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约意颇丰等

2006-01-19周绍池等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期
关键词:武侯祠碧草梦游

周绍池等

《蜀相》是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是杜甫颠沛流离到成都游武侯祠所作。短短八句五十六字,文字简约,但意蕴丰厚。教学中应注重对文字的解读和诗意的领悟,引导学生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笔者认为下面几个问题很值得研究。

一、为何题为《蜀相》

为方便研究,特录《蜀相》全诗: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题目往往提示着全诗的立意,反映诗人的思想。《蜀相》题为“蜀相”,大有讲究。全诗八句虽然有四句是直接写武侯祠的,但作者的立意在于人而不在于祠,祠在诗中只是一个抚今追昔的场景而已,意在引出诸葛亮其人:作者一路寻来,借祠写人,旨在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表达自己的敬仰和惋惜之情。但为何题为“蜀相”而不是题为“诸葛亮”则大有深意。诸葛亮是智慧的象征,“智”贯穿着他生命的始终,他的智慧千百年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然而杜甫毕竟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大志,更多地专注到诸葛亮作为一个能够施展抱负的“吏”的身份以及由此派生的忠诚和美政上来。“蜀相”是个充满历史使命感的政治名词,从“蜀相”这个角度写,既符合杜甫身处乱世,渴望圣君贤相匡扶摇摇欲坠的大唐江山的心境,同时又准确地暗示出他报国无门、功业未就的郁闷和隐痛。因为这个视角,诗末“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扼腕叹息才表现得极为有力。

二、“自”、“空”二字有何意蕴

细读深思,“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实在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样轻盈,也不是“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那样欢快,真正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那种沉郁凝重。一“自”一“空”,丝丝悲凉悠然而生,可谓平中见奇。有人问,阶前碧草年年绿,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黄鹂恰恰啼可有谁听呢?于是,从“自”、“空”二字看出一代名相祠前的凄清、荒落。也有人说这里所写的“碧草”及“黄鹂”并不是祠中客观景象,而是一种悲凉心理的外显,这景语只是情悟而已。但是武侯祠阶前芳草青青,黄鹂啼鸣应该是正常的景象,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荒凉、冷落。《蜀相》一诗起句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什么叫“柏森森”?就是指祠堂掩映在一片苍松翠柏之中。尽管这只是一个远观的表象,但这三个字仍然负载着远道而来的诗人的一种欣慰:巍巍祠堂果然名副其实,堂堂贤相真乃功高如山,苍松翠柏就是明证!如果这里的“柏森森”是实景,那么诗人所见所闻的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当也是实景。

苍松挺拔,碧草如盖,黄鹂婉啭。自会有人问:既如此,诗人在颔联中为何又发出“自”春色、“空”好音的感叹呢?问题是诗人不是来观赏这里的风景的,甚至也没有写祠堂的庄严肃穆。如果不从游人稀少、门庭冷落的角度,就难以解释“自”、“空”这两个突如其来的词所带来的不和谐。尽管眼前的武侯祠碧草依然映阶,隔叶黄鹂犹在啼鸣,可诗人想到的是和这生机勃勃的一切相映衬的诸葛武侯一类的人物早已不复存在了,能不黯然忧伤吗?人去祠空,触景伤情,再美的芳草也只是应和大自然的季节罢了;再美的黄鹂啼啭,也没有武侯一类的人物来赏听了!所以,诗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蜀相》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怀,但就诗的起承转合而言,其实从第二联起,就已经推物及人,变了基调,产生悲慨凝重之气了。而这又正和尾联发出的“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长叹一脉相承。

三、为什么“英雄泪满襟”

且看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频烦”从侧面展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开济”中的“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指扶助刘禅匡济艰危;“老臣心”指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先“开”后“济”,虽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但终未完成统一大业,诸葛亮这样的英雄人物何其悲壮!杜甫瞻仰武侯祠堂,感慨诸葛亮忠贞不二、功业未就的同时,怎能不浮想联翩呢?所以,就《蜀相》而言,在教学中与其讨论尾联中的“英雄”具体是指哪些人,实在不如探讨为何古往今来天下“英雄”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深感痛心惋惜。历史上的英雄不都是能刻石记功而还的,更多的是那些渴望建功立业却功业未成。功业未成或干脆是失败的英雄或像杜甫这样怀才不遇的“英雄”对诸葛亮的才能,除了钦佩之外,更钦佩他时逢良主、事业有托的人生机遇。然而,诸葛亮以惊世奇才、“相父”之尊纵横驰骋,大业还是未成,最终落个将星坠落五丈原下,人算不如天算的结局,实在令天下英雄深为惋惜。这是英雄对英雄的“相惜”。刚刚经历“安史之乱”的一代诗圣,面临仕途失意,动荡时局,堪忧国无大才,块垒厚积,于是千古登临,由人及己,自然禁不住老泪纵横,发出“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浩叹。“长使英雄泪满襟”,叹息的是功败垂成的蜀相诸葛亮,叹息的是自己命运坎坷无处施展抱负,叹息古往今来壮志难酬的英雄的共同命运!正是有着共同的抱负,共同的命运,天下英雄才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彼此理解。

李杜文章万丈高,的确如此。杜甫就是杜甫,只有他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宽大胸襟,才能写出这忧国忧民而境界自成高格的千古绝唱——《蜀相》!

(周绍驰江苏省盐城生物工程高等技术学校)

李白梦断天姥

汪四甫

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中梦游仙境的理解,大多认为是以仙境的美丽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以梦游仙境表现对现实世界的逃避与憎恶,仙境就是诗人的理想,我对此却不敢苟同。我认为这首诗是作者长安梦想破灭后对现实和自我的告白。

在长安之行之前,李白一直怀着美好的政治理想,“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归时尚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就是最好的见证。长安自然是他心中的圣地,是梦求的仙境。可是他来到长安之后,玄宗只把他看做词臣,供奉翰林,并不重用,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又得罪了不少权贵,尤其是得罪了玄宗最宠信的高力士和杨贵妃,这已经预示着他的仕途之门就此关闭。在长安的两年时间里,他更是耳闻目睹了权贵的跋扈,官吏的腐化,官场的争斗,这使他清醒地看到了唐王朝在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漂亮外衣掩盖下的罪恶与黑暗,这一切与他的性格格格不入可又无可奈何。

744年,他被赐金放还,这可以说是他人生中一个最大的打击,他在《行路难》中写道:“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可见他当时内心是何等的凄苦与无助,何等的苦闷与彷徨,他必然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理想,《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他痛苦思索后的结果。

如果说仙境是诗人的理想,为什么诗人将仙境写得如此恐怖:“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仙府之门打开之时更是令人毛骨悚然:“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这与神仙洞府出现时的氤氲祥和、彩云瑞气传统手法极为相悖,倒像是妖魔鬼怪出场的前奏。再看仙境的描写:“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与皇宫有何两样,活脱脱是一个神化的皇宫。我认为李白梦游天姥的一个过程,其实就是诗人对长安之行的回忆,此行想起来其间凶险令人不寒而栗,不然诗人为何在梦醒时会“魂悸以魄动”,不就是做了一场恶梦吗?

在他当时看来长安之行简直就是恶梦一场,现在已是梦醒时分。他清醒地看到了自己高傲的性格不能被官场所容,而自己又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决定他只能“骑白鹿,访名山”,去过另一种“逍遥”生活。

(汪四甫湖北省通城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武侯祠碧草梦游
樊莉
在梦游的象
武侯祠
药王谷石林
岁末感怀
梦游
谒成都武侯祠
梦游东方
武侯祠三国历史文化与旅游价值开发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