的老路上来了吗?我们知道,要掌握语文这门工具,必须进行严格的训练,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认为语文课自始至终都是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过程,离开了这一练习,学生只能获得一点语文知识,不能养成运用语言的能力。从一个人的成长来看,这一点就更清楚了:通过训练,学生掌握了语文这门工具,获得了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为他将来择业和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本来语文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是立足于能基本满足社会生活需要的合格公民所具备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即人人完成语文基础学力的学习。但由于普高热的冲击、社会对人才结构需求的变化以及中职办学特色不鲜明等因素,近年来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水平普遍低下(相信这种情况还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中职文化基础课具有低起点、短时限、为进入职业领域提供必要准备的特点,中职语文教学就要承担起纠正他们长久以来形成的不规范的语言表达习惯是这一异常繁重的任务。因此,中职业语文课程中的工具性——“双基”训练是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踏上社会以后,有一个基本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但是我们要把握好“语文知识的学练”和“语文素养的修炼”的平衡点。中等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不同,中等职业教育应该发挥教育功能,也就是既要重视学生的技能学习,也要重视学生在认知、情感等方面全面发展。语文教学的知识内容同样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助于培养起思维能力和行为品德。
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系统的职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语文作为母语,通达各个学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中职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还应该体现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交融、贯通,特别要与专业课的学习相结合,而不应囿于过细的分科教学观念,使语文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又可以作为专业课学习的拓展与延伸,这样不仅符合语文学习本身的规律,而且能很好地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养,缩短人才培养效果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
三、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课程应用交际模块
(一)政策与理念
中国在课程政策上对课程决策采取分权的策略,1999年6月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十四条中曾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这样,地方和学校有更多的课程权力,在课程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以及体现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方面拥有自主权。各个学校只要利用好具体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这些学习语文的宝贵资源和必需的资源,就能开发出富有特色的弹性中职学校语文校本课程。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课程应用交际模块的建模理念是美国学者艾斯纳(E.W.Eisner)和瓦伦思(E.Vallanca)在20世纪70年代中提出的社会型课程取向理论。这种课程取向强调教育和课程内容在社会环境中的作用,主张教育的责任在于满足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中职语文课程交际应用模块应该是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要有利于学生语言潜能的开发,要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好专业知识,要有利于学生提升全面素质,使之成为有一定文化品位的劳动者。
第一,应用交际模块的实施要充分利用社会语文学习资源,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材与社会生活充分结合起来,加大实践的力度,变革语文教学方式。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途径来进行的,学生所面对的是教师、教材,活动的范围是教室。信息化社会在削弱了学校教育对个人影响的权威性、深刻性的同时又为学习提供了丰富多彩而便捷的学习资源、广阔的学习时空和多样化的学习途径。现代社会的语文教育,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知识不是唯一的教学目标,课堂不是唯一的教学场所。构建应用交际模块时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在内容设置上注重综合性。在组织实施中注重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的机会;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中整合知识和能力。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跨学科中学语文,在文化交流中学语文,在实践活动中学语文,在现代技术的运用中学语文。在课程体系中,中职语文课程要自觉地成为整个学校课程有机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要考虑与其他学科在教学内容上的互动关系,要考虑与其他学科的分工与合作,要考虑在这个体系中的适当比重。
第二,魏书生老师曾提出过三个结合:语文与做人结合;语文与学生生活结合;语文与发展学生智力结合。应用交际模块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的思想,立足生活,立足实践,把学校的小课堂和社会的大课堂结合起来,把课内习文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创设实践的氛围,让学生走出教师的范围、走出教材,走出课堂,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例如帮助商家设计广告语、产品说明书;帮社区出板报、海报,写通知、告示等,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养成一定的语文素养。要引导学生通过家庭活动、社区活动、社会活动等各种渠道及阅读、观察、调查等手段广泛收集信息,养成善于倾听、观察、动脑筋的良好习惯,在实践中吸收知识、习得知识,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养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维习惯。其次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的时间。要下大决心改进课堂教学,变繁杂的分析为整体感悟为主,要变革教学方式,倡导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有练的机会,而且在下课后有走出校门参与实践的时间、机会。
第三,模块的建立要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位,体现普及性和基础性,设置可组合的单元模块,允许学生结合个人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学习。
第四,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模块的教学。科技的进步使“人——机”对话逐渐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对言语信息的筛选、提取和表达将产生革命性的变化。有条件的学校,宜多采用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第五,采取定性评价、量化评价、过程评价、任务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进行学业成就评价。为引导学生增加阅读量,可订出量化指标,阅读评价侧重考评阅读数量。写作评价、口语交际评价突出过程,提倡在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中进行评价。
(二)中职语文课程应用交际模块列表
★1“三文四样”指四种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四大文学样式(诗歌、小说、散文、剧本)
★2降低写作难度,少布置命题作文,多写生活作文。
★3一级目标要求字数不少于600字,二级目标要求字数不少于700字。
(黄艳慈广东省广州市电子信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