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考·实践·探索

2006-01-19宁常勇张绍金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期
关键词:活动性新课改课文

宁常勇 张绍金

一路上充满着思考的语文课改已经在实践中走过了一年。一年的探索,对整体课改而言是非常短暂的,但在这短暂的一年中,我们已经尝试着完成了必修内容五册课本中的四册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有几点粗略的体会和感悟以及几点不成熟的思考,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思考,并希望大家给予指正。

一、教材的思考

我们知道一套理想的教材应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富有吸引学生学习的魅力并且能够唤起学生挖掘自身潜力的意识,能够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使用的是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山东版的五册教材基本的编排体例是:必读课文——学习活动——选读课文——专题活动。编排内容是:二十个话题,二十个学习活动,五个活动性学习专题。

二十个话题:

二十个话题的内容是:第一册:开启智慧之门——感受艺术魅力——走进自然怀抱——体悟山水神韵;第二册:追求人生五彩梦——跨越时空的美丽——透视人世百相——解读昨日战争;第三册:建构精神家园——倾听自然的声音一一体味至爱亲情——追寻文明的踪迹;第四册:谱写生命赞歌——探求美的真谛——洞察世道沧桑——打开科技之窗;第五册:爱的生命乐章——探索科学奥秘——历史坐标上的沉思——以天下为己任。

这二十个话题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一个丰富、博大、多彩的世界,学生沉浸其中,必然会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等三个维度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再配以大量的语文读本,确实使学生受益匪浅。

不过,我在思考教材的时候也有这样一个疑惑:话题的编排标准是什么?话题如何体现学生的接受梯度?另外,我也感到某些话题似乎有些雷同,如:“打开科技之窗”与“探索科学奥秘”,“走进自然怀抱”与“倾听自然的声音”等。还有,某些课文难以准确恰当地解读话题,如《滕王阁序》,难以就“美”进行解读。也有一些课文难度太大,如三册出现的《报任安书》,这对刚进入高中的同学来说可能会使其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有一些课文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如《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最后,就某些选读课文来说,由于语言风格难以接受,对学生而言有些形同虚设了,如《梦》《西西弗的神话》等。

当然,也有非常多的文章或情感真挚,或文质兼美,且又能较好地体现话题内容,如《我不是个好儿子》《都江堰》《听听那冷雨》等,这类文章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

二十个学习活动:

二十个学习活动涉及的内容驳杂而庞大,既有对课文的学习方法提示,又有根据课文而设的语言基础训练;既有对课文的不同角度的拓展,又有依据课文而设的不同角度的实践。另外,学习活动也从众多的角度提出了学生写作的要求(这一点在下文再做论述)。

我认为,教材中学习活动的设置,使我们的语文课有了生气,有了个性,有了创新,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如果能恰当地融入语言基础知识的讲解,必然更具操作性、更受师生欢迎了。

当然,学习活动中也有一些是我和我的学生难以驾驭的,如社会调查、电视节目的制作、采访、网页的制作等。现在提出来,敬请各位同仁能给予指教。

五个活动性学习专题:

五个活动性学习专题的内容是:第一册:走近孔子;第二册:与经典对话;第三册:真情伴我成长;第四册:语文与我同行;第五册:感受古代汉语的文化意蕴。

活动性学习专题内容的设置,我认为是本套语文教材中较为出彩的地方。无论从难易程度、设计角度,还是从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授课,都体现了一种新课改的精神。

如果说学习活动是每册阶段性的学习过程,那么学习专题就是每册的全程性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说应该把活动性学习专题看成是贯穿整个学期的学习任务,而不应该仅在学期末的几节课内草率完成(也有可能某些教师对此仅是点到为止)。因为我认为活动性学习专题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当然,活动性学习专题的内容设置缺乏一定的梯度性和某些文章过于艰涩也可能阻碍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提高。

总之,这套教材突破了体裁分类的标准,进行了人文性很强的话题分类,并设置了引发、引导学生求知欲望的学习活动和旨在提高学生素质的活动性学习专题,可以说是充分体现了语文新课改的三个维度的要求,只是个别话题的选排标准显得有些模糊,个别篇目的难易程度、语言风格尚需斟酌而已。

二、教学的实践

教学实践活动是课改的中心环节,它综合反映着教材、教师、学生之间的理解、应用和掌握的关系。下面我就简单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1.课文的教学实践

(1)必读课文是教材的编排中心,也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在处理必读课文的时候,我的基本思路是:单元话题一一话题解读——话题课本解读——知识积累(参考并完成学习活动的内容)。

比如:一册一单元的教学。首先明确话题是开启智慧之门,然后解读话题,这是一个分析讲解如何获取知识的话题,重在培养我们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的能力,接着就文本进行话题解读,并参阅完成学习活动的内容。《劝学》可以讨论、分析、归纳为:课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师说》则主要从反面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性。最后,进行文言知识的积累,可以制作卡片,可以进行文言分类专题积累(具体积累的内容略)。当然,本单元可以补充活动性学习专题——走近孔子的相关内容,选取《论语》中论述学习、求知的相关言论并进行积累。经过这样处理,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减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

在必读课文教学活动中,重点是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路。可以从话题的角度理解,也可以不从话题的角度理解。我们鼓励并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感悟,当然我们鼓励个性但并不纵容个性,绝对不能把无知当作个性。我们的中心是引导学生回归文本重心,对文本进行重点研读。我的落脚点是学生依据话题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技能)、思考了什么(情感和价值观)。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然后再明确教材选文的目的,使学生在多层面上有所收获。

(2)选读课文是单元话题的补充和延伸。有些课文可以让学生自读而过,不必深究,有些课文可以做必要的处理。

在处理选读课文的时候,我的基本思路是:单元话题——话题解读——话题课文整合解读——话题阐发——知识积累。

其中有两点需要做一下解释:课文整合是将两篇文章(文言文除外)进行整体比较阅读,从不同的角度围绕话题进行解读;话题阐发是指学生在解读话题的时候必然是发散性的(这也是学生个性的表现),难以完全一致,通过对比、讨论、指导,对话题的理解可能向更深更高层次理解。

总之,选读课文的教学是重在选读,有选择有比较地阅读。

2.学习活动的教学实践

教材中学习活动的安排是语文课改中特殊的闪光点。有

许多的内容都必须与必读课文结合进行,在此我不想赘言。我只想集中谈一下学习活动中涉及的写作问题。

纵观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写作内容,从写作体裁上看有:调查报告、随笔、散文、游记、诗歌、戏剧、消息、演讲稿、论文、短评、小小说、科普文章、读书报告等,从题材上也涉及到了古今中外非常多的生活的角度。可以看出写作内容的安排虽然没有像人教版(高一阶段单独编排记叙、议论的写作内容,并且有针对同一体裁的不同角度的专项训练)那样独立成篇,却也称得上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了,这充分说明了作文应该突破条条框框,应该向生活化、情感化、个性化发展的方向。

然而,我却也不无疑惑,如此众多的写作体裁和内容,想让学生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完成,恐怕是有难度的,况且有很多文体课本上根本没有例文。因此,实际可操作性是不大的。我在此不揣鄙陋,简单谈一下自己在高一阶段写作方面的教学实践。

首先明确基本的写作常识,如何记叙和如何议论,关于这一点,我参阅了人教版的教材。其次,集中训练,高一上学期,集中精力训练记叙文,学习并完成记叙文的写作,高一下学期,集中精力训练议论文,学习并完成议论文的写作。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遇到教材中有相同体裁的写作要求,就同步完成。这样安排,老师有所教,学生有所学,而且与初中学习衔接较好。至于课本中的其他写作内容,主要是有选择地利用周记的形式来完成。

如此安排,虽与教材有些不一致,但乐教与乐学相一致,教学相长,这本身恐怕也属于新课改的内涵吧。

3.活动性学习专题的教学实践

活动性学习专题虽然附于每册课本的最后,但却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各项人文素养的最重要的内容。前文讲过活动性学习专题应该是贯穿于整册语文教学的。所以,我在教学中介绍整册课本的时候,就开始介绍活动性学习专题,并布置、准备相关作业和内容。

如活动性学习专题——走近孔子。

学期开始就布置学生利用微机课上的网络资源感知孔子,记录孔子;利用阅读课上的图书资源搜集孔子的言论以及后人的评价;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播放“三孔”的介绍节目;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研读教材内容;利用课堂时间讨论孔子的伟大之处并辩论孔子对于现今的意义。

如此进行,可以使活动性学习专题贯穿于整册教学过程中,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且学习语文的方式也显得灵活多样了。

再如活动性学习专题——真情伴我成长。

我做了这样安排:收看并播放中央台《讲述·兄弟》,收集真情文章,积累身边的真情故事,阅读教材内容,给母亲(父亲)写一封信(必做,效果很受好评,体现了一种活动性学习专题的人文关怀)。

总之,活动性学习专题的教学主要采取的就是这种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实践。

三、课改的探索

新课改是一场教学领域的改革,而教学改革的真正意义往往体现在过程中。我在教学改革中有些探索及相应的做法现在提出来,求教于各位老师。

1.教师

教师是站在教改最前沿的,对新课改而言,往往是成也教师,败也教师。有人这样说过:没有教师的发展,难有学生的发展;没有教师的解放,难有学生的解放;没有教师的创造,难有学生的创造;没有教师的转型,难有学生的转型。

我觉得自己作为教师必须和新课改同步甚至是超前,而且还应该从自己身上体现出新课改的精神和内涵。所以,课改中我们应该革新理念,放开胆量,积极探索,及时反思。比如对教材的处理,教材只是提供了一个教学平台,教材使用的理念应该体现课改,在新目标下,教材取舍的本身就体现了课改的精神。具体而言,我将学习活动中的写作内容淡化处理(个别内容在周记中体现),而结合高一学生的特点教授其最基本的内容——记叙和议论,就是基于这种想法的。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老教师一定不要害怕放弃自己的经验,不要以经验作为自己“老”的资格,要以“老将出马,一个顶俩”的心态投入到教学中。新教师则应该“忙趁东风放纸鸢”,借助新课改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所学到的教学理论,在三尺讲坛上尽情挥洒自己的精彩人生。另外,我觉得新课改下的教师应该善于写教学日记。一个教师如果写了三年的教案,那么他可能永远是一个教师或教书匠;如果一个教师写了三年的教学日记,那么他就可能向着一个教学研究者或者是教学专家发展了。

2.教法

教学方法是最能体现教师的教改理念的。在这里我只谈两个问题。

第一就是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首先我是一名学生,在新课改中需要不断地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课改理念,只要自己不断地求知探索,也必将影响学生,使学生觉得一切皆有可能。其次应是一名组织者,不应再是只做讲解的老师,而应组织协调学生自己寻求答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应是一名总结者,总结发言的主持人,评价同学的观点,明确教材的观点,鼓励个性的观点。

第二就是多媒体的使用问题。新课改中,很多老师把眼光转向多媒体,如果为了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比较相关影视资料,这不失为一条好途径,但是,若让教学过程也在多媒体中显现,我觉得就值得商榷。因为多媒体弱化了板书的作用,影响了学生的批、注、圈点等阅读习惯,多向度、多思维的语文情感被简单化、图解化了,相关问题的讨论结果也就趋向单一化了。所以,我认为多媒体的使用应该适可而止、实事求是地使用。

3.学生

归根结底,我们的新课改是一切为了学生。

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自不待言,但是,我认为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定的“度”,过犹不及。我观摩了一些示范课和公开课,发现这样一些现象:你真棒、你真聪明、你比老师强多了,给点掌声等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赞美学生理所当然,但应适时适度,否则,这种热情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相反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我觉得对待学生应客观,不宠不纵,严爱适度。只有恰到好处的表扬才能打动学生的内心,才能成为学生内在的长久的学习动力。

总之,探索是无止境的,我们的一切探索也许还要受着各种检测手段的制约,还要受着许多考试制度的制约,这可能也是很多老师所担心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先积极地去做,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丰富教学实践活动,肯定会反过来促进各种监测、考试制度的改革。这也正是探索、改革的辩证统一。

一年的思考、实践与探索对新课改而言只不过是一个开端,以上的体会、反思意在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各位老师的思考与探索,毕竟在新课改面前,需要各位同仁以及所有的教育者的积极参与。

(宁常勇张绍金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活动性新课改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T-SPOT.TB在活动性肺结核治疗效果的监测
背课文的小偷
活动性与非活动性肺结核血小板参数、D-D检测的临床意义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