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的误区浅析

2006-01-30易灿辉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1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多媒体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及其基本内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我国古已有之,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所倡导的仁义礼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一直成为了我国封建时期教育的理想追求。在西方,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体现是在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西方近代人本教育观念和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石。夸美纽斯、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等许多教育家,尽管各持其说、各成一派。“但贯穿近现代西方教育思想的依然是自文艺复兴延续而来的人本观念” 。人本主义教育观念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

在现代社会,伴随着以创新教育为特征的世界性教育改革的热潮,“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广泛的渗透在教育的全过程中。“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语文课堂中的实施现状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把语文学科看作是文化载体,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它标志着语文教育重视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底蕴的回归。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反复的漫长过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越来越深入课程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的误区和不足。全面的总结和分析这些误区和不足,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必由之路:

(一)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误区和不足:

1.多种要求同时进行,让学生不知所措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教学环节:在简短导入之后,开始进入文本,教师在多媒体展示之后向学生布置任务:“大家现在开始结合课后问题默读课文,在读的同时勾划不认识的字词以及重点句,注意要体会作者的感情。”默读、准备回答问题、勾划难字词、勾划重点句、体会作者感情。且不说是中学生,即使是教师本身在进行阅读时,又是否能够做到五个步骤同时进行呢?在设计教学过程、布置学习任务的时候,我们应该思考:这样学生能做到吗?只有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和设计教学,才能保证“以人为本”的实际功效。

2.朗读要求过于明确,压制学生的个性理解

在进行阅读教学,尤其是散文、小说、诗歌阅读教学前,教师必然先于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对作者的感情基调、写作意图、线索脉络有了较深的理解。而在实际教学时教师经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将自己已经体会出来的作者的感情不自觉的透露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按照这种感情基调来阅读和理解文章。这样做便无形中给学生的阅读划定了一个难以超越的圈,绝大部分学生便会按照教师的提示去进行解读,无意识地压制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多角度理解。

3.为赶教学任务和进度,代替学生思考和总结

课堂时间是十分有限的,一个课时一般安排在40——50分钟左右,然而文科性质科目尤其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拓展,或者学生对文本或文本外的问题的发挥影响了教学进度。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完整性,很容易采取的一个策略便是:在结束阶段,本应该由学生来总结和归纳的环节,由教师全权代替。殊不知,这种为求得课堂完整性的做法恰恰是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违背,还不如布置学生课后进行总结。

4.乐学≠安乐死:活动安排充斥语文课堂

在新课程改革开始推行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开始深入人心,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时为了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的单一和枯燥的局面,开始引入了讨论、采访、表演、游戏等等多种课堂活动形式,使得语文课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局面: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亦相应提升。但随着这种模式的推广,慢慢开始出现了一种让人担忧的极端现象:课堂活动成了语文课堂的主体内容甚至全部,活动安排满天飞的情况比比皆是。

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这些课堂活动的安排和设计是极为有力的手段,但我们更要考虑的是:活动安排必须是有效的、必须是适合学科特征的,如若不然,“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无法得到正确实施的,耽误的必然是学生的宝贵的青春,导致的必然是学生的“安乐死”。

(二)语文课堂教学辅助手段的误区和不足:

1.多媒体应用导致教学环节的预设,无形中缩小了语文课堂的拓展空间

现代课堂多媒体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但这并不是说多媒体的使用就完全没有缺陷了,在使用过程中,一线教师反映最多的问题便是:在课堂实践操作过程中,由于多媒体课件必须提前做好,必然使得教学过程提前进行预设。而课堂教学的灵动性和生成性,刚好与多媒体的预设性出现了冲突。由于语文学科在人文性方面的显著特点,使这种矛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样也就必然影响教师教学的发挥,相应地对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和思考的空间大大缩水,使本来要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多媒体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障碍。

2.多媒体运用的本末倒置:为求得清晰而控制灯光

多媒体除去上面由于其制作流程中的存在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些具体操作过程中的误区。笔者在一次中学语文观摩课上观察到,许多来参加观摩课教学的老师将多媒体教室的灯关闭,从而提高多媒体的可见度和清晰度。多媒体教室的设计原本就注意到了光线的配合,一般多媒体教师的光线是比较暗的,如果没有灯光,学生阅读教材、记笔记等学习过程是无法进行的。这种为提高多媒体效果的方法对多媒体的运用显然是有效的,但我们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并不是多媒体本身,而是坐在多媒体前面的学生。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不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迫害,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刚好是矛盾的。

(三)对理念理解的误区和不足

1.主体性的尺度:文本解读的放纵和学生错误的淡化

教育的人文主义“反对教育以预设的、人为的、外在的教育目的支配教育,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语文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的“阅读与鉴赏”内容中也提到:要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这种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膨胀后便发生了异化:对学生提出的所有见解,教师一律予以表扬,予以肯定,在文本阅读上出现放纵倾向;对学生问题的回答,哪怕是错误的,也不加以否定。

殊不知,个性化的阅读必须建立在准确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离开文本,离开作者的原本意图,将朱自清的父亲视为“违反交通规则”的人。不但是对文本的错误理解,更是对我国经典文学作品的一种玷辱。“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他毕竟还是“哈姆雷特”,不能变成“于连”或者“李尔王”。这种放纵文本阅读理解、放纵学生错误的做法,实质上是对语文教学“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异化和背离,对学生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2.“以人为本”的内涵:“人”只包括了学生么?

毫无疑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对象,“以人为本”肯定要以学生为本,但在认识清楚学生重要性的同时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以人为本”的内涵难道只包括了学生?既然是以人为本,那么作为教育教学重要组成要素的教师,是否也应该作为“为本”的对象而存在?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提到:“教师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但在下面的说明内容中,却并没有以“教师”为本的意思,只是简要的对教师适应课程改革、更好的组织学习活动、教学活动提出了一些要求。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承受最大压力的人,恰恰是被忽视的教师。我们大胆的说一句:这难道不应该说是我们在编制课程标准时的一个失误?在我们大力强调要以学生为本时,如果忽视教师这一因素,谈何教师与课程的同步发展,又怎么能实现以学生为本这一目标?失去教师这一要素的关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必然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三、“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误区和不足引发的思考

诚然,以上的误区和不足,只是笔者在观摩中学语文课堂实践中的部分归纳和总结,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实施现状。但我们从这一个侧面和所窥视到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的异化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坚实理论基础的教育理念却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出现了如此让人担忧的异化、走样,甚至本末倒置,使我们不得不担心,要使得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论、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落实到位,实现我们教育的理想状态,我们这一代教育者和教育研究者,我们下一代的教育者和教育研究者,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易灿辉云南曲靖师范学院中文系)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多媒体理念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