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境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06-01-30沈伟强
“情境教学”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情境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无意识的心理特征,通过图片、音乐、文学语言等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再现教材情景、背景或环境,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给学生以强烈的真实感,以更好地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即情景、背景或环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以现代教学手段为媒介,积极开展“情境教学”使学生自融其中,融情入境。“情境教学”具有以下的主要作用:
一、“情境教学”适合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能够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提高他们的想象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更注重形象性、欣赏性和感悟性。它强调使学生在接受多种感官刺激的同时,更全面地发展其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更需要我们以形象生动的画面,生动逼真的情境,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并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从而调动学生全身的视觉、听觉神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例如在教散文大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时,教师在顺利导入新课后,可先用先进的现代多媒体依次播放描绘春天美景的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同时配以相应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对此作较充分的感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然后再回转开篇,点拨导学:如此美丽的春景,我们又怎能不去急切盼望呢?这样就可以水到渠成地把握作者感情的流露。继而圈点全文主旨,自然贯通“赞春”部分,这样就使课堂结构条理清晰,更好地促使学生随教师的思维导向理解和感悟文章内容,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二、“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促思激趣,怡情悟理。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主动参与、自觉投入,主动积极地探索语文的奥妙。而先于学习事件的“情境”可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需要、认知准备和情感因素;学习中的“情境”则直接涉及影响学习兴趣、动机、理解、态度、方法种种因素以及帮助学生认识如何从愿意学习转变到善于学习等等。例如在讲授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乡冬天是怎样的?然后想象,北京和热带地区又是怎样的?跟自己家乡是不是一样的?接着可利用现代多媒体分别播放北京的冬天和热带地区的天气动画情景通过组织这种色彩鲜明、活泼有趣的音像画面来创设情境,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领他们全身心地到教学情境中去体验,去领悟。学生可以用感受补充甚至替代语言,把信息的传递和接受变成一种享受,从而引起审美愉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学生融入于这样的多媒体教学情境中,身临其境,吸收知识,开启智慧,陶冶性情,思维活跃,能较好地感悟语言规律和理解文章意蕴,这对于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潜能,对于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增强语文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盲目运用“情境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事先确切地理解课文,并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这是上好“情境教学”课的基础,每个想要上好“情境教学”课的教师都必须做到。那些靠所谓的“教学经验”去临场发挥,却不对课文内容作深入理解和把握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教学目标的完成。
(2)要紧扣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突出学习的重点、难点,用多种手段再现教材情境,尽可能给学生以鲜明、准确、丰富的感性认识,要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最好还要体现一个“趣”字:给学生一个直观的“美趣”;调动学生积极投入的“情趣”;使学生引起思考并获得感悟的“智趣”。
(3)运用“情境教学”时应充分渲染课文的主调,切忌滥用情境,喧宾夺主。运用“情境教学”时不充分渲染课文的主调,一味渲染所谓的“情境再现”,势必会喧宾夺主,最终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们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代大厦,而是促使他们去做砌砖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情境教学” 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先进理念,符合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即情景、背景或环境)。因此,我们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和课文的内在特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去把握,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能自融其中,融情入境,想方设法去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沈伟强江苏省吴江市盛泽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