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新课标后中考语文命题展望等

2006-01-19赵跟喜等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期
关键词:春草现代文语文课程

赵跟喜等

今年,率先实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及新课程(七至九年级)的实验区已进行完第一轮。按教育部的要求,此项实验将逐年扩大并全面推开,也就是说,各地中考都将面临实行新课程后的命题改革。应如何应对实行新课标及新教材后的中考,已经很现实地摆在各地命题人员及毕业班师生面前。

实行新课程后,中考命题将走向何处?考查内容、题目类型会发生哪些变化?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些简单设想。

一、考查内容

能体现语文这门学科的个性、能体现九年级学生应有的语文素养的东西,应该是中考语文命题的基本范围。换句话说,实行新课程后,一些常规的东西肯定要考。这些内容主要有:

(一)汉字书写。

《语文课程标准》在义务教育的每个学段都专门列了“识字与写字”一项,7~9年级学段对“写字”的要求有两条:①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②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与之相配套的人教版、苏教版教科书的附录都设有书法欣赏与练习的内容。重视汉字的书写训练,原本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这些年来,写字的要求在中小学越来越淡化,以往中考试卷在作文评分标准里尽管也设有加分项,但并未引起师生的充分重视,单独设置汉字书写题,旨在让学生体会“汉字王国”的魅力,引导师生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书写。课程标准的这一思想,已较普遍地体现在近年各地中考语文命题之中,且出现了一些颇富人文性的写字题。

(二)积累运用

1.名句名篇默写。这是传统考点,实行新课程后,它依然会是中考试卷上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从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文教学)的角度来看,诵读应该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优美的篇章,特别是古典诗文,是我们民族的精粹语言,必须熟读成诵。熟读成诵的过程,就是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也是熏陶情感、增强语言感受力和表现力、增强审美观念的过程。这个过程对提高人格品位、促进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在其总目标中有这样的话:“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名句名篇的默写,无疑有助于这一目标的落实。

2.了解课本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了解课本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学常识”的要求,积累一定量的文学常识对于提高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培养良好的艺术审美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初中阶段又是一个人积累知识的黄金阶段,所以中考命题对此进行强调无疑是正确的。需要提及的是,《语文课程标准》“附录”中推荐的课外读物,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采取适当的方法让学生涉猎。

3.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4.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5.正确理解和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6.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7.辨析病句。

8.语言连贯。

这几项内容都属于语文基础性的东西,也是传统考点,实行新课程后的中考命题,估计依然会问津这些内容,每年的中考不会样样都考,但会有选择性地考。

9.仿写句子。根据所给句式进行仿写,是近年来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上闪亮登场的一种新题型。这种题型,一般是命题者提供一定的语境,要求考生参照规定的句式模仿写作。这是一种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想像能力、写作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能力的崭新题型。仿写具有很大的开放空间和灵活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品质,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10.综合性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有利于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从而使学生能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实施新课标后的中考命题,势必对这方面有所关注。其实,这两年不少地方的中考语文命题,已开始这方面的探索,像学科渗透题、读图题、时事题、口语交际题等。

(三)现代文阅读

这应该是语文试卷上所占篇幅最大的一个板块。一般而言,一套试题中应含有2篇现代文阅读材料,其中一篇应为叙事类作品(以文学作品为主),另一篇可以是简单的议论文,也可以是科技作品。文学作品以散文为主,也可以是小说。

按《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文学作品的阅读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简单的议论文的阅读目标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科技作品的阅读目标是:“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据此,现代文阅读的设题,应注意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整体感知文章,理解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能理解文章的结构和思想内容;能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现代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应注重文质兼美,应该重视阅读材料本身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其价值取向。材料一般来源于课外。事实上,近年来不少地方的中考现代文阅读材料已由课内转向课外。

近年来,一些地方的中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板块设有3篇阅读材料。我们认为3篇偏多,高考语文试题才两篇现代文阅读,何况高考语文答题时间是150分钟,而不少地方的中考语文答题时间只有120分钟。试卷长度过大,势必导致考生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影响考生的临场发挥。

(四)古诗文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根据这一要求,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符合“浅易”这一基本要求。设题应突出这样几个方面: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读音和意义,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归纳内容要点,对文中的思想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

古诗阅读(欣赏)应以课内古典诗词为基本材料。《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是:“诵读古代诗词,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据此,古诗阅读(欣赏)的设题应突出这样几点:能正确把握诵读的节奏,能欣赏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能理解、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对诗中的名句作点赏析。

(五)作文

实行新课程后,作文依然会处在整个语文试卷“半壁江

山”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文体的要求是:“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这就是说,不管哪一类教学文体,都应扎扎实实地掌握其写作要领。在此基础上,还应努力做到: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要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能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

中考作文的题型不拘一格,可以是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近年来,文体自选、立意自定的话题作文更受命题人的青睐。

二、题目类型

近年来各地的中考命题,虽说所依据的是试用修订版的大纲和教材,但已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新课标、新课程理念的影响,涌现出不少值得称道的好题型,客观上为将要面对的新课程中考做了必要的准备。就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看,语文命题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写作题、图文题、答案开放的表述题等多种类型。可以肯定地说,主观性、开放性、探究性试题是实行新课程后中考命题改革的一个方向,学科交叉、句子仿写、探究评点性试题会成为各地中考试卷上的亮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在实行新课程以后的教学与复习备考中,对于一些常规性的、能体现一个人语文素养的东西,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常抓不懈。“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的东西,《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里,在谈及“课程性质与地位”时,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课程的基本理念”中,位居第一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次,要不断拓宽阅读的视野。前面我们已经提及,中考现代文阅读材料的选材方向是课外,若拘泥于课本上为数有限的一些课文的学习,势必很难应对陌生的阅读材料。“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大量的课外阅读,无疑会有助于我们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更何况,中考现代文的阅读材料,我们完全有可能在考前的大量阅读中提前读到,兹举一例:2002年辽宁中考现代文阅读选取了一篇题为“天职”的小说(原题中未标明篇名),篇末注明的出处是《中学生阅读》;2003年四川绵阳的中考也选了这篇小说,篇末未注明出处;2004年甘肃兰州的中考现代文阅读材料,第一篇仍是这篇《天职》,篇末标明的出处是《读者》2002年第8期。而类似的情形在各地中考语文命题中已多有出现。

(赵跟喜甘肃省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春芳歇”是“春草衰败”吗?

丁勤中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三册语文对王维《山居秋瞑》“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句作了这样的注释:春草就随它的意衰败吧,王孙自可留在山中(这里的秋景仍值得欣赏)。显然注释者是把“春芳歇”理解为“春草衰败”了,如此理解,本人不愿苟同。理由有二:

第一,“衰败”岂是春草意?“春草就随它的意衰败吧”这样的说法,显然是把“衰败”说成了春草的意愿,不符合情理,禁不住推敲。对春草而言,衰败是残酷的,无可奈何的,怎么能说“随它的意”衰败呢?

第二,不符合诗作的整体格调。《山居秋暝》这首诗前六句通过“空山”“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等具体形象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动静相映,声色交辉,清新秀丽的山水画面,营造出一种清新、幽静、恬美的意境,给人以美好的享受。你突然冒出个“春草衰败”的形象,不是大杀风景吗?

笔者以为,“春芳歇”结构中的“歇”不能释为“衰败”,而应据其“停息,休息”意释为“停留”。“随意”不应是“随它的意”,而应是“随我(作者)的意”。“随意春芳歇”全句的意思是:春天的芳华也随我的意而在山中停留。当然,王维作《山居秋暝》诗是在秋季,山中不可能存留春天的芳华。作者这样写意在表现山中秋景“不是春景,胜似春景”之意,自然引出“王孙自可留”的内心独自,进而表现了诗作者对“空静”境界的追求。以上看法,不知妥否,恳请大方之家不吝赐教。

(丁勤中,河北省承德县三十家子高中)

猜你喜欢

春草现代文语文课程
《春草明年绿 天朗气清欢》系列作品
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
春草
春 草
让概括思维成为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利器”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青春版”越剧《春草》首演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高考现代文阅读应关注的几点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