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教材体系等

2006-01-19田明亮等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期
关键词:张良学会读书

田明亮等

从整体上看,本套语文教材的内容具备了系统性、开放性,摒弃了传统语文教材单一文选体例,构建全新的语文综合实践体系。围绕“单元主题”,把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活动和专题等加以优化整合,以获取整体的语文教学效应。另外,每册书有3个附录,主要包括应用文示例、语法知识、修辞知识、书法欣赏等。(为了便于叙述,将七至九年级上下册教材,分别对应为1、2、3、4、5、6册。)

在具体安排上有一些变化,第1、2、3、4册每单元均包括阅读、诵读欣赏、写作三个部分内容,而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的安排则略有不同,具体如下:

在第1册是间隔出现,各3次;第2册是3+3模式;第3册是“口、综、口、口、综、综(自行设计)”;第4册是“口、口、语、语、语、口(自行设计)”(第4册“综合实践活动”改为“语文实践活动”)。

这样的安排显得条理不足。从实践角度讲,如果维持第l册的安排顺序容易形成一种认识上的习惯。从“综合实践活动”到“语文实践活动”的调整,反映了编者着重点的确立,符合课程教学的实际。

名著推荐与阅读和专题出现的次数,如下:

第1、2册名著推荐与阅读1、专题1;第3、4、5、6册名著推荐与阅读1、专题2。

专题的设计是本套教材的亮点,是跨学科的学习尝试,数量的增加,说明编者对此的推崇,这是合理的。

5、6册的每个单元均包括阅读、诵读欣赏,将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整合为综合学习与探究。这一整合在思路上是正确的,因为语文的读、写、听、说本身就密切相关。但从实际的教学来看,这部分许多问题的提法和课文的探究练习有相似和重复,自身特色不够明显,不易达到专项训练的效果。

就局部(主要结合前4册的教学实践谈)考察,系统的严密性有待进一步推敲:

(一)单元选文的组合标准

给单元命名,是这套教材的特色,在一开始的确带来了不少的新鲜感。随着教材的深入,由语文学科本身的知识无序带来的划分的不合理逐渐显现。单元名称如下:

(亲近文学)(金色年华)(民俗风情)(多彩四季)(关注科学)(奇思妙想)(人物风采)(童年趣事)(建筑艺术)(动物世界)(信息传播)(诗词拔萃)(长征组歌)(爱国情怀)(至爱亲情)(江山多娇)(人与环境)(高新科技)(咏物抒怀)(道德修养)(事理说明)(小说之林)(人生体验)(精彩演讲)

当我们仅仅拿到1册教材时,我们会为这样的划分感到新鲜,富于变化,也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初中三年的学习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随着教学的深入,我们更应该建立一个利于学科整体建构的框架,帮助学生找到其中的规律。这里的分类,编者目的是淡化文体,让学生关注文本内容,但分类的标准不严格、不统一,随着内容的增多,不利于树立一门学科的规范,不利于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学科基本框架。

细致分析一下,大部分单元是以选文的内容性质命名的,如(金色年华)(民俗风情)(多彩四季)(关注科学)(人物风采)(童年趣事)(建筑艺术)(动物世界)(信息传播)(长征组歌)(江山多娇)(人与环境)(高新科技)(道德修养)(人生体验);其次有体裁上的区分,如(亲近文学)(小说之林)(诗词拔萃)(精彩演讲);再次有表现手法的区分,如(奇思妙想)(咏物抒怀)(事理说明);其次有抽象情感的区分,如(爱国情怀)(至爱亲情)。

就第一类区分而言:生活的内容是多彩的也是无尽的,这样的划分只能是相对而言,也会有重复。比如,(金色年华)(童年趣事)都是写童年的事;(江山多娇)(多彩四季)都是写景的文章。

所以,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发觉这样划分的必要性在减弱,以至于到最后两册,单元名称全是“学会读书”了,虽然有“授之以渔”的用心,却也会被揣摩成划分的难以维济了。

并且从5、6两册所提供的读书方法来看,如下:

(学会读书一: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学会读书二:品味·感悟·欣赏)(学会读书三:学学牛吃草)(学会读书四:阅读有独特的感受)(学会读书五:借助注释学文言)(学会读书六:读书动笔)(学会阅读七:比较与辨微)(学会读书八:迅速捕捉阅读信息)(学会读书九:疑为学之始)(学会读书十:知人论世读经典)(学会读书十一:横看成岭侧成峰)

其实这些读书方法教师也很难在具体阅读教学时贯彻。一则,它是笼统的经验总结,缺少可操作程序;二则,它并非全新的知识,在前两年的教学中师生一定是不同程度上提及、运用这些方法的。换句话说,它来得迟了点。

(二)具体单元选文的组合

再从具体单元选文来看,有时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活动和专题等整合得相当合理,容易获取整体的语文教学效应。如:

第1册第一单元(亲近文学)

1.为你打开一扇门(赵丽宏)

2.繁星(巴金)

3.冰心诗四首(母亲、纸船、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

4.“诺曼底”号遇难记(雨果)

5.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韩非子》)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诵读欣赏古代诗词四首

次北固山下(王湾)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赤壁(杜牧)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泰戈尔诗三首(金色花、告别、榕树)

写作:有感而发

综合实践活动:我爱文学

这里因为“文学”的丰富性使得本单元的内容轻易地整合到了它的名下,散文、诗歌、小说、寓言都是文学的样式。文学的确需要“有感而发”。

但也有不少单元整合得比较勉强,如:

第2册第四单元(动物世界)

14.松鼠(布丰)

15.松树金龟子(节选)(法布尔)

16.国宝——大熊猫(叶永烈)

17.黔之驴(柳宗元)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

蝉(虞世南)孤雁(杜甫)鹧鸪(郑谷)

写作:抓住特点介绍动物

综合实践活动: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

前三课的确主要在介绍动物,而寓言则是另有深意,三首托物言志的诗歌更不在写动物。

再如:第3册第四单元(江山多娇)

16.小石潭记(柳宗元)

17.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8.阿里山纪行(吴功正)

19.美丽的西双版纳(李舵)

20.蓝蓝的威尼斯(马信德)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

望岳(杜甫)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登飞来峰(王安石)

写作:写参观游览的文章

口语交际:假如我是导游

这里,《阿里山纪行》、《美丽的西双版纳》倒是符合“江山多娇”的意味,而《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更在于寄托一种情绪。

又如:

第2册第五单元(人与环境)

21.苏州园林(叶圣陶)

22.都市精灵(舒乙)

23.幽径悲剧(季羡林)

24.明天不封阳台(杜卫东)

25.治水必躬亲(钱泳)

诵读欣赏文笔精华(三)大地上的事情(苇岸)

写作: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

《都市精灵》、《幽径悲剧》的确在讨论人与环境,《苏州园林》从人与环境和谐的角度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治水必躬亲》却是人物轶事,重在写入罢了。

(田明亮江苏省苏州市苏州中学)

司马迁的败笔

罗发武

司马迁和他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在史学史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已成定论,无庸置疑。《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班固说:“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史记》的文章具有独创的风格,唐朝韩愈称其“雄深雅健”,宋朝苏辙称其“疏荡颇有奇气”。

高中语文教科书传统篇目《鸿门宴》一文,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天下而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许多富有戏剧性的难忘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上剑拔弩张,杀气冲天:“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此时,身处“鱼肉”地位的刘邦坐不安席,机警地托词离宴。语文教参中说:此时樊哙、张良“会意随出”,宴庭内外一片混乱。并称赞司马迁“描述却有条不紊”。笔者不敢苟同,觉得这一节中,司马迁的叙述恰恰是散乱无章,败笔多多。现不揣冒昧,列举如下,以供商榷。

其一,原文中只写了“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此处对张良只字未提;更看不出两人“会意而出”樊哙是刘邦“招出”的,他会何意?是会“开溜”之意?可见,“教参”对此评价不实。

其二,前文对张良未做交代,等到为“未辞”而犯难,樊哙说出“何辞为?”的一番理由,“于是遂去”后,才冒出一句“乃令张良留谢”。既已“于是遂去”,又“乃令张良留谢”。那么,下文中的张良问,刘邦答,又是怎么回事?这种问答到底是张刘间的对话呢,还是借助“信使”完成的?语意不明。

其三,等交代过沛公“脱身独骑”“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后,司马公又冒出一句: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既已“道芷阳间行”,又如何“谓张良曰”呢?不合逻辑,令人费解。

总之,尽管有不少人为司马公的这一段文字大加赞誉,找出这样那样的想当然的“理由”为之进行辩护,但笔者认为,老虎也有打盹的时节,良马也有失蹄的时候,像司马公这样的大家,文章中出现一点败笔,也是正常现象,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待它,既不要吹毛求疵,更不能文过饰非。(罗发武甘肃省永靖县第九中学)

猜你喜欢

张良学会读书
张良书法作品选登
我爱读书
张良拾鞋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