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应以读为本等

2006-01-19王小兰王晓玲等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期
关键词:文本语文课堂教学

王小兰 王晓玲等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前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而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战场,只有“得法于课内”、形成技能、技巧,才能“增益于课外”,使学生感受世界,丰富情感,提高审美情趣,诱发创造力的发挥。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以读为本,指导有方,语文教学就会获得成功。要做到这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

一、激情诱导、先声夺人

课堂教学要以读为媒介,以文为依托,以情感染人、影响人、熏陶人。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声音能化成和煦的春风、炎热的夏日、绵绵的秋雨、酷寒的冬雪,能外化成小弗郎士、奥楚蔑洛夫、鲍西娅、夏洛克等等,体现人物的喜怒哀乐。激昂处还它激昂,委婉处还它委婉,深沉处还它深沉,欢悦处还它欢悦,似滔滔江河,如涓涓泉水,幽幽琴声,若融融春光,把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教师读中含情、读中融情、读中寓情、读中诱情,学生听中入情,听中动情,达到水乳交融、和谐共振的境界。如教《周总理,您在哪里》时,当我以深沉、缓慢、呼唤的语调读完全文时,自己已是声音哽咽、热泪盈眶,台下学生不禁潸然泪下,此时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完全共鸣了,周总理魂系中华的高风亮节、鞠躬尽瘁的形象已深深铭刻在学生心中,获得了“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效果。教《春》时以生动、欢快的语调去朗读,学生通过对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细致的描写感受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教《我的老师》时以亲切、温柔、快乐的语调去朗读,学生眼前浮现出了一位温柔可亲、挚爱学生的年轻女教师形象……教师这些先声夺人的诱导,使学生在感官上播下了理解的种子,教师的讲解会促其发芽、开花、结果,掌握课文就轻松多了。

二、诵读探究、形式多样

诵读是读的主要表现形式。我国历代童启教育家以诵读为主,他们“日诵万言”的美德是大家熟知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对七~九年级的阅读要求又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些不同的声音形成了一首诵读交响曲。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学生既要善于接受新理念、新思想,学习扑面而来的现代信息技术,更应抓住传统的、基础性的东西。只要心中有“米”,才能纵横驰骋。因此,将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尤为重要。教师要在师生合作中重视诵读指导,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齐读、范读、自读、浏览、精读,调动各种感官练习并熟读精思,获取阅读的“金钥匙”。再抓住重点段落有目的地去精读。如《爱莲说》中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飘逸、风度等段落的描写:《背影》中对父亲买橘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等,在诵读的过程中品味文章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背诵一些名句、名篇,积累材料,为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语言的运用作准备。正如俗语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如教《论语》十则中我将诵读过程分为四个版块:赛读课文中要求大声、流利、快速朗读竞赛;质疑问难中边读边解答要求理解的问题:背诵课文中可采用自由背、分“则”背、齐背;梳理课文中注重作家作品、名言、警句、成语、难句翻译的练习。这些灵活多变的方法使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品味、感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提高了审美情趣,真正发挥了诵读的作用。

三、拓宽思维,延伸提高

读为教之本,阅读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但如何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最终归宿,教师必须在学生已有的阅读基础上引导他们回味作品中的精彩文字描述,唤起他们动笔去练习,动手搜集资料,动口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学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后教师画出“○”和“△”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段话。他们妙笔生花:足球和红旗的呐喊让人听到了奥运的心声;面包和粽子的结合让人感到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太阳和冰淇淋的消溶让人体味到生活的甜蜜;月亮和森林的私语让人感到夜晚的温柔……这样精彩的语句不能不令人赞叹。学完《“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后,让学生收集有关“神舟”五号和“神州”六号的资料在班上交流,内容充实,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感受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完《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后,让学生自由组合当一名小记者模拟采访建筑大师贝聿铭,个个口齿伶俐、慷慨激昂,表演得惟妙惟肖。这些不同的训练,帮助学生从阅读理解过渡到创造想象,打破了思维定势,拓宽了视野,学生乐此不疲,感受到了语文学习步入了时代的行列。

许多行家发出了感叹:“语文教学,阅读就是一切”。只要课堂教学能以读为主,教师激情诱导,使学生胸有成竹,再通过师生合作探究,使其不断的积累,消化理解,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能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沿着这种方法探索下去,语文教学就会迎来明媚的春天。

(王小兰王晓玲陕西省成阳市风轮中学)

建立多元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探讨

何贤超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尤其是基础学科教育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课堂教学改革成了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众所周知,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学生学习上的成败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有着直接的联系。一个师生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一个师生不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则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也一样,也应该有一个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方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感受到师生的和谐气氛。因此,变革旧的教学方式,营造新的教学环境成了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成了每一个教师在教学改革中需要探索的主要内容。

一、建立多元语文课堂教学的可行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是以教材为本,以传授纯粹的书本知识为主,强调的是预设课程的忠实实施。因而,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有以下缺点:一是单调,课堂教学讲究的是知识传授,学生学的是考试需要的知识,而教师是这种知识的传授者;二是封闭,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基本上在教室中完成,纯粹停留在一本教材上,缺乏必要的开放性,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就被封闭在单调的灌输中,教育的复杂性与学生发展状况的复杂性则泯灭其中;三是缺乏民主和合作精神,以考试、测验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造成了学生对分数的过分追求,使语文课堂教学效应大大降低,老师在教学中是主导者,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四是缺乏现代技术的运用,

在教学手段方面,忽视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媒体的使用,满足于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手段。

学生的智力发展是多元的。单一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全面开发,反而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关注的是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立足点。这种“整体人”的发展,是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是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环境里养成良好的素质。这种“整体人”的培养需要的是一个和谐而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而多元化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实行,将直接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一一变“苦学”为“乐学”。这将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潜能的开发,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建立多元语文课堂教学的原则

1.启发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将启发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重视教方法、导思路、激兴趣、诱思考,重视直观教学对学生的启发作用,鼓励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及时反馈矫正,及时总结。

2.主体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学生自身已具备的思想素质、智力能力,使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民主性原则

教师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合作中完成教学任务。

4.发展性原则

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研究学生的认知障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学生在自觉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能力的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

5.实效性原则

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紧紧抓住课程标准,以教材为载体,写出最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

6.系统性原则

帮助学生理清各个知识点,建立起初步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有序地、系统地掌握语文知识。

三、建立多元的课堂教学方式

1.营造对话式的课堂教学

首先是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对话是平等的,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的。譬如教师在讲授鲁迅的小说《祝福》时,就应当放下“代理人”的架子,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其次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由于学生的智力是多元的,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也是多元的。同样在教学《祝福》时,对祥林嫂的死,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比如有的学生认为是封建礼教害的,有的认为是祥林嫂自己丧失了生存幻想而死的,有的认为是被作者鲁迅“杀死”的……只要有理由都可成立。再次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阅读文本实际上是学生与作者进行精神的交流,从而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2.设计情境,开展“表演课”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有很多文学性质的课文,而新课标又特别强调学生的文本体验和课堂体验,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这些文学味道非常浓厚的课文,我们完全可以将它们改编为话剧或电影剧本,让学生参与剧本的演出,真正体验文本的内容,把握文本人物的性格特点。从年龄角度来说,高中的学生通过这种活动的参与,能诱发他们的潜能,激励他们更好地进入文本,感受文本的世界。比如在教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教师就可以将文本改编为一场话剧。然后大家根据剧本,表演一场话剧。又如在讲授小说《荷花淀》时,教师大可将这篇非常清新的小说改编成一个电影剧本,由老师与学生共同来表演。这种设计情境、开展“表演课”对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传统教育背景下的教师常埋怨上语文课跟解数学题一样,学生也抱怨语文课太枯燥乏味,没有兴趣去学,这与教师没有开展必要的“表演课”有着很大的关系。

3.借助网络,进行多样的阅读教学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最根本的教学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阅读训练。高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应当借助网络资源,把握新的信息,重视整体感悟,完成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行选择式阅读、超文本阅读。选择性阅读带有很大的个体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爱好在博览的基础上选择文本中的一点进行“个别阅读”。学生在选择“个别”阅读时很容易调动自己的知识、思想、情感参与其中,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注入到文本中去。通过选择性阅读刺激学生的阅读兴奋点,不但有利于学生在博览精读的基础上,形成倾向性鲜明的个性化阅读特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主动吸取信息、选择信息的习惯。而超文本阅读则是阅读文本之外的东西,在领略文本的同时,阅读与此文本相似的文本或与此文本相应的声像文本,以此可用来对比阅读。如在教学《边城》时,可让学生观看电影《边城》。

4.协作讨论,开展探究性教学

新课标针对传统语文教学缺乏合作精神,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作为教师应当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选题,自己协作完成课题的研究。在这种授课方式下,教师成为问题的点拨者和研究的指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有着很大的作用,譬如教师在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时,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人的内心世界与诗歌世界,可以做“海子之死”、“追日的夸父”、“中国后朦胧诗的哲理探讨”、“浅议情与理之争”等课题的探究。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完成,然后形成一个课题报告。这种教学,会使更多的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

5.增加语文活动课,使语文教育生活化

语文活动是语文课堂知识教学之外的一切具有语文学习性质的活动。它是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开展的活动,具有明显的实践性;没有考试的压力,不受课堂的拘束,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冲破了课堂范围,把学校乃至社会作为活动的场所,学生可广泛吸收、传播信息,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比如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做一些调查报告、模拟家庭生活、诗歌朗诵会、野外探险等具有实际操作性的语文活动课,便于学生从实践中学到知识。

建立多元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不仅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整体人”的需要。学者钱理群认为高中的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彼岸世界的向往和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大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与创造的欲求”。这正是我们所需的,也正是多元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所在。

(何贤超浙江省三门县亭旁中学)

猜你喜欢

文本语文课堂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