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及其它
2006-05-27王佳伟
在表达“去掉外在装饰,恢复事物原来的质朴状态或自然本性”这类的含义时,人们常用到以下几个成语:返朴归真、归真反璞、返璞归真、归真返璞。
然而四个成语之间到底有什么异同呢?
《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第1265页中,对“返朴归真”的解释为:道教教义。其思想源于《道德经》“见素抱朴”、“复归于朴”等论述。“返”即返还,回归;“朴”即质朴,又为“道”;“真”即纯真,又为真道。道教认为,人通过逆行修炼,便可返还到生命初始之婴儿状态,复归于真常之道,达到长生久视之目的。亦指去掉雕饰,返还自然状态,或回归到自然本性。
同样《辞海》在1288页中,对“归真反璞”的解释为:谓去其外饰,还其本身。《国策·齐策四》:“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然而《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目前最新版)第380页中,收入的成语却是“返璞归真”,并解释为: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也说归真返璞。
同样查《现代汉语词典》第513页,即可看到成语“归真返璞”,其中的注释为:见380页的“返璞归真”。
看过了以上几个成语和其中的注释,还真的让人觉得有点高深。倘若高考时出现一道填空题:“返归真”,那还真的难以下结论,是依照《辞海》填“朴”,还是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填“璞”。如果再出第二道填空题:“归真璞”,那么我们是填“反”还是填“返”呢?
笔者认为以上四个成语虽有出处,但从古代流传至今,意义已经相差不多,人们在使用的同时,也很少想到这个成语究竟是源于《道德经》还是《国策》。特别是当今,在市场经济浪潮的推动下,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增多,故而更多人会怀古和恋旧,想到了回归自然,过轻松生活。所以这些因素都使得以上几个成语在媒体上公开亮相的机会越来越多,我们也很难厚此薄彼,说一定要在哪个场合使用哪个成语才是对的。请看下面的几个例子: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10月27日,第六版《漂流在地下大峡谷》:与我同乘一艇的长者不知是受了我的感染,还是因为在这里感觉远离尘嚣而返朴归真,也挥手放歌,像一个率真的少年。
《人民日报》2000年09月02日,第八版《阿里高原(走进西部)》:阿里对那些试图追求归真反璞生活的人们是一个极大的诱惑。在河岸,在溪边,在草地上,在庭院里,随处可见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一边喝着酥油茶,饮着青稞酒,一边聊天,或歌或舞,其乐融融。当你置身其间,藏民给你端茶敬酒更是热情有加,他们为你歌唱,为你起舞,其目的是想让你多喝一口酒。每到这时,你将不由自主地与他们豪饮欢歌,融为一体,所有烦恼通通丢于脑后,你会由衷地感叹:藏族同胞真好!
《人民日报-华南新闻》2006年03月20日,第二版华南时评《雷锋不是“神”也不是“帅哥” 》:雷锋是人不是神,然而雷锋既是平凡的人更是伟大的人。英雄要返璞归真,然而返璞归真的英雄依然是英雄,而不是“帅哥”。还原英雄本色,并不是要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要从以前的有了“皮鞋”也要“删掉”变为有“节俭”也要“删掉”,要把没有女友也弄一个“初恋”出来。如果说非得认为雷锋不节俭、赶时髦、谈过情说过爱才能“还原雷锋”,其实是根本不懂得雷锋。
《人民日报》2005 年07 月14 日,第九版《文学:从时尚走向时代》:要使文学从浮艳、缭乱、浅悖和矫饰中归真返璞,真正具有文学的本色、特点、优势和效能,就必须首先弄清楚真正意义和本质意义上的文学应当如何和必须如何。
成语多了,我们选择的空间也大了,这是个好事。但是权威工具书在收藏和注解这些词语时还是要尽量统一。或者将它们的含义区分得更加泾渭分明一点,或者干脆在“返璞归真”的后面备注:也作“归真返璞”、“归真反璞”、“返朴归真”。这样岂不让人豁然开朗!
(王佳伟,广东省东莞市莞太路智通人才市场A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