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2005-04-29柴东亮
柴东亮
[摘要]成本管理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方法,是通过对企业资金耗费及价值补偿过程进行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成果,挖掘潜力,节省劳动耗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方式。但是,一些国有企业成本管理意识还比较淡薄,成本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缺乏现代化成本管理手段,致使企业成本信息失真,存在很多问题。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成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成本管理历来倍受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但在一些国有企业的实践中,其效果却难以令人满意,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现代成本管理的推行。
第一,宏观成本管理体制不完善。很多企业在成本核算上随意性很大,人为调节资料,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而且长期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这是当前企业成本管理弱化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目前国家指定的企业经济效益考核和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中,反映成本指标的数量、权重明显偏低,致使成本对内涵效益的主导作用不能明显表现出来,不利于提高成本管理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在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中,采用租赁、拍卖、兼并、破产等“外科手术”多,而真正着眼于加强科学管理,建立成本管理运行机制,从企业内部管理解决问题的“内部治疗”少,这种“重外轻内”的倾向,也是严重影响建立企业内部成本管理运行机制的因素之一;第三方面,由于主管部门监控不力,使宏观管理流于形式,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压力和动力。
第二,企业经营机制不健全。企业在转制过程中,旧的机制被打破而新的机制尚未建立,出现了一些管理上的“空白”,使企业经营活动无章可循,客观上削弱了成本管理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不再直接下达成本计划指标,使企业失去了外部成本压力;企业内部成本自我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尚未健全,过分偏重于效益总量,忽视效益质量;承包经营责任制并未将成本水平高低与企业及经营者的利益挂起钩来,股份制改造未取得其应有的效果,从而使企业不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成本管理运行机制。
第三,成本管理在内容上仍局限于传统成本观念,只重视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管理,忽视全面成本管理,造成企业非制造成本失控,总成本水平直线上升;在方法上许多企业只有事后成本分析,缺乏事前成本预测和决策,事中的成本控制和调节也不及时,现代管理会计中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本管理责任不明,企业内部责任会计制度不完善。
第四,成本效益意识淡薄,成本管理人员素质偏低。企业目前成本管理工作仅限于少数财会人员,其他部门和人员认为与自己无关,而成本管理人员素质低、视野狭窄,只抓事后的核算,忽视成本预测与控制。而且成本管理基础工作薄弱,成本管理责任制不健全。企业只注重进出厂物资管理,忽视工序间计量,导致消耗数据不准,使成本管理工作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第五,受传统成本管理观念的束缚。多年来,我国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已建立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采用定额成本管理法对材料、工资、费用等进行控制;实行成本技术分析,推行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等。这些方法曾对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起到过积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这些经验已显露出了许多局限性,比如:它只注重在生产领域的成本分析,忽略了事前预测和决策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就必须涉及流通领域;要在市场中提高竞争力,就要对其产品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其质量,也必然涉及技术领域。但由于人们受传统成本管理观念的束缚,往往很难涉及到这些方面。
第六,成本管理意识还比较淡薄。重产值轻效益,重投入轻产出,重揽轻管,以包代管,负盈不负亏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有些项目经理和施工队领导只讲生产,不讲成本,只重视产值、工期,不重视成本核算和质量、效益。因而形成只关心产值指标,不注重成本指标的怪现象。有些企业领导对开展责任成本管理重视不够,组织不力,工作还停留在一般的号召和文件转发上,职工对责任成本核算知识知之甚少,只干不算,没有充分调动职工参与成本核算的积极性,使成本管理工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第七,工程项目预算分割滞后、过程控制不严、经济关系不顺、责权利结合不紧、上交指标比例测算核定不科学、考核依据不充分等。上级对下级(项目)的考核偏重于产值和上交款的完成情况,而忽视经济效益,造成潜亏。管理机制存在缺陷,一些企业缺少自己的作业层,主要靠分包来完成工程任务,自己只挣点管理费,造成企业效益流失。
第八,经济核算的基础工作差,成本管理制度、办法不健全,成本核算资料不规范、不完善,成本核算工作流于形式。同时,随着核算的不断深入,工作不断细化,核算人员不足、配合不好的弊端日渐突出。
上述问题的存在,与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要求很不适应,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要改变这种状况,最根本的是要抓管理,练内功,为企业增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