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律动着时代精神的西部颂歌

2006-01-26郑世隆

飞天 2006年5期
关键词:陇东报告文学油田

郑世隆

作为轻骑兵的报告文学,由于有着天然的优势,总是紧扣时代脉搏的跳动,与时代的韵律同步前进。20世纪80年代有着“轰动效应”的一批报告文学,曾因能及时反映改革开放的艰辛进程,着力讴歌新时期的时代风貌,博得广大读者的赞许,报告文学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嬗变,作家们的视野更加广阔,审视社会的角度更加多样,这就使得人们在阅读多元化作品的同时,感到反映时代精神与时俱进的佳作渐少,甚至有人说是越来越疲软。恰在此时,读到了陈德宏、王新军长篇报告文学《<跨越梦想>——中国石油长庆西峰油田勘探开发大纪实》(载《飞天》2006年第1期),一种久违了的时代精神赞歌回荡在心头。

《跨越梦想》描绘的是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陇东黄土高原腹地的西峰油田勘探开发的情景。无疑这是弘扬主旋律的重大题材作品。因为一提到石油,人们自然就想起了大庆精神,想起了工人阶级的楷模铁人王进喜,想到了石油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想到了石油关乎到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命脉,想到了石油与国计民生与普通百姓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作品吸引人们眼球的地方。另一方面,这种题材又十分不讨巧,油田勘探开发没有花边新闻,技术、管理又枯燥乏味,可读性和趣味性实在是难以调剂,弄不好就是报告+新闻或者新闻+报告。

读过《跨越梦想》,则有一种全新的感觉,超大新鲜的信息容量,深远厚重的历史沉淀,浓郁开放的时代气息,神秘诱人的西部文化,在一条创新主线的牵引下,演绎着石油勘探开发的故事和西峰油田正在诞生的奇迹。读者在历史与文化、石油与西部、技术与精神、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这与作者宏观视角,立体观照、历史纵深,全景描绘的追求不无关系。

在当今世界,石油的作用愈发显得重要。而我国自从大庆等油田开采之后,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再找到大储量的新油田。2004年5月27日新华社对外公布西峰油田超四亿吨储量的发现,世界石油界都为之震动。

但这个发现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作者在大半年的采访中,一次次踏上陇东的董志塬,一次次零距离接触西峰油田,掌握了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及鲜活的现实图景,意想不到的是时间跨度竟如此之大。如果追溯到距今2000年前的西汉,就有“高奴出脂水”的传说(高奴处于今鄂尔多斯盆地),那是历史的源头;如果追溯到距今1980年前的东汉,班固就曾留下“高奴有脂水可燃”的记载;如果追溯到公元1907年鄂尔多斯盆地打下的第一口“延一井”,距今也有98年;就连1971年开始的五万多人的陇东石油大会战,距今也有30多年了。这就是作者首先面临的历史纵深。没有历史就没有今天,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

无论是顺时针架构还是逆时针架构,展开西峰油田恢宏画卷的时间或慢或快,都会让读者没有品味咀嚼的余地,更感受不到审美的魅力。作者在历史和现实的梳理过程中,让厚重的现实感和纵深的历史感互动起来,历史观照现实,现实回应历史,虽然时空不断交错变幻,但浓墨重彩的是2003年后的西峰油田决战。通过宏观的全景描摹,使读者感受到陇东西峰油田的崛起,是科学发展观的使然,是祖国现代化的必然,是西部即将兴盛的希冀;同时也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应到陇东西峰石油的律动,体现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超常速度,反映了现代科技带来的威力,昭示着中国石油重塑辉煌时刻的到来。当然,西峰速度,西峰奇迹,西峰模式,西峰精神,都是出自新时期的石油战线广大科技人员、干部和工人之手。

这么宏大的事件必然对应着众多的人物。作品中有名有姓的就有数十人之多,既有毛泽东、周恩来、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有余秋里、康世恩、苏荣、陆浩等省部级领导;既有李四光、孙建初等石油地质方面的专家,也有黄炎、陈耕、蒋洁敏、廖永远、冉新权等中油的领导和专家;在众多的人物中,着力最多的是长庆油田公司两任掌门人胡文瑞和王道富。在西峰油田的前期勘探发现中,胡文瑞总经理功不可没;在“西峰模式”的创建过程中,王道富总经理居功至伟。他们是新时期国家大型企业的领导人。不同于过去的是他们在思维观念上的大胆突破,敢于抛弃传统的、过时的、落后的东西;引进现代的、新兴的、先进的东西;坚持创新,用创新牵引一切。一般人认为报告文学与小说的最大不同是小说以塑造人物为己任,而报告文学更多的是铺写事件。其实不然,世间万物离不开人,事件更离不开人。人是事件的主体。但报告文学的任务不是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塑造人物形象,而是真实地、自然地、实事求是地再现人物最具光彩的一面,以及最能给人们带来启迪的一面。《跨越梦想》做到了这一点。

胡文瑞从16岁起就成为头戴铝盔走天涯的人,后来成长为石油行业的专家,36岁当上了采油二厂的厂长,并先后任长庆石油勘探局副局长、局长及长庆油田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这是个从基层干起有着丰富经验的老石油。他的经历也许够写一部书,但文中没有写他丰富多彩的人生阅历,没有写他自学成才的艰辛经历,而是写了他闪光的认识事物本质的新思维观念。他提出的“重新认识鄂尔多斯盆地;重新认识长庆油田的低渗透;重新认识我们自己”的三个“重新认识”理念,在陇东石油反复勘探中,起到了拨开迷雾的作用,终于在2001年使西峰油田的重新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运用哲学观点指导石油勘探开发获得巨大成功,这恐怕是新时期的新型企业领导人不同凡响的地方。文中出自胡文瑞之手,只有短短600余字的《庆一井铭》,不仅是一部浓缩了的长庆石油人的发展史、奋斗史、成功史、奉献史,还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一部科技进步史。这无疑也是胡文瑞的精彩之处。

而王道富却是另一种类型的企业领导人。作为长庆油田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身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是个典型的亲和而博学的知识分子。他不仅保持了老一代企业家严谨务实、深入基层、雷厉风行、赏罚分明的作风,而且善于引进国内外现代先进的管理理念,创新出我们自己的“西峰模式”。他抓的新机制、新体制建设卓有成效,“五优四化”不仅体现出观念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还融入了文化创新。它的独特之处是用“文化”来牵引。时下,企业重技术轻管理,重管理轻文化是普遍现象,而真正懂技术懂管理的王道富,却反其道而行之,他高举“文化管理”的大旗,视文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把西峰油田推向了“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高层次。

胡文瑞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哲理的东西,反过来又用哲理指导实践取得陇东石油勘探开发的成功;王道富从管理理论中提取实际可行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从而总结出“西峰模式”获得成功。两个不同类型的企业家,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不同的人格魅力,但相同的是他们都坚持创新,他们不仅是西峰油田的功臣,也是中国石油的功臣。感谢作者让我们也重新认识了新型企业家的个性特征。文中另一个出镜较多的人物高静乐,是长庆油田公司第二采油厂厂长,还是全国劳动模范。作为基层领导,他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执行者,在全文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此外,作者还不惜篇幅,把镜头对准石油战线的普通劳动者,李芳、章继远、张志国、李占营、孟亚莉、罗玉娥、李新民、赵小军、王彦龙等,他们只是千千万万中国石油战线广大职工的代表,也是共和国的脊梁,没有他们的智慧,没有他们的汗水,没有他们的付出,没有他们的奉献,就不会有西峰油田的今天。他们是新时期中国石油工人的代表,也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新时期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貌。

提到石油战线,人们立刻会说起大庆艰苦奋斗的历史,铁人王进喜更是那个时代艰苦奋斗的标杆,还有那“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标志性口号。给人们的印象石油与露天的艰苦条件是分不开的,石油与大干苦干是分不开的。毫无疑问,西峰油田的人们也继承了这种传统。在1971年至1975年的长庆石油大会战中,近六万之众兵分五路,“南下华池渭北,东进陕西吴旗”,在鄂尔多斯盆地37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战天斗地,艰苦创业。肖华将军的“入夜钻机鸣远山,信是铁人呐喊声”,就是那时会战的真实写照。艰苦奋斗的传承是石油行业标志性的特点。陇东石油人在2003年那个雨季里,集中经受了自然灾害带来的考验,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如果仅仅是这些,只不过是大庆精神的延续,读者早就耳熟能详,没有新时期的新特征。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除了讴歌陇东的创业者,续写西峰油田的奇迹外,还着力书写了西峰油田之所以有今天的业绩,除了人的决定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观念上的改变。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观念的改变是根本性的转变,只有这种转变,创新开拓精神,才能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巨大力源,才能使人有胆有识,创造出前人未有过的奇迹,发挥出先进科技生产力的伟大能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优化井网技术、优化注水方式技术、优化改造地面流程技术、油藏早期精细描述技术、动态监测技术、丛式井开发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功图法计量技术、综合环保技术等等。尤其是攻克低渗透油田勘探开发技术,国内独有,世界领先,堪称西峰油田的看家宝贝。正是这些只有西峰石油人独有的技术,使这部作品在恢宏的场面、丰满的人物之外,充满了其它作品没有的技术含量,它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不可或缺的;它不是干巴枯燥的,而是通俗易懂的;赋予了21世纪的时代特征,赋予了这部作品新的生命力,这也是这部作品与过去描写石油行业作品的最大不同之点。

笔者曾长期在大西北生活和工作过,有着永远割舍不了的西部情结。淳朴敦厚的西部人是我心中的最爱,贫瘠的黄土高原上的沟沟梁梁,是我心中难忘的热土。所以,我对反映西部的文学作品有着说不出的喜爱。《跨越梦想》是我盼望已久的作品,它让读者重新认识了祖国的西部,西峰油田的横空出世,也许会使贫瘠的西部富饶起来;也让读者重新认识了陇东石油人,他们堪称时代精神的典型代表;它让读者重新认识了石油行业,这是个传统行业也是个新技术含量很高的现代行业;它让读者重新感受到了继大庆人之后又有了长庆人;一代又一代的石油人,支撑着共和国的经济命脉,他们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耕耘者,他们也是值得祖国母亲永远骄傲的儿女。这正是作品的成功之所在。

(作者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组联部主任)

责任编辑 鲁 东

猜你喜欢

陇东报告文学油田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油田掠影
春日 陇东花事
油田工人
一滴油的后面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浅析陇东窑洞文化
陇东民歌在地方高校合唱教学实践探究
陇东老区的放足运动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