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摇滚引领唯美时尚
2005-04-29麒麟
麒 麟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英国的“不列颠流行乐”(Britpop)风靡世界。随着“绿洲”(Oasis)、“山羊皮”(Suede)等乐队长久地在排行榜上居高不下,狠狠地打击了美国摇滚以及它在格莱美颁奖会上的“老子天下第一”的嚣张气势。以内敛、忧郁为主要特征的英式摇滚向来更受绅士淑女阶层的欢迎,也很适合东方人的欣赏和模仿,中国大陆摇滚中沿袭英式摇滚风格的乐队不在少数,“清醒”受到欢迎正是他们音乐里的那种英式摇滚的气质,媒体新宠“花儿”更是接近欢欢喜喜的朋克“绿洲”,还有“唐朝”则明显带有“神韵”乐队(The Verve)的影子。
“不列颠流行乐”兴起的始末
大概英国音乐杂志《旋律制作者》(Melody Maker)在1995年提出“不列颠流行乐”这个概念时还不曾想到日后它的意义有那么大。形成这股潮流的关键因素有两点:其一,美国的脏摇滚(Grunge)尽管影响很大,但并不适合英国人的口味;其二,曼彻斯特新浪漫之风通过像“我的血腥情人节”(My Bloody Valentine)、“耶稣和玛利亚锁链”(The Jesus&Mary Chain)等过渡性的乐队,使这种在20世纪80年代统领英伦的乐风在新时代里发扬光大。
最早英国媒体所取的名字似乎更适合这批乐队。“新浪潮之新浪潮”(New Wave of NewWave)听上去有一种走得更唯美的倾向,在90年代初,诸如“橡皮筋”(Elastica)这样的乐队曾经一度十分引人注目,但几乎都好景不长。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还没有真正形成一种可以让人们迷恋致病的音乐风格。这一切自从有了“山羊皮”的出现便彻底改变了。
“山羊皮”凭首张同名专辑就奠定了他们领头羊的地位。主唱布雷特·安德森(Brett Anderson)声线阴柔而飘逸,自怜的情绪达到了一种审美的极致。“山羊皮”的乐风事实上与80年代曼彻斯特乐队“史密斯”(The Smith)有一脉相承的地方,不过“山羊皮”的下一张专辑《狗人星》(Dog Man Star)则更靠近一些70年代华丽摇滚的代表人物大卫·鲍伊(David Borrie)。也许,“山羊皮”飘荡在音乐里的那种自闭倾向恰好是这代人为外界包围的某种反馈,好在布雷特·安德森的表现还是很真实的,他一度因为心理问题而与乐队其他成员疏远。
“绿洲”是一支商业上很成功的“不列颠流行乐”乐队,在近十年里他们在专辑销售上一再创造奇迹。他们推出的首张专辑《绝对疑虑》(Definitely Maybe),创下了销售最快的纪录。“绿洲”的成功还有一部分是基于他们推崇流行的乐风,这进一步证明“不列颠流行乐”这个冠名的精确。乐队成员都号称受“甲壳虫”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一段时间全世界媒体尽拿“绿洲”与“甲壳虫”作比较,甚至有“新甲壳虫”一说。不过,缺乏偶像的利亚姆和诺埃尔有这般声誉已是受到老天爷极大的青睐了。反过来也证明这个时代的某些时尚产物是经不住时间考验的。
“电台头”(Radio head)比起“绿洲”来更能代表“不列颠流行乐”的音乐价值,他们在1993年出道时还适当吸收了美国脏摇滚的乐风,成名单曲《爬行》(Creep)更是飘洋过海,在美国电台频频播出。“电台头”有一个关于自身素质的特点,他们5个人全部毕业于著名的牛津大学。这也是英国摇滚绅土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电台头”近几年在欧美摇滚乐坛的成绩进一步证明了“不列颠流行乐”的不败潮流。
“The Verve”是另一支值得推崇的乐队。他们在1997年和1999年分别推出《一个北方灵魂》(A Northern Soul)和《城市赞美诗》(Urban Hymns),这两张专辑的口碑极好。主要是主唱理查德·阿什克罗夫特的演唱风格受到欢迎。进入21世纪后,他们依然一直是英国摇滚和流行乐的骄子,因为“The Verve”的特殊乐风里弥漫着60年代英国迷幻摇滚的遗风让人留恋。另外他们在现场的不张扬的气质令人想起这是“自赏摇滚”的传统。所谓“自赏摇滚”特指“我的血腥情人节”、“酒鬼”(Lush)、“耶稣和玛利亚锁链”这些承上启下的乐队。他们的现场状态影响了“不列颠流行乐”的弄潮儿们:在舞台上总是两眼无视观众,专心制造失真与回馈效果,井尽情于那种低缓流动的内心冲动。从“The Verve”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不列颠流行乐”在技术上的特色:追求吉他音色变化和主张旋律动人。
“不列颠流行乐”并没有像早几年的某些预测那样“不久便会稍纵即逝”,如今活跃在摇滚乐坛的那么几支属于“不列颠流行乐”的乐队更有号召力。虽然近来的舞曲风和电子时代的时尚有将“不列颠流行乐”推向彼岸的苗头,但作为世界流行乐的主流,“电台头”、“模糊”(Blur)一直是乐迷们的所爱。这里还要提一下一支这个时代的代表性乐队“Portishead”。如果前几年人们还比较欣赏爆发力与低调兼具的皮杰·哈维(PJ Harvey),那么随着贝思·吉本斯那副极酷的演唱样子的被美化,“Portishead”乐队的音乐的地位也就越来越被看重了。
“不列颠流行乐”有它的渊源而且与英国传统摇滚乐队的关系十分紧密,回溯一下英式摇滚的某些历史片断,该能对它们的实质有所了解。
朋克运动和曼彻斯特新浪漫
英国摇滚史上最辉煌的两个事件莫过于“甲壳虫”的全球化流行和朋克运动的兴起。英国摇滚的两大悲剧也和“甲壳虫”与朋克有关,约翰·列依被歌迷枪杀,后朋克乐队“Joy Division”的主唱伊恩·柯蒂斯(Ian Curtis)厌世自尽都被后人扼腕。
朋克运动的前奏是以T·雷克斯、大卫·鲍伊和奎因为首的华丽摇滚。当时的华丽摇滚演出简直是时装展示会,如马克·博兰(Mark Bolan)头颈上的念珠、大卫·鲍伊和伊诺(Eno)的孔雀服、弗雷迪·默库里(Freddie Mercury)的紧身芭蕾装都是华丽摇滚阴性特征的最佳时尚演示。而更主要的是华丽摇滚在演唱上的嘲讽与自嘲化倾向为朋克运动尤其是后朋克的阴柔之风树立了拉丁榜样。令人更感兴趣的是华丽摇滚的反叛还只是在贵族层面上的,所以1976年兴起的朋克运动完全可以看作是工人阶级对贵族阶层的一次反动。
大多出身于工人阶级的朋克分子在1976年9月20日集中到伦敦牛津街上的名叫“一百”的俱乐部,“性手枪”(Sex Pistols)、“冲撞”(The Clash)、“苏克西女妖“(Siousie and The Banshees)、“诅咒”(The Damned)等乐队以极度混乱的演出宣告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痛恨。朋克的美学是简化为三个和弦的不安定的成分,伦敦朋克的两面旗帜——“性手枪”和“冲撞”代表了美国前朋克的两个方向(一般而言,朋克以1979年为界被划为前朋克和后朋克),靠朋克经纪人马尔科姆·麦克拉伦(Malcolm Mclaren)在街头找来的主唱约翰尼·罗顿(Johnny Rotton)那神经质的尖叫,“性手枪”直露而诚实的歌词登载在主流和地下刊物最显著的地方。“冲撞”折衷主义的态度则将朋克与雷鬼乐混合在一起。随着“性手枪”的贝司手希德的暴毙,约翰尼·罗顿另组了一支乐队“P.I.L”,预示着后朋克的开始,后朋克风格直接导致了曼彻斯特新浪漫的潮流,而曼彻斯特新浪漫主义又正是今日英式摇滚主流的源头。关于曼彻斯特这股阴郁、唯美的潮流,有很多美丽而又悸动的传说令人神往,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人们将曼彻斯特那年头成为摇滚新中心的阴冷环境描写得十分神秘。
真正对后生们产生极大影响的新浪漫代表性的乐队是“石玫瑰”(Stone Roses)。1989年他们推出的同名专辑可谓英式摇滚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他们奠定了新的音乐风格。伊恩·布朗(Ian Brown)和约翰·斯夸尔(John Squire)是这支乐队举足轻重的人物,有趣的是他们从小到大一直都是邻居。当年在“石玫瑰“花影下的另一支乐队“快乐星期一”(Happy Monday)和“石玫瑰”一起在最近的10年里重振雄风,与摇滚小子们-起为英式摇滚的再次抬头推波助澜。
相对而言,熟读英国传统文学、教授级的马克·诺夫勒和他的绅士乐队“恐怖海峡(Dire Straits)以及脱离了“警察”(Police)的斯门各创了绅士摇滚之风,但或多或少在集体性的“不列颠流行乐”的浪潮席卷下而显得老迈沉重。这便是摇滚的力量所在,英式摇滚的一波又一波浪潮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经典之作。相信在未来几年里,英式摇滚还会有新的潮流人构成乐队出现,只是对今天来说出现得晚了一些。