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心设计教学中的导入和结课

2006-01-19刘继成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期
关键词:拖堂艺术老师

一、教学中的导入

明代文人谢榛曾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意思是说写文章开头要引语不凡,震人心弦;结尾要清亮激越,余音绕梁。写作如此,教学也更如此,我们强调导入,也要讲究结课,使学生一进入课堂便在美的享受中开始,最后在美的陶冶中结束。所以这句话用在课堂教学中更为贴切。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开好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一堂课的导入如同桥梁,连接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帘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导入乃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作好心理准备。老师精心设计“导入”这一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一般来说,老师的导入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启发思维,先声夺人

在讲课开始时,老师应用最少的语言,最短的时间,迅速缩短师生间、学生和教材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育、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好的导入注意针对学生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等,做到态度、语言和蔼可亲,所导内容能引人入胜,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和热情吸引住,应使师生共同进入“角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劳动带来疲劳”。因为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设境激情,触发情感体验

学生情感的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通过图画、音乐、幻灯、电影、录音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可感的情境,让他们置身其中,深入体验教材的内涵。学生因此积聚的情感,必然转化为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导课的情境创设要巧妙得当,真切感人,能够触发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发动他们的情绪想象。这就需要教师具备编剧的本领、导演的才能和演员的素质,才能很好引导学生入境入情,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强化和升华。

简洁凝练,直入正题

莎士比亚曾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赘是肤浅的藻饰。”这个见解是非常深刻的。经济学原理主张: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成效,以最小的精力换取最大的成效,称为效果;以最短的时间换取最大的效果,称为效率。而实现了效果和效率高度统一的教学就是优化教学,这正是教学艺术所力求的,课堂上的分分秒秒都是非常宝贵的,不容许有丝毫的浪费,因此教师的教学要在有效的基础上追求优效,以简洁智巧的形式导课,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二、教学中的结课

画龙点睛,突破时空

课堂教学的结尾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正像演戏讲究演透而不演绝,只有演透,思想内容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人物的性格、情感才能刻画得曲尽其妙,但若一演绝,就断送了艺术。因有余味正是艺术魅力所在。课堂教学艺术也是一样,不能讲绝,讲绝就失去了“启发”想象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以“不全”求“全”,在有限中追求无限,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即在一堂课结束时,注意浓郁的色彩、艺术的含蓄,使学生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课后咀嚼回味,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点睛”之笔,把文章的精髓鲜明地突现在学生的眼前,唯其如此,教学的归纳总结才能产生画龙点睛、突破时空的艺术效果。

例如,讲完《阿Q正传》一文,学生意犹未尽,很是关心故事的下文,关心阿Q的最后命运。于是笔者就简要地讲述了一下《阿Q正传》第九章“大团圆”情节,然后笔者说:“要知详情,请同学们课后阅读《阿Q正传》全文。”

像这样的课堂结尾,既能总结全文,又能延伸课外,它能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得未知,通过节选而阅读全篇,以此来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首尾呼应、相对完整

课堂的结尾应当紧扣教学的内容,使其成为整节课堂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到与导课遥相呼应,而不是游离主题太远。特别是有些课的结尾实际上就是导课设疑的总结性回答,或者是导课思想内容的进一步延续和升华,如果导入精心设疑布阵,课堂小节中却无下文,或者是结课又悬念丛生,另搞一套,则易使学生思路紊乱,无从获益。同时,教师的结尾还应注意在横断面上,即讲授内容告一段落,或者讲完了一个问题时,应使教学内容显得系统连贯,相对完整,而不是结束在一个总是没讲完的“半坡”上,否则,势必使教学显得支离破碎,影响数学效果。

例如,教完叶圣陶的《夜》,我们可以这样结课:“这篇小说写于1927年,反映的是‘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它没有正面描写反革命大屠杀的真实场景,而是选取一个普通家庭在这场反革命大屠杀中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反革命政变的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烈士的母亲,她经历了一个由悲痛到愤怒、由怯弱到勇敢的心理变化过程,反映了人民群众前赴后继的斗争。小说用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写母亲,暗线写其子女,明线正面实写,暗线侧面虚写。此外,心理描写推动了故事的发展,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心情,渲染了气氛。”

这样的结尾,既有对课文内容的总结,又有对课文艺术特色的归纳,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强化和深化的作用。

干净利落,适可而止

课堂结课不宜在内容上画蛇添足,在时间上“拖堂”打“疲劳战”。教师要养成准时上课和准时下课的良好习惯。不可超前,也不可拖堂,小结要简洁明了、干净利索、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否则将会降低教学效果。据调查证明:百分之四十的学生同情老师的拖堂行为,认为老师是处于对工作的负责,但不赞同拖堂,有百分之五十的学生怨恨老师拖堂;这部分学生有的反应特别强烈(特别对常拖堂的老师)语言甚是尖刻,只有个别学生因“特殊情况”而没有反应。由此可见,拖堂既不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又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惰性、心理疲劳,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所以,作为老师,如果不是万不得已,就应该按时下课。

形式多样,探索创新

教学归纳总结的形式与方法丰富多彩,教师可以采取自然式总结、总结式归纳、悬念式设疑、回味式结课、幽默式小结等,不论采取哪种方式,但都得结课有法。

教师在教学艺术实践中,既可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情况和课堂临时出现的情况灵活选用,机智应变,更应该根据实际需要探索创新,创造出各种行之有效的结课形式,而不是拘于成式,死板单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偶尔来点空白式结课,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让他们以自己的心得和经验填空“续尾”也能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但是不管怎么样,最终应当给学生一种“教学已随时光去,思绪仍在课中游”的感觉。

(刘继成山东省平邑县职工教育中心)

猜你喜欢

拖堂艺术老师
纸的艺术
咱老师的拖堂之计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楼梯(外一首)
六·一放假么
爆笑街头艺术
拖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